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復盤
“復盤”本來是圍棋術語。對弈之后,棋手通常都會把對局重新演一遍,去發現自己的錯誤,理解對手的思路,研究最妥善的走法。所以,很多圍棋高手都把“復盤”當做棋力精進的重要法門。
復盤,簡單來說就是將過去的事情,重新推演,從中總結成功的經驗,發現失敗的教訓。
很多人之所以覺得工作沒長進,其實是在不斷重復自己的錯誤,不斷掉進同一個“坑”。作為自我學習最重要的途徑,復盤可以幫你在自己身上克服自己的慣性。
二、復盤應該怎么做?
流程:回顧目標——評估結果——分析原因——發現規律
一個個的來說。
回顧目標:
回憶一下,你做這件事情之前,你的目的或期望是什么?
這個目標設定的靠譜、精確嗎?應用“SMART法則”掃描目標
有沒有發生“目標損耗”?事先定了個高目標,事后沒達到,安慰自己說:“還是有成長的”。
團隊是否還記得目標?是否對于目標有共同的認知?
評估結果:
滿分100分,你給自己打多少分?
差了多少分?具體差距在哪里?
如果能夠提高10~15分,你覺得是在哪里?
分析原因:
情景再現,一個個環節回顧事情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分析成功或失敗的關鍵原因。
可控的:有沒有更好的做法?如果有,那是什么?還是沒有全力以赴?
需要合作的:自己的部分做好了嗎?需要合作部分,是否為別人留出了足夠的空間、時間和支持?
不可控的:是否有充分溝通?及時跟進目標和進度?有沒有方式納入控制?有沒有控制風險?
總結經驗:
哪些事情應該堅持做?哪些應該馬上停止做?
哪些人、行為的價值得重新評估?
哪些事可以做的更好?具體該如何做?
對整個事情背后的規律,你有什么新的認識?
有沒有哪些“經驗”,其實是假設?
我們的很多行為,都基于我們對于事情的假設?
假設“努力”可以“成功”,所以拼命努力;
假設“讀書”可以“成功”,所以拼命讀書;
假設“讀書”可以“智慧”,所以拼命“屯書”;
假設“微習慣”不會有很大的反應,所以不關注。
一次次復盤,其實就是一次次自我升級“假設”的過程——假設變了,行為也會改變。
所以可以在“假設”升級的基礎上,再指定下一步行動計劃,來進一步鞏固這種“新假設”帶來的習慣。
三、復盤的契機
感受越即時越好,“復盤會”就是在事情發生現場做最好。好的團隊就如好的棋手,事情結束后不慶賀,也不埋怨,而是坐下來復盤。因為復盤本身就是事情的一部分。
有一個人要當面記下所有人的觀點和思考,如果情況允許,可以錄音,記錄“感受”。
思考則需要一定空間。即時記錄感受,并不要當場得到結論。帶著思考放一晚上,第二天早上看到這些信息,會有新的思考。
如果是團隊復盤,那可以不用一開始就嘰里呱啦開始,而是先給大家單獨整理思考的時間,然后在開始。
對于個體來說,“反思日記”、“三件事+回顧”都是特別好的復盤習慣,今日事,今日復。
四、閱歷和經驗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說,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經過2次創造,一次在腦海里構思,一次是真實的做出來。
其實,一件事可以進過3次創造,還有一次就是復盤。復盤既是重新理解過去,也是在醞釀未來。
有很多的團隊,特別特別的可惜——好不容易用1個月的時間來策劃和執行了一件大事,無論成敗,學費其實都已經交過了,卻沒有一個復盤,等于上學了,不拿畢業證。
之前看到有人問,十點讀書會的創始人燕恬老師:為什么有些人年紀輕輕,卻很有經驗?遇到事有很多思路,這種閱歷和工作經驗是怎么來的?
她答道:你還是踩的坑不夠多,不夠大。
其實,很多人是踩了不少大坑,但是依然還是在坑里,從來就沒出來過。
愛因斯坦對于“瘋狂”的定義是:“用同樣的方式做事情,卻期待不同的結果。”
不復盤的人持續用一套動作做事,卻希望結果不同——他們是期待運氣幫他躲開這個坑嗎?
這樣的人,應該不是瘋,就是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