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悠悠千古之中,歷史人物憑借其傳奇的人文意韻令無數后人魂牽夢饒,在狹長而美麗的歷史文化長廊里,蘇軾的時光剪影卻異常的奇特而璀璨,在世人眼里也蒙上了一層傳奇魅力的顏色,謹以此文“閑話東坡”,或摘抄,或剪輯,或續寫,但絕對虔誠地將學士一生的傳奇、典故和佳話編為數輯,是以為寄。
一、關于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上述“官方記載”已經足見學士的不凡才華與建樹,但筆者竊以為不足傳神,下面是自己對學士宦海沉浮,詩人生的概括,貽笑大方:
他,生于書香世家,然仕途坎坷,不朽名作名垂千古,然烏臺詩案身陷囹圄,多少紅粉佳人、紅顏知己,然生死永隔、十年蒼茫。
他,生于一個苦難的年代,多詭異的王朝,在封建高壓下,為人民怒吼。腐敗的政廷軋碎了他的濟世理想,他卻用詩詞歌賦為自己開啟了另一扇窗。
他,一個以佛家的恬淡自適與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熱忱生活并在內心中并行不悖的人,可敬、可愛。在他身上,充滿了心靈的喜悅、智慧的光芒和清水的心境,赤子之心,天下可薦。
蘇軾,蘇軾,是個等著你讀懂的美麗故事。
二、童年印象中的蘇軾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這是兒時最早接觸的“蘇軾”,帶給了自己最持久的影響和感觸,事實上,成年之后了解蘇軾,才知道,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其實貫穿《水調歌頭》始終的卻是他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但愿離人能平安康健,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這是中國式的詩人情結,也是中國式的詩篇。
當時蘇軾雖已41歲,并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對現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實產生一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
這首詞《水調歌頭》也事實上成為了我了解蘇軾的窗口,而在文學史上,這也幾乎可以代表蘇軾的患難一生的寫照,直到后來,我甚至找到《水調歌頭》的英文版本:
Thinkingof You
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
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blue sky.
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heavens on this night.
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
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 mansions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
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rld
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silk-pad doors
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
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people are apart?
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far apart
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
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beginningof time
May we all be blessed with longevity Thoughfar apart, we are still able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
(個人認為,翻譯欠佳,有誰能迭代一版?)
三、關于蘇軾的典故
西湖蘇堤的來歷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筑而成。
后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她命名為蘇堤。長堤臥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她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東坡肉”的來歷
版本一:蘇東坡燒制出被人們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東坡肉",據傳那還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時發生的一件趣事。那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后,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筑了長堤,并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這條堆筑的長堤,改善了環境,既為群眾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后來形成了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 當時,老百姓贊頌蘇東坡為地方辦了這件好事,聽說他喜歡吃紅燒肉,到了春節,都不約而同地給他送豬肉,來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那么多的豬肉,覺得應該同數萬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對,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塊,用他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分送到每家每戶。他的家人在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結果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贊蘇東坡送來的肉燒法別致,可口好吃。眾口贊揚,趣聞傳開,當時向蘇東坡求師就教的人中,除了來學書法的、學寫文章的外,也有人來學燒"東坡肉"。樓外樓菜館效法他的方法烹制這個菜,供應于世,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遂流傳至今。
版本二:東坡肉是古黃州一帶的名菜,已有900余年歷史,后傳入武漢。北宋元豐二年,蘇東坡被貶黃州。在此期間,他常親自烹制各式菜肴與詩友、棋友對酌。一次他同客人下棋,直至局終才想起鍋里的肉,急忙跑進廚房,覺香氣撲鼻,揭開鍋一看,但見肉色紅艷,他嘗了一塊,滿口醇香,糯而不膩,客人們更是交口稱贊。后人為懷念蘇東坡,便把他創造的這道菜取名為“東坡肉”。
版本三:傳說蘇東坡用自己的家鄉四川眉山燉肘子的方法,結合杭州人的口味特點,加入姜、蔥、紅糖、料酒、醬油,用文火燜得香嫩酥爛,然后再按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冊,每戶一塊,將肉分送出去。民工們品嘗著蘇太守送來的紅燒肉,頓感味道不同尋常,紛紛稱其為“東坡肉”。有家飯館老板靈機一動,設法請來太守府的廚師,按照蘇東坡的方法制成“東坡肉”,于是飯店從早到晚顧客不斷,生意格外興隆。別的飯館一見也紛紛效仿,一時間,大小飯館都賣起了“東坡肉”,“東坡肉”遂成了杭州第一大菜。后來,“東坡肉”越傳越廣,越做越精,成為風靡全國的一道名菜。目前,全國著名的有杭州“東坡肉”、黃州“東坡肉”、江西永修“東坡肉”、江蘇揚州和蘇州“東坡肉”、云南大理“東坡肉”以及蘇軾故鄉四川“東坡肉”等。
版本四:這第四個版本倒是我兒時聽父親講的,記憶中是這個樣子,傳說蘇軾居住農家時,主人過來問學士肉怎么做的時候蘇軾正在做賦,忘神脫口而說:“珍珠禾草透心香”,主人就把新出的合葉稻梗清洗干凈和豬肉一起烹飪,出鍋的肉香嫩而不油膩,于是這千古“東坡肉”也就誕生了。
其實“東坡肉”到底是怎么誕生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民對學士的懷念和愛戴。
四、傳頌千古的佳話
說到佳話,筆者有兩個句子是一定要提的:
“天涯何處無芳草”
“春宵一刻值千金”
這兩個句子啊,在如今,已經擁有完全不同的意義,但是有幾個人知道,這兩個婦孺皆知的句子,原是蘇軾蘇大學士的知識產權呢?
春夜【宋】蘇軾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蝶戀花【宋】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說到佳話,也不能不提到蘇小妹與秦少由,就是為了對這對佳人才子,一對連理璧人表示祝福,蘇子才有了上面的句子,但這兩位,卻有著更美麗的傳奇故事:
話說大舅子蘇軾曾問秦喜歡的小姐是哪位,秦少由便給了首詞:
園中花,化為灰, 夕陽一點已西墜。
相思淚,心已碎, 空聽馬蹄聲, 秋日殘紅螢火飛。
謎底為蘇,“蘇”的繁體字。
秦少游的心上人是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
謎解:“園中花,化為灰”,空余“草”;“夕陽一點已西墜,相思淚,心已碎,空聽馬蹄歸”,“夕”墜去“一點”,“思”字碎去“心”字,“馬”(繁體)字的底部(足、蹄部位)為“灬”,合為繁體字的“魚”字;“秋日燦紅螢火飛”,螢火飛則天已晚,故秋日燦紅去“火”去“日燦紅”余“禾”;這樣,“草”字頭與“魚”的繁體字、“禾”字拼合為“蘇”的繁體字。
話說蘇家妹子曾經考過秦觀,出了個對子:
“水仙子持碧玉簪,風前吹出聲聲慢。”
秦觀正不知道如何應對的時候,蘇軾指了指小妹的鞋子,于是他脫口即出:
“虞美人穿紅繡鞋,月下行來步步嬌。”
聯中串出六個詞、曲牌名《水仙子》、《碧玉簪》、《聲聲慢》、《虞美人》、《紅繡鞋》、《步步嬌》,描繪出了一幅美人輕移蓮步,觀月賞景的美麗畫卷。
秦少由? 《滿庭芳》因賦《滿庭芳》詞云:“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幸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秦少由曾經有描繪雨景的詩句,傳神無比:
【浣溪沙】北宋-秦觀
漠漠輕寒上小樓,
曉陰無賴似窮秋。
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
無邊絲雨細如愁。
寶簾閑掛小銀鉤。
這首詞以輕淺的色調、幽渺的意境,描繪一個女子在春陰的懷抱里所生發的淡淡哀愁和輕輕寂寞。全詞意境悵靜悠閑,含蓄有味,令人回味無窮,一詠三嘆。
五、關于蘇軾的浪漫愛情
蘇軾一生中有三位最摯愛的女人:王弗、王閏之,王朝云。
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早聞蘇軾多才多藝,風流豁達,有情有趣,一生之中曾經寄情寄于他的女子,可說無數。流云來去,歲月淘沙,淘出這三位女人,她們有著怎樣的傳奇呢?
發妻王弗,是《江城子·記夢》里深切悼念的對象。王弗知書達禮,十六歲嫁蘇軾,侍親甚孝,與蘇舉案齊眉,琴瑟和鳴,后卒于二十六歲。她堪稱蘇軾的得力助手,有“幕后聽言”的故事。蘇軾為人曠達,待人接物相對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風后靜聽,并將自己的建議告知于蘇軾。被蘇稱為“賢內助”。
? ? 蘇軾的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表妹王閏之,她不通詩書但陪伴蘇軾度過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患難與共,之后撒手先逝,蘇軾因此寫下“惟有同穴”的悼文。蘇軾生命中最后一位重要的女人是侍妾出身的王朝云,被后人公認為蘇軾的紅顏知己。
? ? 史料記載:王朝云,字子霞錢塘人氏,歌女出身,為人正直厚道,聰穎好學。北宋熙寧七年,被蘇東坡收為侍女后納為侍妾。在蘇東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為溫婉賢淑,善解東坡心意。一次,東坡飯后在庭院中散步,突然指著自己的腹部問身邊的侍妾:“你們有誰知道我這里面有些什么?”一侍女答道:“您腹中都是文章。”東坡不以為然。另一侍女說:“滿腹都是見識。”蘇東坡也搖搖頭,到了王朝云,她微笑道:“大學士一肚皮的不合時宜。”東坡聞言,捧腹大笑,贊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蘇東坡第二次被貶惠州時,已是風燭殘年,夫人亡故,家人四散,唯獨朝云舍身相隨,最后客死惠州。朝云喪后,蘇東坡將她葬于西湖畔的孤山,并親撰墓志銘,寫下《悼朝云》詩:“不合時宜,唯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更思卿。”
讓我思量的是,蘇軾一生大起大落,命運多桀,壽卻不短。他身邊的女人除去離散的,固守的竟都命短。人之壽命,一是限于體質,二是困于心理。王閏之與王朝云都跟隨蘇軾顛沛流離,變故多,愁思長,一心為家庭為丈夫子女付出,自顧不暇,早早便耗盡了生命。倒是王弗,陪伴了蘇軾仕途上相對平穩的十年,是什么原因使她早逝的呢?有人認為,王弗既然是一位有學問有主見的女子,必然有個性有追求。現代女子愛一個人,就希望對方對自己專一忠誠,古代女子何不這樣渴望呢?封建禮教束縛了她們的言行,卻無法束縛她們的思想。而在當時士大夫狎妓卻是種風尚。蘇軾在其詞《一槲珠》中亦曾寫道:自從風流云雨散,關山有限情無限。為訴相思,目斷西樓燕。”面對丈夫的風流多情,王弗是大度接納,還是暗中傷慟,情郁于懷而病發于外?值得玩味。
? ? 但是下面幾篇詞,卻傳達了蘇軾對愛人的無限深情: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
作者: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流光易逝,一眨眼,十年竟早就過去了,自己也變成了只懂得在錢柜唱“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你不認識我……”的人。只可惜林夕的這個“十年”比蘇大學士的“十年”卻是差了好幾個檔次,我也只能暗自蹉嘆“天涼好個秋”了。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有些人,有些事,不要說你不去想它,就算是你刻意去遺忘它,時間過個幾十年,它一樣會突然跳出來,一下子將你擊倒。當年初讀《江城子》的時候,心理極其單純,只覺得字里行間,情深意重,憂傷撲面而來。蘇寫這首詞時正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當時正值仕途失意,降職遠調他鄉,搞得是“塵滿面,鬢如霜”情緒低落。于是乎,憶甜思苦苦更苦,老蘇同志便想起來那個十六歲就嫁給他、善解人意的發妻王弗了,可惜的是葬在老蘇家鄉四川眉山的祖瑩,落得個“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他也只好自嘲地說:“縱使相逢應不識。”
還有另一件事更能說明蘇軾對王弗情深意重的,就是王弗死后,蘇軾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據說就是因為此女頗有其堂姐風韻。
應該說,最為蘇軾青睞,也為世人傳為佳話的,是王朝云。雖然,王弗和蘇軾一起生活了十年,蘇軾寫這首《江城子》紀念王弗的時候,王朝云只是蘇軾身邊一個14歲的小侍女。但是到王朝云34歲病逝的時候,她已經是一個和蘇軾共同生活了23年的愛人同志,在這23年間,她幾乎沒有離開過蘇軾半步,追隨蘇軾南北奔波,對蘇軾的才學、人品、感情等方面是日益認識直至徹底了解的,可以說是最善解蘇東坡心意的女人。
從蘇軾的人生歷程來說,王朝云可謂是蘇軾后半生的紅顏知己,甚至說是他晚年的精神支柱都不足為過。那么,王朝云是不是就是蘇軾最愛的女人呢?
朝云死后,蘇東坡曾提聯:“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也曾寫下多首悼亡詩詞,如:“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西江月)”等等,但是其中并沒有一首寫得如《江城子》這么痛徹心肺,“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蘇軾對王弗的悼念痛巨意深。蘇門六君子之一的陳師道用“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評贊此詞可謂十分貼切。
下面這段,是筆者網上偶然得見:
宋人和宋詞的故事、蘇軾的人生伴侶和“春娘換馬”事件
一、第一任妻子王弗
王弗,眉州進士王方之女。新婚時,王弗16歲,蘇軾19歲,少年夫妻,琴瑟和鳴,嗣后出蜀入仕,恩愛情深。
王弗“美而賢”,“敏而靜”,知書達禮,侍翁姑恭謹,剛嫁給蘇軾時,未曾說自己讀過書。婚后,每當蘇軾讀書時,她便陪伴在側;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她其它書,她都約略知道,頓時讓蘇軾又驚又喜、刮目相看。蘇軾豪爽,喜交朋友;王弗比他細心,在他與訪客談話的時候,王弗經常立在屏風后面傾聽,事后告訴蘇軾她對訪客性情人品的看法,結果無不言中。
可惜“情深不壽,慧極必傷”,恩愛夫妻難到頭,王弗活到二十七歲就殂謝了。東坡喪失愛侶,心中的沉痛,可想而知。
二、第二任妻子王閏之
王弗病逝三年后,蘇軾娶王閏之為第二任妻子。閏之是王弗的堂妹,原叫二十七娘,因出生于閏正月,蘇軾給她改名為“閏之”。結婚時,蘇軾33歲,而閏之22歲,我一直懷疑,閏之到了如此大齡還不嫁人,莫不是從小就暗戀姐夫、非蘇軾不嫁吧?
閏之是傳統的家庭婦女,才干見識也許比不上王弗,在蘇軾“烏臺詩案”被捕入獄時,她又驚又怕,負氣之下,竟將蘇軾的詩稿焚毀。但閏之也是一個賢淑的妻子,在她跟隨蘇軾共同生活的25年里,歷經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官任,歷經著名的“烏臺詩案”和“黃州貶謫”,幾起幾落,巔沛流離,在生活最困難時,毫無怨言地采摘野菜、赤腳耕田,可謂與蘇軾同甘苦、共患難。
蘇軾曾記錄了他們夫妻生活中的幾件小事,可見閏之的性格為人。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開,月色鮮霽,潤之叫蘇軾請朋友到花下飲酒作詩,說:“春月勝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慘,春月令人和悅。”一次,蘇軾郁悶呆坐,偏偏小孩還要來牽衣哭鬧,惹的他幾乎要發火。閏之就取笑他:“你怎么比小孩還癡,為什么不開心點呢?”言畢,又洗滌好酒杯放在他面前,令蘇軾十分感愧。
在閏之過生日之際,蘇軾放生魚為她資福,并作《蝶戀花》紀事,“三個明珠,膝上王文度”,是稱贊她對三個兒子一視同仁,疼愛不分彼此:
“泛泛東風初破五。江柳微黃,萬萬千千縷。佳氣郁蔥來繡戶,當年江上生奇女。
一盞壽觴誰與舉。三個明珠,膝上王文度。放盡窮鱗看圉圉,天公為下曼陀雨。”
閏之去世時,蘇軾痛斷肝腸,“淚盡目干”,親自寫了祭文,承諾“唯有同穴,尚蹈此言”。在她死后百日,蘇軾請大畫家李龍眠畫了十張羅漢像,在一邊讓和尚為她誦經超度時,一邊將這十張價值連城的畫像燒給了閏之的亡魂。
閏之的靈柩在京西寺院里停放了十多年,直到蘇軾死后,蘇轍將兩人合葬,才實現了蘇軾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三、愛妾朝云
中國古代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妻高于妾,妾高于婢。蘇軾中年以后養了歌妓,也納了幾個侍妾,但他的侍妾人數遠較同時代的文人少。這其中的緣故,一則如他自己說的,“性不昵婦人”,“慣眠處士運庵里,倦臥佳人錦瑟旁”,沒有耐心與女子糾纏,二則也與一樁小事有關。
《揮麈后錄》記載,蘇軾遷謫黃州時,曾得到知府徐君猷的多方幫助。君猷后房甚盛,極寵一個叫“勝之”的小妾,兩人在蘇軾面前儷影雙雙,誓同生共死,蘇軾還為勝之作了幾首詞,極力稱贊她的美貌和多情。后來,君猷去世,東坡作祭文,挽詞甚哀。幾年之后,蘇軾北歸,過南都時,得到好友張厚之的熱情款待。酒過三巡之后,蘇軾突然發現勝之出現在這里,登時驚喜不已。他連忙站起來,想和勝之打個招呼,張厚之卻拉住他:“子瞻,給你介紹一下,這是勝之,我新納的愛妾!”蘇軾張大了嘴巴,正不知說什么好,勝之卻似不認識他一般,斂衽施禮,然后依偎著張厚之撒嬌發癡。
蘇軾怔怔地坐下,看著勝之和張厚之打情罵俏,聽到她說那些對徐君猷說過的綿綿情話,心里頗不是滋味,臉色很難看。勝之暼了蘇軾幾眼,心里也覺厭惡:“徐君猷為我花大錢,我自然也盡職供他歡心;他死后,我當然也會投奔另一個出大錢的男人。你大蘇這等表現,豈不和程頤那些腐儒無異!簡直可笑之極!”嘴角扯過一絲冷笑,最后放聲大笑。蘇軾本是一豪爽灑脫之人,此時卻聯想到君猷,十分看不開,竟悲從中來,掩面淚下。
蘇軾越傷心,勝之笑得越響;勝之笑得越響,蘇軾越發難受,終于忍不住,伏案嚎啕大哭。張厚之及在座賓客,驚愕不一,又莫明其妙,皆面面相覷,低頭議論。
這是蘇軾在人前的一次嚴重失態,對他刺激很大。以后,他常以為戒,勸弟子不要納妾蓄婢。
蘇軾晚年再度陷入新舊黨爭,仕途上一貶再貶。眼見他不可能東山再起,那幾個識時務的侍妾,四五年間,相繼或者主動開溜,或者被蘇軾勸走改嫁,唯有朝云終身跟隨。當蘇軾被貶往荒涼的惠州時,他想到朝云才三十出頭,漂亮聰慧,沒必要跟著自己受罪,就勸她也離開另嫁。朝云生氣了,第一次對他發起了脾氣,然后收拾行李,毫不猶豫地跟著他長途跋涉,翻山越嶺到了惠州。
《林下詞談》說,朝云初到惠州時,見落木蕭蕭,凄然有悲秋之意。蘇軾就做了《蝶戀花 花褪殘紅》,讓她歌唱一樂: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朝云歌喉將囀,依然淚滿衣襟。蘇軾見了,詢問其故。朝云答道:“我所不能歌者,正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兩句!”蘇軾翻然大笑,道:“瞧瞧,我正悲秋,而你又傷春矣。”
從蘇軾后來寫的《悼朝云詩》、《朝云墓志銘》來看,朝云是杭州錢塘人,“敏而好義”,十二歲進入蘇府做小丫頭時,“始不識字”,跟著蘇軾學字畫和歌舞,后來成為蘇軾的侍妾,成為晚年蘇軾生活上的助手、精神上的知己。蘇軾對她既憐愛又感激,稱其為“天女維摩”,晚年給她寫了許多詩詞。
但是造化常常弄人,兩年之后,朝云突然得了一種瘟疫,不治身亡。臨終之際,朝云握著蘇軾的手,念著《金剛經》上的謁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意思人生如夢,自己死了就死了,要他不必太傷心,倒要多多保重身體。
按照朝云的心愿,蘇東坡把她安葬惠州西湖孤山棲禪寺大圣塔的松林里,在墓邊筑“六如亭”,撰寫的楹聯是:“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這副亭聯,不僅是他對一生坎坷際遇的感嘆,也飽含著他對朝云這位紅顏知己的深情。
朝云逝后,蘇軾一直鰥居,再未婚娶。
四、無中生有的“春娘換馬”和私生子事件
一年以前,網上盛傳一篇《蘇東坡的待妾之道》。作者如發現新大陸般,激憤地宣稱:蘇軾在前往黃州時,曾想用一個叫春娘的小妾,與蔣運使換馬,結果春娘不肯,觸槐而死,足見蘇軾是何等薄情、何等無行,云云。
我初看此文,也是大吃一驚:看了那么多研究蘇軾的書,怎的就無人提到這件“轟動新聞”?后來才被朋友告知:這則軼聞,作者原來是從馮夢龍編的《情史類略》(馮抄自鐘惺編的《名媛詩歸》)里挖掘來的!
作者辛苦了,竟拿《情史類略》、《名媛詩歸》之流當歷史教課書,還信誓旦旦地,真不容易!
好在已有“蘇迷”站出來,為蘇軾清洗“罪名”,作了一篇《“居士本來無垢-駁網上流播的蘇軾‘春娘換馬’的傳聞”》,對《蘇東坡的待妾之道》全文作了逐條反駁,有理有據。我這里就不再重復了,只是提醒大家思考一下:
稍懂蘇軾故事的人都知道,蘇軾是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的。在前往黃州時,是如同犯人,被御史臺“差人轉押前去”,隨同的除了長子蘇邁,哪還有妻妾家小?再說了,如果蘇軾真的做了“以人換馬”、釀出人命的勾當,押送的差人會放過他嗎?那些千方百計想置蘇軾于死地的政敵,會放過他嗎?最絕的是,整個宋朝都無人知道這事,鐘惺記錄的“春娘換馬”故事,究竟來源何處,實在是“查無憑據”!
對于鐘惺編的《名媛詩歸》,《四庫總目提要》的評價是:“其間真偽雜出,尤足炫惑后學”;而馮夢龍,本就是一個擅長《三言》故事、惡搞歷史人物的才子,“小說家之言”豈能當真實歷史?現在戲說歷史的電視劇也很多,莫非400年后,也有人理直氣壯地大聲疾呼:“紀曉嵐真有一個武功高強的侍女杜小月,依據就是《鐵齒銅牙紀曉嵐》!!!”
還據說,蘇東坡貶官之時,將身邊的姬妾一律送人,據說有兩妾已經身懷有孕,宦官梁師成以及翰林學士孫覿就是蘇軾的私生子。有人說,梁師成“自謂東坡遺腹子”,連蘇軾兒子蘇過都默認了,并保持親密往來,梁師成還對宅庫有令:只有蘇過用錢,使一萬貫以下,不須回復自己等等;這些,足以證實梁師成確實蘇軾私生子。
但是,讓我們看看《朱子語錄》的這則原文記載:
“蘇東坡子過,范淳夫子溫,皆出梁師成門下,以父事之。又有某人亦然。師成妻死,溫與過欲喪以母禮。方疑忌某人,不得已衰绖而往,則某人先衰绖在帷下矣。師成自謂東坡遺腹子,待叔黨如親兄弟,諭宅庫云:‘蘇學士使一萬貫以下不須復。’”
曾經有錢塘人士沈娟求得蘇軾一詞:
《水龍呤》
似花還似非花,
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
思量卻是,
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
困酣嬌眼,
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
尋郎去處,
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
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
遺蹤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
二分塵土,
一分流水。
細看來,
不是楊花,
點點是離人淚。
六、蘇軾面對挫折
? “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斗少年雞。”在遭遇史上最著名也最荒唐的文字獄之一——“烏臺詩案”后,蘇東坡一出監獄大門就揮筆寫就此詩。繼而自嘲到“吾真不可救藥矣!”為何出此言?自然還是借“斗雞”“諷喻朝政”之故。27歲,正值風華絕代的年紀,卻遭遇困炯無數。看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作者】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沖洗掉了。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祖國的江山啊,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杰!遙想當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雄峻。手里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戰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神游于故國(三國)戰場,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過早地生出白發。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這首《念奴嬌》詞作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時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余。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風景優美,是文人清賞之地。這首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名作,是宋詞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詞最杰出的代表。它寫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游黃風城外的赤壁磯時所作。
此詞對于一度盛行纏綿悱惻之風的北宋詞壇,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這首詞感慨古今,雄渾蒼涼,大氣磅礴,昂揚郁勃,把人們帶入江山如畫、奇偉雄壯的景色和深邃無比的歷史沉思中,喚起讀者對人生的無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嘆、哲理于一體,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
無端受屈、含冤入獄的蘇軾,在"烏臺詩案"結案后不久,就被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所幸的是黃州地方官吏欽慕他的為人與俊才,非但不加管束,還常常任他在管區內縱情游山觀水,而情豪興逸的蘇東坡則每游一地必有詩文紀盛,《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就是這一時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赤壁賦》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后赤壁賦》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七、蘇軾一生所歷官職
嘉佑六年,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簽判
治平二年,殿中丞,差判登聞院
治平三年,丁憂
熙寧二年,還朝,除殿中丞,直史館,差判官誥院
熙寧四年,通判杭州
熙寧七年,知密州
元豐二年,知湖州,以烏臺詩案,貶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
元豐七年,汝州團練副使
元豐八年,朝奉郎,知登州,旋遷禮部郎中,旋又遷起居舍人
元佑元年,中書舍人,旋遷翰林學士,知制誥
元佑二年,兼經筵侍讀
元佑四年,龍圖閣學士,知杭州,兼浙西路兵馬(金今)轄
元佑六年,翰林學士承旨,旋出知穎州
元佑七年,兵部尚書差充南郊鹵簿使,旋兼侍讀,又進為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又充河北西路安撫使兼馬步軍都總管,知定州
元佑九年,落兩職,追一官,左朝奉郎,知英州,旋再降左承議郎,旋又落左承議郎,授寧遠軍節度副使,旋又改建昌軍司馬
紹圣四年,瓊州別駕
元符三年,舒州團練副使,旋復朝奉郎,提舉成都府玉局觀
小Y研究了下這些官職,很有意思!
——部分官職簡介:
鳳翔府簽判:掌諸案文移事務
殿中丞:食、藥、衣、舍、乘、輦,中央辦公廳秘書長
通判:州府副官,掌管糧運、家田、水利和訴訟等,對州府的長官有監察責任。
知府、太守:州府最高行政長官,相當于市長。“州牧”“牧之”
檢校水部員外郎:所謂“檢校”。唐代為兼理任命,宋代為榮譽職位,自太師至員外郎分為19等。
所謂"員外郎",屬于編外官員,沒有工資.
翰林學士:皇帝心腹,常常能升為宰相。北宋翰林學士承唐制,仍掌制誥。
經筵、侍讀:漢唐以來帝王為講經論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侍讀學士簡稱。
安撫使:諸路災傷及用兵的特遣專使
馬步軍都總管:掌管路或府、州軍旅訓練、教閱,維持轄區治安。
團練副使:安置被貶官員,民兵副隊長。
八、蘇軾精詞賞析
最近為寫蘇軾,看了幾大堆資料,再草草地將300多首詞看完,竟不知該寫什么好!他留下的一首首詞,仿佛是中國文化歷史上的一粒粒珍珠,隨便抓起一粒,都是光彩照人。我這個半罐子“蘇迷”,忍不住想把這10首蘇詞再嘮叨一遍,與朋友們同賞:
1《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國維之言:“東坡之詞曠”,即說“曠達”是蘇詞的主要風格。這首《念奴嬌 赤壁懷古》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曠達詞”。這首詞意境開闊,感情奔放,語言生動,種種精妙之處已經被無數“蘇迷”熱烈談論過,我就不再哆嗦了。但凡稍點文化的,如果還不知道這首《念奴嬌》,肯定不是中國人!
曾有一位音樂才子鄰居,想找一首古詞來歌詠長江,挑來挑去選中《念奴嬌 赤壁懷古》,但覺得詞較長,想壓縮幾句。當他興致仆仆地說起這事時,我好半天作聲不得,最后大笑:“什么?壓縮幾句?這是千古絕唱,別說壓縮幾句,誰能改得了一個字?誰又敢改一個字?”
他呆了一會,嘆息道:“如此,就譜不成曲了!”
我也糊涂了:《念奴嬌 赤壁懷古》本就是宋朝的流行歌詞,當時風行一時,關西大漢可以手持銅琶鐵板,高唱“大江東去”,到了千年后的今天,卻反倒無法譜曲演唱了?
2《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水殿風來暗香滿”,孟昶與花蕊夫人納涼的摩河池,簡直就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境!劉熙載說:“東坡詞具神仙出世之姿”,“自是天仙化人之筆”,黃庭堅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
此詞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唱,讓我們再喊一次:“坡仙,謝謝您了!”值得注意的是,花蕊夫人本是孟昶的寵妃,后蜀滅亡之后,花蕊入宋,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是男兒”的詩句令趙匡胤大為絕倒。不久,孟昶暴亡,花蕊成了太祖的貴妃,據說跟太宗趙光義也有一腿。對這樣一個與三個皇帝有緋聞的“亡國之妃”,蘇軾坦然地把她刻畫得幾近仙女,且毫不避諱地寫她與孟昶的愛情。此詞在宋朝廣為傳唱,還沒有一個道學家跳出來說三道四。
那些閉眼說什么宋朝風氣保守的人兒,要么睜開眼睛,要么去死吧!
3《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聊發少年狂”,“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豪氣干云,讓我大滴口水。陸游云:“試取東坡諸樂府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信然!“自東坡以浩瀚之氣引之,遂開豪放一派”,蘇軾因此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蘇軾對此詞也頗為得意,特令全體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大呼過癮。我如在場,呵呵,也一定覺得過癮啊,過癮!
4《永遇樂 明月如霜》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白居易這廝,自己風流好色,卻像所有那些道學古董一樣,希望女人為自己“殉節盡忠”。盼盼本是一歌妓,張建封死后,能念舊愛而不嫁、獨居燕子樓十余年,已是很不容易了,白老先生還嫌她沒有“一朝身去不相隨”,害得盼盼絕食而死。東坡感于盼盼的凄涼,寫了此詞,又說“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是的,“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我現在就對這電腦,為蘇軾浩嘆!也不知我死后,可有人為我浩嘆?
5《水龍吟 似花還似非花》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這實在是描寫楊花最美的詞了。我們第一次知道,那無人憐惜的小花,竟像是庭院深深中的怨婦。蘇軾的隨意幾筆,區區幾字,就讓我們仿佛聽見了楊花的嘆息,寫意,太寫意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東坡楊花詞,和韻而似元唱;章質夫詞,元唱而似和韻。”步韻填詞,從形式到內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約束和限制,但蘇東坡的“和韻”卻舉重若輕,在“原唱”已經達到很高水平的情況下,輕松地超越了“原唱”。
蘇軾,沒說的,I 真服了YOU。
6 《水調歌頭 快哉亭作》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在這首精彩的蘇詞前,我的任何評論都顯得蒼白無力。還是讓名家說話吧,如鄭文焯《大鶴山人詞話》所云:“此等句法,使作者稍稍矜才使氣,便流粗豪一派。妙能寫景中人,用生出無限情思。”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我每讀此詞,也嘻笑一聲,快哉,快哉,不亦快哉!
7《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陽春三月,蘇軾前去沙湖道中遇雨,身邊沒帶雨具,同行的人皆現狼狽,唯他“吟嘯且徐行”,只覺得“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也無風雨也無晴”。看哪,蘇軾先生,笑看世間云卷云舒,一根竹杖,一雙芒鞋,一件蓑衣,就成了行走江湖的“三種兵器”!
驀然想起,自己也曾遭遇了“2007的第一場春雨”,當時狼狽不堪,驚惶躲藏,還忍不住大罵氣象預報員。汗,狂汗啊!讀了這么多蘇詞,怎么就沒學到大蘇的半點豪邁、大度?
8《行香子 清夜無塵》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蘇軾仕途不順,多次想“幾時歸去,作個閑人”,盼望過那“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的日子。可是,菩薩果真如了您心愿,我們今天還能讀到如此美妙的詞了嗎?
所以,我想說:我們應當感激上帝,感激他給蘇軾制造了許多災難;我們還應該感謝那些搞“烏臺詩案”的人們,是他們創造了蘇軾……
“蘇迷”們,可別砸我呀!有沒有頭盔,借我一頂!
9《西江月 世事一場大夢》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這樣悲涼的詞,竟真的是蘇軾寫的?當然沒錯,蘇軾,可以寫“明月幾時有”的豪邁曠達,也可以有“酒賤常愁客少”的苦悶和凄涼。“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兄弟之情見于末句之間矣。這才是真實的蘇軾。
10《浣溪紗 麻葉層層檾葉光》
麻葉層層檾葉光。
誰家煮繭一村香。
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
捋青搗麨欠饑腸,
問言豆葉幾時黃。
最近,我終于搞明白蘇軾仕途不順的原因了!你想想,他竟然親自到農村,去調查農民“豆葉幾時黃”,說農民“捋青搗麨欠饑腸”,這豈不是擾亂官場潛規則、自找罪受么?那些通過數字游戲升官發達的人們,毫無疑問,肯定會對蘇軾恨之入骨、往死里整了:“我們都上交了“畝產上萬斤”、“全年無安全事故”、“公司業績良好”、“形勢一派大好”報告,皇帝那里也通過了。蘇軾你腦子有病,‘一肚子不合適宜’,還要來一番實地考察,想讓我們下不了臺?我們也是花了錢的,我們,我們容易嗎?再說了,你以為皇帝陛下真的就不知道實情啊,你都是一成年人了,干嗎去做那個小孩,叫嚷“皇帝的新裝是假的”?
作者結語
蘇軾是個什么樣的人呢?林語堂說得最精彩:“他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一個厚道的法官,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大文豪,一個創意畫家,一個酒仙,一個小丑,但這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
這樣的蘇軾,寫出來的詞自然也是不拘一格,有時放筆直書,便成為“曲子縛不住”的“句讀不葺之詞”,男女戀情、離愁別緒、吊古傷今、述電詠懷、感嘆時政,描繪山川景色、農村風光,以至談論哲理等題材,“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統統溶化到詞里。我胡扯的這幾首代表作,當然也不足以道出蘇詞的全部……
[跋]
其實不知道怎么結束對蘇軾的結語,其實,人們心中都有個蘇軾,屬于千古,屬于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