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的規則,就是,成功遠沒有你想的那么簡單,卻也沒有你想的那么復雜。
?
唯有自律,使我們與眾不同,讓我們活得高級。
蕭伯納: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
有人說自律就像田地里的莊稼,而懶惰、欲望就像野草,我們用心呵護莊稼,時時鏟除野草就會有一個好的收成,我們放任自己,野草成災,將會顆粒無收。
我們都知道,魯迅在三味書屋的課桌上刻下了一個“早”字。是因為當時魯迅先生的父親生病臥床,魯迅先生早上起來先去當鋪換錢,再去藥房給父親買藥,然后匆匆趕到三味書屋,已經上課了,老師說:十幾歲的人了,還睡懶覺,明天起早點!
魯迅聽了,點點頭,沒有任何辯解,默默的回到了座位上。第二天早早來到學校,用小刀在課桌上刻下了“早”字。心理暗暗自言自語道:以后要早到校,再也不能遲到。以后魯每天都會很早起床,先料理完家里的事情,雖然負擔很重,但是他再也沒有遲到過。那個曾經為魯迅留下深刻記憶的三味書屋,和刻著“早”字的課桌一直激勵著魯迅,后來魯迅成為中國文壇的巨人。
?
成功源于自律
居里夫人: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制造時機
感想:自律是一種態度,堅持是一種品質。你可以不優秀,但是一定要有自律的態度,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你一定要努力。在這個世界上不是誰比誰努力,而是誰比誰更自律。
有的人有高大上的夢想但不行動。
有的人只有切合實際的目標和每天堅持完成的任務單。
有的人總是在大口吃著美食的時候說飯后減肥。
有的人已經默默健身好多年。
許衡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天文學家”,一年夏天,許衡與很多人一起逃難,再經過河陽時,由于長途跋涉,加之天氣炎熱,所有人都感覺饑渴難耐。
有人發現附近的林子里有一棵大大的梨樹,上面長滿了甘甜的梨子,大家爭先恐后的去摘梨子吃,唯獨許衡一人,端坐于樹下不為所動。
人們覺得很奇怪就問:“你為何不摘個梨子來解解渴呢?”許衡回答:“梨樹又不是我的,豈能亂摘!”問的人不禁笑了說道“現在時局這么亂,梨樹的主人都不在這里了,你何必再介意呢!”
許衡說“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許衡始終沒有摘梨子。
?
自律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松下幸之助:登峰造極的成就源于自律。
人越努力越幸運,越自律越成功。每一個我們能看見成功的人,他們不止是早起和跑步那么簡單,他們身上一定有我們看見的和看不見的自律的習慣。
“登峰造極的成就源于自律”。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晚清名臣”曾國藩就是一位懂得自律、善于自省,最終走向成功的人。曾國藩在考中進士后的那一年里得意忘形,整天和好友同窗們吃喝玩樂,并接父親曾麟書至京享受生活。其父在北京待了幾天,看到兒子如此頹廢很是氣憤,幾日便離開。回家后就給曾國藩寫了一封長長的家信痛斥他,告誡他要“節欲、節勞、節飲食”。曾國藩是一位孝子,接到書信后羞愧難當,當即立下三戒,即“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由此“曾三戒”外號傳至開來。他還痛改往日惡習,堅持每天“寫日記”反省當日得失,并養成“慎獨”、每日靜坐的習慣。同時,曾國藩給自己寫下“日課十三條”,其內容安排包括“主敬、靜坐、早起、讀史、寫日記、練字、謹言、養氣、作詩文” 等每天從早到晚必做的十三件事情。 這些一天中的習慣功課,曾國藩堅持了一生。他一步一個腳印的去約束自己,做常人所不能做,忍常人所不能忍,腳踏實地地改變自己,堅持自律自省,一步步走向成功。
?
自律即自由
小野:所有的蛻變,是從堅持自律開始的。
感想:有很多人對自律是有誤解的,所有想要學會自律的人,大多都堅持不下來。如果我們解決的問題只是為了自律,這樣就會形成間歇性努力,持續性墮落的惡性循環。
我們看到別人很努力,其實別人沒有感覺到他有多努力。就是因為別人的自律,而你所看到的努力只是自律以后的副產品。自律分為三個階段,前期是興奮的,中期是痛苦的,后期是享受的。真正自律的人是很享受他們的生活習慣的。
想要做一個真正自律的人,首先要有一個美好的愿望,為了什么事情而努力,也就是努力的目標明確。
其次是如果實現了會有什么結果,目標產生的后果,盡自己最大的想象力,把它想的美好又誘人一些。
再次要想到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什么阻礙,如果遇到什么困難我該如何解決,想好解決的辦法。
最后就是付出行動,很多時候,不是不想做有意義的事情,而是到了做的時候,發現大腦是空白的,在心理學上叫做“執行意圖”,執行力低很多時候不是不想做而是不知道怎么做,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實努力是一種自發的狀態,為了達成目標所產生的副產品,應用這種思維來完成自己意愿的特別想完成的事情。
?
自律改變認知
自律是一種“精進”的人生態度
在精進的概念里,一定存在著自我的內在驅動,有著更大的追求和使命。所以才如此強烈的嚴格自律和嚴格自身。
所謂的精進,就是拼命努力,心無旁騖,埋頭于眼前。在稻盛先生的眼中,精進是提高心性,磨礪人格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
從精進的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它是一種不斷尋求變革,遇見更好自己的態度。
帶著精進的態度,研習自律,相信,我們都可以遇見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