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這樣的話:
人一生下來就會哭,后來才學會笑。所以憂傷是一種本能,而笑是一種能力。
初初一看,哇,寫的好精辟。
可這話要是來個較真的,那就有點怪了。吃喝拉撒,不舒服就哭,舒服了就笑,難道不是嬰兒期的本能反應么?所以,哭與笑都是本能,你看哪個孩子會特意學習訓練笑的?那么說憂傷與歡笑都是本能,也沒錯不是?
但這話為什么讓人覺得合情合理,甚至還透著人生哲理和濃濃的雞湯味道?因為前后兩個哭與笑是不同的內涵。前面的哭與笑都只是表達了一種行為,僅此而已;而后面對應的是一種引申,哭泣最能表達人的憂傷情緒,笑容也最能表達人的樂觀與快樂。
生活不易,波折坎坷,困難挫折,只要生存,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與憂愁,即便衣食無憂、高官顯祿、富可敵國,也一樣有思而不得,得而不惜,甚至選擇太多本身就是一種煩惱;而樂觀就是在種種不容易之中還能豁達、開懷和勇敢的能力,需要比憂傷更高端的情緒控制,人的滿足、幸福感才更容易獲得。
一個人是否幸福,并不決定于物質生活的多寡貧富,而來源于內心是否容易獲得這種幸福感。
知足常樂,更應該說常樂才會知足,知足才會幸福。
笑的能力,就是獲得幸福的能力。
祝大家周末愉快,我的小短文就到這里,再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