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把創業更看作一種生意,這樣是否可以拋開原有創業的一些浮躁,再回歸到商業的本質中來。
但是不管怎樣如果創業的話,需要我們在前期的時候做一些準備。有人說創業就像是打仗,要熟讀兵法,什么三十六計、孫子兵法、鬼谷子兵法等等,都要懂。
1、找方向
其實就是認清目標,找到方向,知道創業所在的行業的商業模式,看清楚競爭對手,甚至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在未來可以不斷放大自己的優勢。
2、找到優勢
做這個項目,一定要有認清自己的核心優勢有哪些,光有Sense和idea還不夠,運營模式的創新不會讓自己的優勢持續很長時間。
優勢無非就是,要么是技術能力很強,要么有渠道資源推廣資源,要么能設計出牛逼的產品。更甚至,別人想抄襲你的話,會發現這活又苦又累,服務成本有點高,雖然技術壁壘的確不高,但是別人不想干,這個也是優勢。
3、抓住用戶的核心需求
如果你的項目只能是滿足一些偽需求,那么需要重新設計產品,直到發現這是一個真實的需求,能解決實際的問題。即使說你的受眾群體特別小,也是可以做的。
4、找人找團隊
初期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并且讓他們喜歡上這個項目,都看好這個方向,做的產品也是他們感興趣的產品,也就是說目標要一致。
如果找朋友幫忙固然很好,知已知彼,也放心,但是很多人的境況都不一樣,在方向不明確的情況下很難讓他們全職工作。如果兼職的話,也會影響進度。
團隊里面的人一定要能和自己互補,各取所長吧。群體決策沒問題,但是要有一個拍板的。另外就是道德層面,別互相搞很多套路,最后不歡而散。
5、初期的資金
初期定方向設計產品不太花錢,基本都是幾個人商量。但是畢竟還是會有花錢的時候。
最好就是融資了,先找一筆啟動資金。各種原因融資不順利,那么就需要重新考慮方向和思路了。再不濟就只能砸鍋賣鐵掏老本了,這是下下策,畢竟不能影響到家里。
資金就像行軍中的糧食,可以穩定軍心,也為打仗提供基本的保障。沒有資金,再怎么畫餅都沒用。
6、約法三章
很多人說創業公司不要有太多規章制度和流程,否則會影響做產品的速度,降低效率。這個比較適合只有幾個人的團隊的時候,如果團隊數量在十人以上了,該有的規章制度就要執行起來。
設置基本的流程框架,包括行政層面的,還有產品層面需求調研、原型設計、開發測試、生產發布等等,還有業務運營層面的,財務層面的等等。
另外在初期產品設計開發過程中,考核產品進度的維度要以天為計算單位,每天的進度都要進行匯報。再逐步變成以周為單位計算。在初期的時候保持持續的快速的迭代特別重要。
7、瓶頸期時如何處理
做產品的過程中肯定會遭遇到瓶頸期,可能會出現產品功能問題、穩定性問題,畢竟有bug很正常;也可能出現業務運營的問題,市場的反響不夠,明明好像我的產品已經不錯了,為什么市場不買賬;還有可能貼合的需求不夠,調研了很多的偽需求,做出來的產品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反而把體驗做砸了。
所以,我們這個時候需要分析是技術的問題,還是需求調研的問題等等。還要再分析行業,如果行業非常好,那么即使你滿足的是偽需求,也可能可以賣出去;如果行業不太好,那么就必須做一個真正的能滿足需求的產品了,逐步去教育和顛覆行業。
舉個例子,就拿O2O送餐來說,如果一開始你解決的是一個送餐慢的問題,那么有可能會發現你再怎么優化流程,產品再怎么包裝和設計,都沒有用。因為有可能就是因為交通問題,高峰時期你要等電梯問題等等影響了速度。所以這個時候就要想著怎么重新設計產品,也許可以做一個方便大家訂餐,優化大家的訂餐體驗的一個平臺,或者就再打通線下飯店資源,為特定人群做一個細分的訂餐平臺。
所以遇到瓶頸期,一定要及時調整方向,及時對需求和設計進行復盤,不能總是一廂情愿。
8、天時和地利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創業成功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天時了。認清行業,找準時機,及時進入市場,非常重要。比如這個產品類型已經在國外流行很久了,行業在老美那邊也一直被看好,那么多半情況過一段時間這陣風就會吹到國內來。這種例子太多了,比如第三方支付Paypal是國外先流行的,電商模式也是eBay先做起來的,云計算也是靠Amazon把大家帶出來。國外比國內的流行一般都是要早個三年的時間。
還有國家政策導向也是一個外在的因素,但是個人覺得反而有些國家特別提倡的概念,我覺得不一定所有人都非常適合去響應。比如互聯網+、健康行業等等,讓人更感覺是一個幌子。
外在條件有了,就要靠自己內在修煉的內功了。產品夠好,需求抓的夠準,成功概率就大。
再講地利,就是看你能不能找到可以幫到你的環境了。比如你的創業所在地有沒有政策扶持,可不可以幫你找到場地、資金、人才,或者有一些稅收的優惠。
9、結局
看了太多樣本,真的創業成功的確實不多。但是以怎樣的結局收場呢?這個需要看公司對未來的規劃,以及運營模式。
如果是一家To C的公司,需要靠持續不斷的流量,持續不斷的融資,把公司持續下去的話,那么要么很成功, 把流量變現,可以自己實現盈利,甚至上市或者被收購。但是在吸收流量不斷吸引用戶的過程中肯定會很艱難,需要有很強的融資能力。
如果是純To B的公司,那么產品不一定要最好的,貼合某個需求,這個需求可能是由政策制度產生的,但是需要有很強的業務團隊和打單能力。盈利然后上市的可能性都很大,但有時候挺看政策導向的,有點看天吃飯,并且太過依賴銷售團隊,產品很容易被復制。如果被收購的話,可能收購方更看重是可以補他們缺失的產品線還有就是客戶資源了。
如果是一家產品導向的公司,那么未來產品被大公司收購的可能性就很大了。重要的就看產品如何了。賣的好,做盈利也不是不可能。核心產品團隊的未來也決定著公司的未來。
公司如果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瓶頸產生問題,那么需要及時調整戰略方向,解決問題或者規避問題,重新上路。不行的話,就只能談收購,就以合適的價格被收購,借助大公司的資源,也有利于公司的發展,解決現有遇到的問題。再真的遇到核心問題,并且沒有人愿意收購,那說明做的產品沒有價值,就只能早點止損,這個時候肯定是公司各個層面都有問題了。
10、理想化
期望的團隊是可以足夠精簡的,20到30個人左右,高效率的運轉,同時公司可以最大化每個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