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主持了一期活動。活動的主題是《用藝術的眼睛感受生活》。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對藝術產生了強烈的敬畏之心。長久以來,我對對藝術價值的認識遠遠不夠。我的知識領域里對于藝術所掌握的僅僅是冰山一角。僅就這一點而言,我的認識只停留在十分表面的層次上。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又重拾起藝術中那些閃耀的東西,進一步探究藝術的奧秘。這讓我內心中萌發出一種強烈,無以言表的興奮之情。同時,我也覺得自己應該重新檢視自己所做的一切,甚至包括我的態度和方法。
藝術的價值究竟何在?如果我們想真正地面對藝術,或者按照藝術自身的要求來面對藝術,而不是想當然,我們就應該直面藝術的價值領域。或者說在眾多的途徑中,價值的途徑才是我們通向藝術本質最根本的途徑。
首先,藝術價值訴諸藝術接受主體的審美需求。藝術作品陶冶接受者性情。藝術價值只有相對于審美經驗才有意義,而審美經驗永遠是個體性的。因此,藝術個體價值與藝術審美經驗基本上是一對可以互換的概念。藝術價值的實現是美感的產生。美感是藝術價值的主觀方面。引起美感的那些作品內容則是藝術價值的客觀方面。美感可分為優美感、崇高感、悲劇感、喜劇感等等,能夠引起這些美感的藝術因素均可稱之為具有藝術價值的因素。
活動中,我們欣賞了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二華爾茲》。音樂傳達出來的一種崇高感構成藝術作品的價值因素。它震撼人心靈的力量,引起一種強烈的心理共鳴,給人內心力量與激情,這讓我們不自覺地從心底溢出我們本來就存在的愉悅和許久沒有過的期待。
其次,藝術對人的情感具有的舒泄與升華功能。 藝術對人的情感具有“陶冶”和“凈化”作用。亞里斯多德說,人們在觀看悲劇或聽音樂時,他心中積累的情感(如憐憫和同情)會被重新激起并得到陶冶與凈化。藝術作品中被形式化了的情感引發了接受者心中相近的情感積累,并使之沿著特定軌跡上升到審美情感的水平。一方面,人們的情感積累所產生的情感能量得到舒泄;另一方面又使情感的內涵和性質得到審美升華。所以,藝術具有陶冶性情、培養人們美好情感的個體價值。
芭蕾作品《天鵝之死》,讓我們在視覺享受優美的同時,感悟對生命渴望的追求。
第三,在非現實的想象世界,接受者采取一種審美觀照的態度對待自己面臨的一切,獲得審美的愉悅和精神的自由。藝術活動的共同特征都是將活動主體引進一個非現實的想象世界中。在這個世界里,人們暫時斬斷了他與現實的純功利性聯系,而是采取一種審美觀照的態度關照自己的生活。人們在無拘無礙的精神王國之中暢游,在心理上體驗到一種在現實生活中所難以體驗到的自由。因此,真正的藝術作品,對于藝術活動主體從來就具有一種給予他自由 體驗并因此而培養他自由精神的價值功能。這是一種塑造人的“自由自覺”的本性的價值,它是最高層次的個體價值,它使真正的藝術獲得了永久的魅力。
最后,用羅丹的話,作為結束。
“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讓我們用美的眼睛關照自然,關照社會,關照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