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閱讀跳躍而數本并進,電子書和紙質書交替。
紙質是厚沉的一大本,之前遇到這樣的書我會知難而退,怕讀不完,也怕陷入其中而做不了別的。
再難讀的書,只要開始,我都不會棄讀。按照一本書至少有20%的精髓,讓我受用。那所有的書都算沒有白讀。
如果你能有強烈的自我感受,如何不認同書中所寫、挑剔文字的拙劣、內在邏輯的混亂、和各處的紕漏。那恭喜你,只能說你的鑒賞力提高了,審美的境界再也不是小兒科,與之匹配大概要看更入心的作品。
我佩服自己的耐力,這樣看馮唐的長篇《北京三部曲》浪費了我很多寶貴的時間,好像完成后,只為敲下這四個字 “不予推薦”。
從文字上它就很遜色。我發現自從讀了陳春城的《夜晚的潛水艇》,周曉楓的散文三部曲 《巨鯨歌唱》《有如候鳥》,還有汪老的一些小說和散文,我愈發地對文字有了著迷和訴求。
選擇讀一本書,首先要過的是文字。好的東西用拙劣的行文去表達,那就是好的食材被糟蹋,可惜了。只能棄。
文字的妙處
怎么說呢? 還是上一些我自己剛好讀過的內容。
比如 余華寫的《西北風呼嘯的中午》
開頭這樣:
“陽光從沒有一絲裂隙一點小洞的窗玻璃外面竄了進來,幾乎竄到我扔在椅子里的褲子上,”
初讀也沒什么,但細究就有種荒誕的悖論。窗戶的玻璃密閉得很好嚴絲合縫的,怎么陽光還能“?了”進來,不可能的現象卻寫出了可能。
再看一段:
“這時有一絲陽光來到了褲管上,那一點跳躍的光亮看上去像一只金色的跳蚤。于是我身上癢了起來,便讓那閑著的左手去搔,可左手馬上就顧不過來了,只能再讓右手去幫忙。”
百無聊賴的時刻,什么事都沒有發生,可見這個人此時是多無聊多沒趣。可出來的文字卻很鮮活有趣的,至少它們不是流水帳。讀到后面你突然發現,其實作者的每一行字,都不多余,是有其意義存在的。
作家的拿手技,可以把無聊、庸常、毫無新鮮的場景用一段文字寫得幽默而生動。
當然開頭的這幾段,也是好的鋪墊,為即將到來的“砸門”? 和“闖入”形成跌宕。
讀過,發現,故事有些荒誕不經,但充滿了象征和隱喻。
這些看似簡單而直接的文字,卻被賦予無比新穎的讀感。
每個作家的文風是運用不同的語感營造出的。有的凝煉簡潔,有的卻瑰麗濃都,溢滿奇思。就比如舒爾茨的? 《鱷魚街》。有筆友感嘆:讀起來,只語言就可以足慰了。不關其它。
同樣是百無聊賴無所事事的狀態,他用文學這樣描寫:
“ 日子因為寒冷無聊而變得堅硬,像是一塊去年的面包。我們用鈍了的刀切一小塊下來食用,沒有什么胃口,慵懶,昏昏欲睡。”
這就是文字的妙處,文學語言。極其普通的場景也會變得意味起來。
比如,魯迅的那一句常讓大家引用:
“我家門前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
有人會說這不是重復嗎?其實不然。 本來熟悉的、常見的東西,通過這樣的表達后,讓人產生一種新奇感、陌生感。好像也增強了對兩顆樹的感受,拉長感受的時間和長度。
閱讀后的一點感悟。隨心走筆。
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