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茂德:做一個快樂的“農夫”| 節日??原創 2017-10-08 沈茂德 人民教育???民小編說

沈茂德校長35年的從教生涯讓我們領略到,一個心懷夢想、不懈追求的教育者,他的境界和成就竟然可以達到這樣的高度!是的,生活在自己的教育情懷里,為著有價值的目標,心無旁騖,癡迷耕耘,這樣的教育者擁有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學生最好的引路人。

工作35年,從未后悔我的職業選擇。每天行走在美麗的校園,總感到十分的快樂;面對一批批孩子的成長,眼前仿佛是一片蓬勃的森林;天天與教師們交流,總感到自己被感染和鼓舞。我相信,校園就是一片教育的沃土,我就是一個快樂的“農夫”。

許多人問我,你為什么這么癡迷教育?我淡然一笑,因為我喜歡校園的寧靜,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清純與年輕,喜歡和同事們在一起研討課程的快樂與充實。30多年來,我的情感早已融入教育,生命早已屬于這方美麗的校園,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并沉浸其中,這不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嗎?

1

心中有座山

作家劉墉說:“一個人可以一輩子不登山,但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它可以使你總有一個奮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頭,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我把這段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并時常勉勵自己,只要心中有夢,只要信念依然,就完全可以充滿勞績,詩意地棲居。

我心中需要有座山,那是因為教育是一種特殊的責任,它關乎學生的發展和未來。

剛到天一中學工作時,那還是一所普通的農村重點中學。20年后的今天,學校已經成為享譽省內外的示范性高中,憑借“STS綜合創新課程基地”成為江蘇省課程基地聯盟牽頭學校;學校36年堅持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實驗,成為江蘇省創新人才試點學校;2014年,“天一科學院——學生自主學習模式探索”項目獲首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江蘇省首批前瞻性改革實驗項目——“指向培養積極的生活者的高中學生發展指導”等一批實驗性項目推動著學校優質發展。

近年來,天一中學的教育質量高位穩定,已成為北大、清華、復旦、南大、中科大、加拿大多倫多、加州伯克利等中外著名高校的優秀生源基地,學科競賽成績穩居全省前列。學校正高舉學術性高中旗幟,以項目實驗和項目探索行走在課程改革的示范校行列。

學校發展的成就固然可喜,但我心中還有更高的“山”。幾十年的教育生涯,使我深諳:“教育者的目光,不能只盯著今天學生高中3年的成績,更要著眼于學生走上社會后的30年,國家民族復興的100年!”學術性高中培養的不僅僅是“一流考生”,更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個性特質的“一流學生”。

我有一個夢想,我希望校園更美麗,孩子們在美麗、溫馨的校園里能快樂、幸福地成長;

我希望學校管理更人文、更民主,孩子們每天能高昂著頭幸福地生活;

我有一個夢想,我希望建設更豐富的課程體系,讓孩子們有更多的選擇,有更多的體驗,有更多的舞臺;

我相信,優質學校應該有書院的味道,有項目探索的資源,校長應該千方百計、竭盡全力為未來的“愛迪生”們造更多的實驗室,為未來的文學家們建更多的“書院”,為未來的科學家們孵化更多的研究項目;

學校的生產力是廣大教師,校長應該為教師們提供更多的服務,創造更多的平臺,催生更多的名師,因而,我希望成為教師們喜歡、信任的服務者……

因為心中有座山,35年來我未敢松懈,始終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做前人未做的事情,把前人做過的事情做得更好。在學校教師們的共同努力下,用美好的教育信念撒下金色的種子,形成天一中學學生群星燦爛的美景。

2

寧靜與專注

從1982年走上工作崗位至今,已經有35個年頭了,從一名普通的地理教師到重點中學校長,年復一年,平凡而平淡,但正是在寧靜與堅守中我才有了對教育夢想的執著追求,也正是在這種堅韌的追求中我才收獲著師生的成長和自己的進步。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而立之年的我,以鮮明的教學風格榮獲無錫市青年教師教學一等獎和江蘇省高中地理評優課一等獎。連續十二屆高三教學,又以出色的教學質量贏得了同行的肯定、學生和家長的喜愛。

我先后擔任梅村中學教研組長、校團委書記、教務主任。1994年調至天一中學,在天一中學的教學歷練和崗位鍛煉中,成為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首批教授級高級教師、全國勞模。

面對紛至沓來的榮譽,我時時告誡自己,唯有寧靜與專注才能做好教育,我不喜歡被別人稱作“知名校長”,我覺得校長就應該是一個癡迷校園生活的快樂“農夫”。

讀書和寫作逐漸成為我的一種基本生活方式。我始終認為:“人與人的差距主要取決于各人的休閑時間。”

作為寄宿制高中的校長,每晚我必定坐在辦公室里,在燈光下寧心靜氣,安心地翻開一本書,津津有味地閱讀或寫上一段文字,那是我最愜意的時候。

每當夜深人靜,在書中與哲人交流思想,或在筆下傾訴自己的心聲,已然成為我的一大樂趣,閱讀和寫作逐漸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每當看到一篇好文章或一本好書,我總會推薦給同事們一起分享。每次外出,我都要帶上幾本書,以備空閑時閱讀。

每年我自費訂閱刊物的費用在1000元以上。每次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回來總會買回一大包書籍。學校過一段時間就向教師推薦一些好書,或作為工會福利向老師贈送幾本書,并組織教師閱讀交流。

有一年,區教育局組織全區中小學校長赴新加坡參加為期一周的培訓學習。學習期間,我每晚都在房間里讀書寫作,當一周學習結束回國時,兩萬多字的考察報告已經完成了。

除了閱讀,我還博采眾長,不拘一格地學習。只要有機會外出學習考察,不管是到國內還是國外,我總會帶上兩件東西:數碼相機和筆記本電腦。看到有可借鑒的地方就隨時拍、隨時記,在做天一中學校園景點規劃時,我找出臺灣、歐洲、美國等學校的照片,將其設計理念融入學校規劃之中。在天一中學新校區的規劃設計中,我提出的“四園”理念(生態公園、溫馨家園、文化圣園、數字校園),就得益于平時的學習積累。

在長期的工作中,我熟識了一批全國知名校長,在校際交流中,我從他們那里學到了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管理之道。

在與上海的馮恩洪、仇忠海,北京的劉彭芝、龔正行、王俊成,天津的曲莉敏、任奕奕,東北的葛朝鼎、高琛等眾多校長的交流中,在與華東師大教授霍益萍、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賀淑曼、江蘇成尚榮、楊九俊等眾多專家學者的交流中,我總是以積極的姿態,虛心學習,記錄滿滿。每次交流總是及時整理,將學習體會在學校領導班子中交流分享,學習吸收,形成適合本校的對策和措施。

3

關愛每一個孩子

幾十年來,校園已融進了我的生命,每天在校園里轉轉,看著樹木的生長,聆聽同事們精彩的課堂,看著一茬一茬學生的成長……我就覺得很充實、很幸福。

在我心里,不知不覺間,學校早已成了家。在西漳校區工作時,我把家搬進了學校,住校10多年,一草一木皆深情;在新校區,我無數次巡視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漸漸地,那個醞釀已久的校園夢呼之欲出。我希望校園成為“生態公園”,能為孩子們提供寬松、和諧、呈現柔性課程形態的校園,讓孩子們處于一種親近自然、有四季季相變化的環境中;

我希望校園成為潔凈、健康,能處處以人為本的“溫馨家園”,為孩子們創造舒適的生活條件;

我希望校園成為“文化圣園”,讓校園里的每一叢花草、每一個櫥窗、每一個教育景點都在講述教育的故事,發出引導的聲音;

我希望校園成為“數字校園”,讓師生便捷地通過互聯網與世界相通。

在長期的學校管理中我認識到,校長應是“教師心中的文化首席”,“管理要用心去做,而不是用力去做”。因此,要用先進的文化引領教師的價值取向,與教師交流,參加學科組和年級組的各類研討成為我最重要的管理工作。

也正是在這種長期的、互動的、信任和平等的交流中,我的一些教育理念逐漸被師生、家長認識、認同,并逐步轉化為師生共同的行為。

如“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天一中學教師們認同了,于是教育工作不再簡單化,不再“一刀切”;教育工作者要有足夠的耐心,要堅守因材施教的原則,堅信“每個孩子都是一座金礦”,給每一個孩子以陽光雨露般的關愛與幫助,天一中學形成了“鼓勵”“期盼”的校園文化。

再如“教師是影響學生的一本書”。天一中學教師代代相傳,形成了在無錫地區具有廣泛影響,以“敬業奉獻、崇尚科學、追求卓越”為標志的天一精神。天一中學教師的價值追求和行為特征,已經成為無錫人民口口相傳的行業品牌。

我常對教師們說:“每個孩子對于天一中學來說是幾千分之一,但對于每個家庭來說是百分之一百。”因此,“只要有利于孩子的發展,我們就應該盡最大的努力”。

對于貧困學生,我們實施“陽光計劃”,我要求學校財務處定期關注學生校園卡的消費情況,特別是關注那些月消費不足300元的孩子,通過尋求社會資助,為這些孩子設立助學金,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10年來,已有2000多個孩子因此受益。

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天一中學得到最大的發展,努力給孩子們提供各種舞臺。學校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已形成活動序列,16個創新實驗室也將陸續建成。學校為有國際象棋特長的學生劉冠初配備棋室、宿舍,專門配備學業輔導教師;學校給天文社撥專款20萬元購置專業設備……

4

教育,真的不能簡單

作為首批國家級新課程試驗區示范學校,天一中學已在新課程改革的道路上跋涉了十多年,可以說,改革已悄然改變著學校教師的理念、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傳統教育直接看到的問題是負擔重,更深層的問題是課程設置統一,學生的學習缺乏選擇性;學習方式為統一的授課制,學習過程缺乏自主性、體驗性、探究性,學習生活單調枯燥;評價方式簡單化、技術化;學生的成長缺乏個性化的成功感,天性與個性受到壓抑,成長的內驅力嚴重不足。

由此,學校進行了一系列基于問題改善的真實探索,邁出了新課程建設探索的又一步——建設“豐富課程”。通過“豐富課程”,力圖讓每個孩子形成“豐富閱讀、豐富活動、豐富經歷”的學習體驗。

我們致力于建設校園柔性課程,讓孩子們浸潤在人文情懷中。校園內彌散著春風化雨和潤物無聲,形成了“關愛、引導、熏陶”的德育范式。今天的天一中學,已然是一個四季花香、湖光粼粼、生態宜人的“美麗花園”,一個能享受成功、個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發展的“文化圣園”,一個圖書遍布、書香悠長的書香校園,一個和諧友愛、積極陽光的“溫馨家園”。

我們著力建設家庭熏陶課程,讓家庭文化奠定孩子的核心素養。指導父母以正確的示范培養孩子陽光的性格,形成良好的習慣,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樹立規則意識。

我們積極探索STEM課程,通過課程基地建設,推動學校課程改革的縱深發展——超越“學科中心”,以“項目研究”為途徑,形成跨學科的主題性學習(如模擬聯合國、天文研究、能源研究等);推動教師教學方式的革命性變革——由學科教師走向“項目研究導師”,教學方式從“傳授”走向“指導”,以“名師工作室”推動教師跨學科的學習和跨學科的合作;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實質性變化——走出傳統的學科知識課堂,進入基于信息化支持、專家引領的創新實驗室,呈現“興趣導向”“做中學”“做中研”的學習生態;推動學生學習組織方式的創新——變革傳統的行政班級,形成“項目研究合作體”(天一科學院),并完全實現學生的自主組織、自我管理、自我評價。

我們著力引進AP課程,為孩子們打開另一扇窗。2009年成立的國際部,在課程設置上構建了以“民族情懷、國際視野”為核心的中西合璧的國際課程體系。AP班課程中西兼修,學生自主選擇,除必修課程外,還開設京劇、武術、烹飪、園藝、國學等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和相關世界文化課程。針對學生能力特點與興趣差異,在課程實施上探索“分層、分類、分階段”的課程選修模式和“免修課程”制度;針對只關注成績不注重學習本身的問題,在課程評價時,提出以注重“過程性與發展性”為導向的評價體系;針對學生個性成長的需要,開發以“興趣、學術、責任、理想”為指向的各類社團活動課程。

我們堅持開設名人課程,培育孩子們的夢想和激情。學校從2005年開始邀請各行各業的專家、知名人士走進學校,不僅講述相關專業最新動態,還講述他們的成長歷程。當孩子們聽到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布魯斯·博伊特勒教授大學畢業后就夢想拯救癌癥病人,聽到1985屆校友杜江峰院士在量子物理領域的28年探索,“夢想、責任、堅持”等核心素養教育就不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變得生動具體。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袁明教授的《大國青年》講座,則大大開啟了孩子們廣闊的視野,幫助孩子們清晰認識到大國青年所要肩負的責任。

如果說“豐富課程”建設是天一中學在課程層面的深度探索的話,那么超常教育實驗則是天一中學在拔尖人才早期培養領域的可貴嘗試。

當今社會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拔尖創新人才,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個嚴峻任務。由于超常學生的獨特優勢,傳統的教育模式顯然不能適應這些學生的發展需求。

我校自1980年起開始拔尖人才早期培養的實驗性探索,經歷了個別培養、群體培養、整體改革實驗等階段。2011年,學校成為江蘇省“普通高中創新人才試點學校”,進入了“模式探索,課程系統建設,國內外合作,專家學者引領”的系統探索階段。

30多年來,我們遵循“重點突破、循序漸進”的原則,走課題引領、研究推動的實踐之路,從“八五”到“十二五”期間,進行了多項省市級超常教育課題研究,涉及拔尖人才培養的各個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我校成為中國超常教育中學協作組核心成員,與國內外眾多名校進行了深入、長期的研究性合作。我校成為“世界天才兒童大會”“亞太地區超常會議”兩大世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論壇的積極參與者。與美國、英國、荷蘭、韓國、新加坡、臺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資優教育組織與高校有了廣泛聯系。我們積極提供多元課程和多樣活動,期望讓拔尖人才擁有“積極人格、宏觀視野、領袖氣質、濟世情懷”。

多年的教育探索,天道酬勤,有志竟成,碩果累累。學校成為教育部重點課題實驗學校、全國超常教育實踐基地、全國校園足球試點學校、省課程基地牽頭學校、省創新人才培養試點學校、省科技教育特色學校。2013年,學校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項目獲省人民政府基礎教育成果特等獎;2014年,“天一科學院——自主學習模式探索”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每天行走在校園,我是一位呵護著“莊稼”成長的辛勤“農夫”;走進課堂與孩子們交流,我是一位耐心等待豐收的快樂“農夫”。每天做著平凡的工作,一年又一年,堅持“把平凡做得更好”。在我看來,教育工作者追求卓越其實是一種職業習慣——那就是流淌在心田中的對孩子的呵護、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對創新人才涌現的渴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119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382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038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853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616評論 6 40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12評論 1 323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192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355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869評論 1 334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27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28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467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165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570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13評論 1 282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585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892評論 2 372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