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提問 · 批判性思維指南》的讀書筆記
一、批判性思維
什么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指通過對資料(演講、文章、視頻等)進行系統性評價以盡可能全面有效地形成自己觀點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能幫助建立相對全面的世界觀。
與批判性思維相對的是海綿式思維,它強調對資料吸收和記憶,不需要艱辛的思辨過程、不強調信息和觀點的真偽,但隨著吸收的知識增多,也就越能理解知識的復雜性,為更復雜的思維提供了基礎。
為什么要掌握批判性思維
海綿式思維每個人生下來就具備的思維方式,但隨著年齡增長閱歷豐富,大多數人都會對聽到、看到的資料產生質疑,會思考這些資料是不是真實正確的。
批判性思維就是將這種質疑精神加強,掌握這種思維方式能夠使我們更有效的進行“質疑”、發現真相。
如何使用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的“批判”是指批示判斷,強調對全面挖掘資料的信息、客觀判斷資料的有效性、可信度(哪些部分可信、哪些部分不可信);而不是批評審判,不強調駁到對方啞口無言。批判性思維既可用于評判別人的見解、文章、看法,也可用于評判自己的。
在實際使用批判性思維時,需要注意:
1.明確目的,不要為了維護觀點、抨擊對手而使用批判性思維,這無益于發現真相。
2.調整心態,不要由于情感因素接受或拒絕某個觀點,失去理性分析的能力。
3.審視主題,不要在不值得的話題上使用批判性思維,浪費時間精力。
4.注意方法,通過具體的批判性問題,發現論證的不充分性,進行有效批判。
二、論證的基礎邏輯
我們接觸到的大多數資料都在向我們表達某種觀點,每一個完整的觀點表達過程均可看做一個論證。
一個完整論證包含三個顯性要素(論題、證據、結論)、一個隱性要素(假設,含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通過抽絲剝繭的找到這四個要素,我們可以將論證的核心結構簡化成這樣的描述:針對【論題】,作者在【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的影響下,通過【證據】,得出了【結論】。
可以用下圖表示
我們對資料進行批判時,就是對這四要素內容、要素間關系進行討論。以下將對四要素進行分別說明。
1.論題
論題是論證的主題,即這段資料、這個論證在圍繞什么主題進行討論。論題分為描述性論題、說明性論題兩種。
描述性論題:某個內容(觀念、方案、政策)是否正確。
說明性論題:針對一個具體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
換言之,描述性論題是判斷正誤、說明性論題是開放作答。
2.結論
結論是作者通過一系列推理向受眾傳達的信息。描述性論題的結論是“正確與否”,說明性論題的結論是具體方案。
3.證據
作者用來證明結論正確性的依據,主要類型有:事實、研究結果、案例、統計數據、權威意見、比喻、類比。
4.假設
假設是作者沒有明確描述、但對結論有極大影響的主觀觀念或客觀事實,分別是價值觀假設、描述性假設。
價值觀假設:作者認為這個世界應該是什么樣子。
描述性假設:作者認為這個世界就是什么樣子(包含過去、現在、未來)。
這兩類假設之所以被沒有明確表述,往往是由于作者認為這些假設是不言而喻的事實,而并非是故意隱瞞。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我們只能說“假設”成立的情況下結論是正確的。相應的,當假設不成立時,結論也就未是正確的。更無奈的時,不論一個主觀的價值觀假設看起來有多荒謬,我們都無法證明它一定是錯的。(這里以后應該加上《世界觀》的讀書筆記^_^)
舉個例子
小明的姐姐小紅最近經常神不守舍、晚上很晚回家。小明的父母讓小明幫忙注意姐姐的情況,有消息立刻告訴他們。小紅告訴小明,她早戀了,并告訴小明這是她應該自己的自由、不希望父母干涉。小明該不該告訴父母姐姐早戀的事情?
論題:小明該不該告訴父母
證據:
1)父母要求小明告訴他們
2)姐姐要求小明不告訴父母
3)姐姐親口告訴小明她早戀了
可能的結論:
1)告訴父母
2)不告訴父母
對應的價值觀假設:
1)對父母誠實很重要
2)戀愛自由很重要
所以,面對同樣的論題、相同的證據,不同的價值觀假設會推導出不同的結論。
再舉個例子
小明問小黑他應該去哪家餐廳吃飯,小黑說:“去吃新開的【廣告位招租】吧,朋友們都跟我推薦它”。
對于小黑而言,他的論證是下面這樣的
論題:小明該去哪里吃飯
證據:小黑的朋友們都推薦【廣告位招租】
結論:應該去【廣告位招租】吃飯
可能的描述性假設:朋友們都說這家餐廳很好吃
對應的價值觀假設:好不好吃是選擇餐廳最重要的標準
能夠發現,“朋友推薦”在事實層面是有更進一步的信息的,但作為受眾的小明并不知情,這就是描述性假設。
同時,如果我們將上面的價值觀假設替換為“環境好不好是選擇餐廳最重要的標準”,小黑的結論恐怕就不會是推薦這家餐廳了。
另外,上面的“好吃”可以隨意替換為“性價比高”、“環境好”、“距離近”、“上菜快”等,這些都是可能的描述性假設。
三、批判的具體方法
對一段資料的具體批判方法分為四個步驟:
1.尋找論證要素,梳理推理結構
2.檢驗推理過程,躲避邏輯陷阱
3.評估證據信度,辨別根基虛實
4.整體審視論證,判斷總體價值
1.尋找論證要素,梳理推理結構
尋找論題
- 從標題尋找:標題往往是文章的主題,如這本書的標題《學會提問 · 批判性思維指南》使我們知道這本書的論題是“如何進行批判性思維”。
-?從關鍵段落尋找:作者為了使讀者快速理解其意圖,往往在開頭、結尾等處會點明主題。
-?從結論倒推:結論是論題的答案,知道了答案也就能推斷出問題。
尋找結論
-?從論題尋找:找到論題后,著重尋找與回答論題有關的片段,即可組織成結論。
-?從提示語尋找:在語言習慣上,一些詞語后面的往往是結論,比如所以、因此、說明等。
-?從關鍵段落尋找:作者為了使讀者快速理解其意圖,往往在開頭、結尾等處會點明主題。
-?從上下文及作者背景尋找:考慮作者的專業、職業、角色、發表看法的場合環境,來推斷可能的結論。
-?自行總結:如果沒有明確的結論,那么只能依靠言辭和證據中的傾向性自行推理作者的結論。
3.尋找論據
逐一尋找記錄資料中提及到的事實、研究結果、案例、統計數據、權威意見、比喻、類比即可。
4.尋找假設
基本原則:尋找能使論證過程正確的假設。
針對價值觀假設
1.尋找能使證據可信度極大增強的假設。如對宗教信徒而言,經文幾乎就是真理,經文里的證據就極具說服力,如果作者具有這樣的價值觀,就可能引用經文以證明結論。
2.尋找能夠促使證據推理出結論的假設。如上面小明姐姐早戀的例子。
3.尋找價值觀假設的線索。結論最能說明作者持有的價值觀;作者的背景,如宗教信仰、職業習慣、家庭身份等會暗示其持有的價值觀;想象自己是作者,尋找支持自己論證的價值觀假設;想象自己要反對作者,尋找反對作者結論的價值觀。
4.同一個作者在不同場景下會表現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價值觀,這是正常的。
針對描述性假設
1.尋找“顯而易見”的共識,如大多數人都喜歡高顏值伴侶。
2.想象自己是作者,思考需要補充哪些事實才能使自己的論證合理。
3.想象自己要反對作者,尋找作者的沒有提供的事實。
4.忽略不重要的假設,如作者相信證據是真實的;作者相信他的推理邏輯是正確的;作者認為讀者有足夠的背景能理解推理邏輯、理解專業術語。
補充:警惕歧義
發現論題、結論、證據的過程中,一定要確定自己準確理解了作者的含義,避免對“不存在的觀點”進行批判。
歧義的產生:我們的語言中,一個詞語往往有多重含義,這就構成了歧義。
識別歧義句:
1.逐一分析論題、結論、證據中的關鍵詞。
2.特別注意抽象詞匯、流行詞匯。
3.假設自己是作者、作者的對手、或其他角色重新理解詞語含義,判斷是否有多種理解。
確定真實含義:從作者的上下文中推斷,嘗試替換含義判斷論證邏輯是否連貫。
2.檢驗推理過程,躲避邏輯陷阱
常見的三種謬誤類型
-?使用與結論不相干的信息轉移視線
- 建立在錯誤假設上的推理
-?循環論證
典型邏輯謬誤清單(以后讀完《神邏輯》,應該補上讀書筆記^_^)
- 人身攻擊:攻擊侮辱對方而否定對方的觀點。
- 滑坡謬誤:如果事件A發生,那么更加嚴重事件BCD……Z也會接二連三的發生,通過否定事件Z來否定事件A。
- 妄求完美:如果一個方法不能完美解決問題,就不采用這種方法。
- 移花接木:偷換關鍵詞的概念。
- 訴諸公眾:公眾認可的就一定是正確的。
- 訴諸權威:權威認可的就一定是正確的。
- 稻草人:歪曲他人觀點,通過攻擊歪曲后的觀點否定真實的觀點。
- 暈輪效應:通過夸獎某人、某物來證明其觀點的正確性。
- 虛假兩難困境:可能存在不知兩個選擇時,就假定只存在兩個選擇,然后要求受眾做出選擇(往往還是不合理的選擇)。
- 一廂情愿:將期望當做事實。
- 命名解釋:以為為現象或事物起了名字,就算做出了解釋。
- 偷梁換柱:提出不相干的話題轉移注意力。
- 循環論證:結論正確,理由才正確;將這樣的理由作為支持結論的證據。
3.評估證據信度,辨別根基虛實
每一種證據都是在聲明一種事實,在聲明世界過去、現在、未來是什么樣的。同時,由于人類認知世界的主觀性,每種聲明都不是絕對正確的,也往往不是絕對錯誤的。因此,我們需要了解每一類型證據的特點,從而了解論證的優勢和缺陷。
- 科學研究:可重復驗證且語言精確。但要注意研究的質量、針對同一主題的不同研究結果、作者是否歪曲或簡化了研究結論;同時要接受研究所得的結論會隨時間變化、研究會丟失一些真實世界的信息。
- 統計數據:需要注意數據來源、具體指標的含義算法、數據與結論的關系;注意相對數據和絕對數據避免數值被夸大縮小而影響自己的判斷。
- 權威意見:需要考慮權威是否在這個領域具備專業知識、是否在意見中存在利益關系、是否具有良好的聲譽。
- 他人證詞:可能經過篩選有所偏頗,不能全面的反映事實。
- 案例:等同于個例,能代表存在這樣的現象,但不能說明這樣的現象占多大比例。
- 個人觀察:“觀察“本身存在偏差;可能由于觀察的樣本量不足,而不具有普遍性。
- 個人經驗:不具有普遍性,不能廣泛說明某種現象的存在。
- 直覺:是個人經驗的無意識加工,需要尋找其他證據才能確定是否可靠。
- 類比:需要從多個方面比較兩個事物的共性和差異性,避免誤導。但即使是最可靠的類比,也只是建議、可能,而不是依據。
4.審視完整論證,評估正確概率
針對具體論題、結論,通過補全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分析推理結構、評估證據可信度,我們可能會發現許多不完善之處,諸如:無法確定我們推測的假設是否是作者的真實假設、證據的可信程度不足、一些證據無法推導出結論。
論證不完整,不代表觀點一定錯誤,因為根本不存在絕對完整的論證。這是由于作者的知識可能是不完備的、作者的視角與讀者不同、作者用于輸出論證的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作者往往只會展示核心信息而不會詳述所有細節,其次才是作者的有意欺騙。
因此,更合適的選擇是相信較大概率正確的結論,直到出現新的更大概率正確的結論,再更新自己的選擇。
四、批判之后的探索
針對具體資料的批判,在經過上述尋找論證要素>檢驗推理過程>評估證據信度>整體審視論證的過程已經結束。但我們的求真之旅還沒有結束,我們還應該尋找更多的可能結論,從而新的更大概率正確的結論??梢試L試的方法有:
- 從二元思維到多元思維,尋找更多結論,而不是同意作者觀點、反對作者觀點
- 利用替換假設(描述性假設、價值觀假設)發現更多可能合理的結論
- 搜集和論題相關的觀點和證據
最后的最后
文字這么多,其實核心只有這張圖,重要的是記住任何影響重大決策的資料、觀點都應發現其隱含的價值觀、未說明的事實、提供的證據、推理結構,再選擇是否接受結論,從而避免誤導發現更“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