有一種章魚,叫西北太平洋樹章魚,它們生活在北美西海岸奧林匹克島上的熱帶雨林中。這種章魚的特別之處在于,它是兩棲動物,能同時生活在陸地和水里。有個網站詳細地介紹了樹章魚的生存狀況,由于環境污染、人為獵殺等原因,這種章魚瀕臨滅絕。網友可以通過聯合簽名、在社交媒體標注支持、購買咖啡杯等行動,為保護樹章魚做點貢獻。
盡管關于樹章魚的資料很詳細,然而,事實上,樹章魚根本不存在。這個網站其實是個互聯網惡作劇,由Lyle Zapato于1998創立,現在,這個網站主要用于檢測人們對互聯網信息的鑒別能力。
今天,我們只要點點鼠標就能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海量信息,卻難辨真偽;我們每天接受來自專家、媒體和公眾號的各種觀點,卻難辨對錯。如何在信息浪潮中,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個時代,要想不被信息淹沒,每個人都需要培養一種能力,那就是批判性思維。
什么是批判性思維呢?
有人看到“批判”兩個字,可能會覺得批判性思維不就是抬杠嘛。其實并不是。在《學會提問》中,批判性思維被定義為“對自己耳聞目見的一切進行系統的評判”。從批判性思維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來,批判性思維不是為了找別人麻煩,而是為了幫助我們自己建立起對世間萬物的評價體系。如果你經常感覺對于一些觀點、電影、書籍無法做出自己的評價,這本書可能會對你很有幫助。
這本書的作者有兩位,尼爾?布朗是一位經濟學教授,長期從事批判性思維研究工作,他曾經為十所大學的教職員培養批判性思考技巧;斯圖爾特?基利則是一位心理學教授,目前在美國鮑靈格林州大學任教。
《學會提問》的英文版名字叫: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從英文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來,這本書本質上是在講如何養成批判性思維,而達成這個目標的手段就是,學會提出恰當的問題,去評價接收到的結論或觀點,最終形成自己的思想。這本書出版三十多年以來,經久不衰,最新版本已經出到十一版,可以說是批判性思維領域的經典書,但是這本書讀起來并不是特別容易,需要反復地閱讀和思考。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兩種批判性思維
梁文道曾在一個訪談中說過:“讀書就是要挑戰自己原來相信的東西,原來以為自己知道的夠多的東西,讀得越多越知道自己的限制,不會敢那么輕易地去肯定跟否定什么。”讀書是為了讓自己不斷地認識到世界的復雜性和自己的局限性,如果讀書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就失去了讀書的意義。批判性思維其實也是這樣。
如果你用批判性思維只是為了捍衛自己的看法,你就是在使用弱勢批判性思維。之所以稱之為弱勢,是因為你的目標是為了反駁與自己不一樣的意見,而不是為了追求真理和事實。
相反,強勢批判性思維則要求我們對所有的觀點一視同仁,包括我們自己的觀點,這讓我們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看法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主觀偏見。強勢批判性思維給了我們糾正錯誤的機會,也要求我們用包容和開放的態度來面對“我也可能是錯的”的事實。
所以,真正的批判性思維是指強勢批判性思維,這種思維不是為了批判別人,而是為了幫助自己找到更好的答案,做出更好的決定。在強勢批判性思維中,存在著一些潛在的價值觀:
主動尋找異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都傾向于和自己類似的人交往,而批判性思維則需要我們重點去關注那些與我們想法不同的人,通過傾聽他們的觀點,從更全面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選擇。
好奇心:對于我們遇到的事情,不斷地提問,多聽多看多想,從別人身上學習真知灼見。
謙遜: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無所知。”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犯錯,也都難免局限于自身視角,而在他人身上可能存在著打破我們認知的地方。同時,謙遜也能幫助我們克服批判性思維的障礙,那就是:只要和自己不同的人都是錯的,只有自己最客觀、公允。
尊重嚴密的論證:接受還是拒絕一個觀點,不應取決于我們個人的喜好,而要看是否有嚴密的論證過程。如果一個觀點有合理的論證過程,有恰當的證據證明,那么我們就應該尊重這個觀點。
除了價值觀方面的準備,要養成強勢批判性思維,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學會提問。對什么提問呢?就是對整個論證過程進行提問。
論證的三大柱石:論題、結論和理由
我們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觀點,從書上、公眾號、自媒體平臺、演講視頻,我們怎么知道一個觀點、一個立場是否合理呢?這取決于我們是否相信他們的論證過程。論證過程由三大柱石組成:論題、結論和理由。
論題通常會出現在文章或演講的開頭,有些在題目中就能發現,即使論題沒有直接出現,我們也可以通過結論反推出來;論題的答案就是結論,通常是說話者要表達的中心觀點,也是他們希望我們接受的觀點;連接起論題和結論的橋梁,就是理由,理由是否合理、有效決定著整個論證的可靠性。我們來看一個書中的例子:
公共游泳池有可能成為威脅健康的公害。很多公共游泳池并不嚴格遵守衛生法,因此為水生細菌的感染提供了空間。研究表明,60%的公共游泳池都不能保證水里的氯含量達到正常水平,任由游泳者感染疾病。很多游泳者在使用公共泳池以后就開始患病。
論題:公共游泳池是不是一個健康的隱患?在這里論題沒有直接出現,但是可以根據結論得知。
結論:公共游泳池是一個健康隱患。
理由:很多公共游泳池沒有遵守衛生法:(1)60%的公共泳池氯含量不達標;(2)很多人在使用公共泳池后開始患病
有說服力的論證的基本結構是這樣的:甲之所以成立是因為乙。甲是結論,乙是支持結論的理由。并不是所有的論證都是一樣的效果,論證的質量有高低之分,這取決于理由多大程度上能夠支持結論,證據是否可靠,推理過程存不存在謬誤等。我們如何確定一個觀點是否值得相信,就是通過提問一系列的問題,比如:
論題和結論是什么?
它的理由是什么?
在論證過程中,哪些詞句存在歧義?
推理的過程是否存在謬誤?
證據的有效性如何?
使用的統計數據是否有欺騙性?
……
通過對論證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提問,我們就可以對各種觀點做出自己的評價,形成自己的看法。
看不見的假設和替代原因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一個觀點,論證結構看上去沒毛病,但是你會隱約覺得哪里有問題。這是因為除了表面說出來的理由,還有一些沒有說出來的、與表面的理由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信息。
在論證的過程中,有三個方面的信息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價值觀假設;二是描述性假設;三是可能存在替代原因。我們一個個來看。
價值觀假設是指,認為某些相互對立的價值觀中,一個比另一個更重要的假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因為我們太習以為常了,所以,在論證的過程中,經常會忘記講出來。這就會造成理由似乎不能完全證實結論的感覺。
比如,今年在美國通過的最嚴“反墮胎法案”,有些人認為墮胎就是謀害生命,而另外一些人則認為墮胎權是基本的人權。對同一個問題,產生截然不同的兩個結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價值觀沖突的存在。支持“反墮胎法案”的人,有一種價值觀假設,他們認為胎兒生存權優先于女性的人權。你選擇同意哪個觀點,其實就折射出你的價值觀導向。
描述性假設是什么呢?作者將其定義為“沒有說出來的關于世界過去、現在和將來是什么樣的一種看法。”這個說法有點抽象,我們看一些具體的例子,其實就比較好理解了,比如,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人們喜歡合作還是喜歡競爭,才能是天生的還是可以后天培養的,人類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你相信的觀點,就是你對人本質的一種描述性假設。
比如,如果你是一個領導,如果你認為工做場所應該提供一種團隊協作的環境,因為和諧的同事關系,能夠創造出一種相互尊重的工作氛圍,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在這個結論中,你隱藏的描述性假設,就是人們更喜歡合作。
作者或演講者說出來的理由,有可能只是原因之一,也有可能不是真正的原因,也就是說存在替代原因。比如,一個女孩認為,都已經大半天了,我男朋友還沒有回我短信,他一定是生我的氣了。替代原因是:也許他正在忙著別的事;也許他的手機不在身邊;也許他僅僅是忘了回短信。
很多事情都可以用替代原因來解釋,要培養批判性思維,我們就不能僅僅相信專家或者別人告訴我們的原因,而是要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尋找替代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事情不是表面看起來的那么簡單,這能夠讓我們保持一種理智和謙遜的態度,這也是批判性思維的價值觀之一。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改變一種思維習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同樣需要大量的實踐、練習和反思才能掌握。在《學會提問》中,兩位作者寫道:“批判性思考的人都相信自己做主、好奇心、通情達理等價值觀是人類最重要的一些目標。批判性思維的最終結果是要求一個人虛懷若谷地接納各種觀點,理性評判這些觀點,然后在理性判斷的基礎上,決定接受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動。”如果你喜歡這樣的價值觀,喜歡擁有獨立的觀點,喜歡自己做主的人生,那么,大概你也會想做一個批判性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