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抑,是如何遺傳的”:被雪藏5年,這部電影呈現了中國孩子的"馴化史" ...
藝浩君?藝浩藝術共享平臺資訊?昨天
? 檁子:最近朋友圈里常看到轉《狗十三》影評。這部電影是近幾年青春片里難得的高分作品。我身邊不少朋友,看了第一感覺就是似曾相識。編劇本人是個80后,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通過一個平凡又讓人熟悉的十三歲女孩李玩,將很多人年少時的無奈和妥協表達出來了。
今天,也來推薦一個心理學研究者寫的相關評論。文章里,她發出這樣的呼吁:
希望我們這一代大人,可以試著在生活中釋放自我
也希望我們能允許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忠于自己
非常贊同,這個周末,和大家分享 ...
電影簡介:13歲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處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愛。在“要聽話”的中國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屬于她的“成人禮”。電影中,父親希望通過一條寵物小狗完成與女兒的和解與溝通,李玩為狗取名“愛因斯坦”,暗潮涌動的青春因“愛因斯坦”意外走失,開啟了它洶涌又無奈的成長之路
周末去電影院看完了《狗十三》,突然明白為什么有的人會從頭哭到尾。
這部雪藏了5年,豆瓣評分高達8.4的青春片,呈現了一部中國孩子的成長史。更準確地說,是『馴化史』。
13歲的李玩是被馴化的對象。從敏感、倔強、有興趣、開放、心軟,到后來的懂事、麻木、憂郁,不過短短幾個環節。
爸爸擅自改了李玩的興趣小組志愿,為了道歉,選擇送狗;
李玩和狗有了感情后,爺爺弄丟了狗;
大人們沒有幫李玩找狗,用新狗騙她是舊狗;
好不容易李玩喜歡了新狗,因為弟弟不喜歡,爸爸把狗賣去了狗肉店。
這個過程中,李玩的所有反抗都沒用。
她難以消化丟狗的悲傷,在爺爺奶奶家常發脾氣……
于是爸爸決定,教訓她一頓。
那晚李玩喝酒消愁回家,一進門,爸爸氣勢洶洶地拽住她脖子,掄起手掌往她臉上、身上扇過去,讓她低頭、大聲地、一遍遍地和爺爺奶奶說對不起。
李玩被嚇得發抖,喊完“對不起”之后逃到洗手間,看著身上的傷口,一個人哭了好久。
第二天起床后,她不再為狗哭鬧,之后的日子,也變乖了。
爸爸的暴力很“有效”。
影片最殘忍的一個鏡頭,是在一次飯局中,爸爸的客戶給李玩夾狗肉,全家人盯著她,但沒有人出來幫她說一句話,怕得罪客戶。
李玩停頓了幾秒,把狗肉塞進嘴里,一口口咀嚼,面無表情地吞了下去。
她終于“長大”了。
而這一切的推動者,是她的爸爸。在電影中無數個情節里,他本有其他的選擇,例如承認丟狗是大人的錯、安撫她、幫她找狗、讓她哭出來、不讓她吃狗肉……
但他最后總選了那個最傷人的方式:壓抑她!
直到李玩吃狗肉的那天晚上,他在車里回憶起當年的自己忍不住大哭時,我們才意識到:
他也是一個被馴化已久的、隱忍的大人。他覺得成人社會就是一步步壓抑真實的自我,現在他又讓女兒按照這樣的方式去成長。這就是中國孩子成長史上最吊詭的地方:
一個被馴化的大人,教一個鮮活的孩子學著隱忍和懂事。
1
像很多原生家庭的悲劇一樣。電影中的爸爸,愛著李玩,也傷害了李玩。因為,一個被馴化的父母的愛,是畸形的。
▼
他愛她,懂她的興趣,
但他更重視其中的利弊。
他知道李玩喜歡物理,想帶她去天文館看宇宙展覽,但一了解到英語是她的分數短板,就不由分說地改了她興趣小組的志愿;
他帶李玩看展覽的那天,本是興致勃勃,但接到一個電話后,他還是拉著李玩去赴一個教授的飯局,最后錯過了展覽的時間。
在爸爸看來,分數和關系,都比興趣重要得多。
▼
他愛她,知道她的感受,
但他更敬畏權威。
在打完李玩之后,他抱著李玩和她不斷地道歉,甚至說得哽咽。
但在兩小時前,為了平復爺爺的情緒,讓李玩能服從爺爺和奶奶,他還是選擇了動手。因為,爺爺是一整個家的核心權威,不可違抗。
在面對教授的時候也是一樣。他禁止李玩喝酒,卻讓她在飯局上破例敬酒,只為博教授開心。
▼
他愛她,體察她的心情,
但他選擇討好別人。
他知道李玩愛狗,沒有把第二只狗狗賣給狗肉店,而是悄悄把它送到了收容所。
但在客戶夾狗肉給李玩時,他盯著她,眼神復雜。
他怕李玩吃,代表著她殺死了那個愛狗的自我;
更怕她不吃,讓客戶誤會自己不給面子。
他理應站出來保護她,但在客戶面前,他選擇了忍耐。
那個眼神,演出了一個中年男人的無奈,和一個父親形象的崩塌。
他愛她。但在以上這些重要的關頭,他沒辦法。他必須要全面服從權威的父親,討好客戶和教授,追逐利益。這是他適應社會的方式,也是他對人生的認知。
他通過傷害李玩的方式,把這種認知,也傳遞給了李玩。
2
我們大部分人,也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在聊這個話題時,同事姚姚很有同感。985高校畢業的她,一畢業就“順風順水”地進入了銀行系統,工作一年月薪過萬。但當時的她并不開心。
除了工作內容不喜歡,更重要的是,領導一直在給她們施壓,催著她們多做業務,同事之間爾虞我詐,她常常因為內向,被人挖苦。
她很郁悶,打電話給家里人,媽媽告訴她:忍一下。
成人世界哪有什么容易的事情。
多聽領導的話,你還年輕,什么都不懂,要學習。
銀行的工作多好,又體面又有錢,還有什么不滿意的.......
這種腔調,她很熟悉。
在她被老師誤會早戀時,媽媽匆匆趕來,沒有問她事實,而是立即向老師哈腰道歉,順帶罵了她一頓,直到老師露出了微笑;
在她高中學業壓力大,抑郁到想要自殺時,媽媽告訴她,人生就是這樣辛苦,好好學習,忍一下就過去;
在她找了一個很契合的對象時,媽媽盤算了一下說:供你讀那么多書,最后找了這樣一個普通家境的人,虧了......逼著她分了手。
她最后偷偷換了低薪卻喜歡的工作,也在一年后薪酬提升,超越了以前在銀行的收入。
但壓抑的人生底色,依舊改不過來。她至今都不敢告訴父母,她把銀行如此“體面”的工作換掉,因為那是父母的談資;
她找新的對象時,總會下意識試探著對方的家境,但卻無法全身心投入一段感情;
她在公司中習慣性地討好上級,不敢和上司討論那些不合理的工作分工.......
最后,她覺得生命沒什么意思,在心理咨詢室一遍遍地哭。一次哭著哭著,她突然想起自己父母的日常表情:他們總是皺著眉頭 ...?
對著領導哈腰,對著老師點頭送禮;
緊張地供著房貸,熬著沒意思的工作等著退休;
沒有別的愛好,也無法理解她對文字的熱情......
他們也覺得人生辛苦,要不斷迎合,也教她這樣去做。到最后,她真的體會到,人生辛苦,意義缺失。
3
作者艾小羊曾說過:
我一直覺得父母開心過好自己的生活,對孩子也是一種好的教育。至少你讓他發現,人活著是件有意思的事,他才愿意好好努力,好好活著。
我非常認同。
真正的成長,是一種自我的釋放。只有能釋放自我的父母,才能讓孩子相信:人生可以過得越來越有開放,越來越有成就感。
保羅·艾倫和比爾·蓋茨
前陣子微軟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因癌癥離世,他一生過得非常豐富。
他擁有2支球隊;他電影公司的作品獲得艾美獎;他擁有了一個腦科學研究所;他投資飛行公司,用私人飛機把人送上了太空,實現了小時候的夢想;他還有一艘潛艇,作出過考古貢獻;他熱愛野外探險旅游,他還是一個音樂演出家......
每一項事業,都是他內心的興趣所在。
而談起他微軟的創辦過程,更是傳奇。
他喜歡從小看各種電子雜志,研究計算機和新產品。某天得到一本雜志的啟發,他想出了新的商業契機,于是說服比爾·蓋茨輟學,一起建立了公司,命名了“微軟”,才有了這家世界級的大公司。
看了他的自傳之后,發現他的原生家庭功不可沒。
他父母是很珍愛自我的人。
母親愛書如命,家里地下室堆了很多藏書,古典文學、世界各地的歷史、現代小說.......熱愛收拾家里的她,連一本國家地理雜志都舍不得丟掉。
她常和朋友聚會,對生活有激情,到了八十多歲,眼神中仍閃爍著活力。
父親熱愛爵士樂,園藝。為了家庭生活的穩定,他年輕時放棄了當橄欖球教練,做了個大學圖書館二把手。
但他沒有因為得到鐵飯碗而開心,相反,他感到深深的遺憾,認為當教練更加快樂。
因此,他重復地告訴保羅:長大后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才是更好的選擇。
他們對待自我的態度,也貫徹到了日常的教育中。他們認為孩子的自我,也應該得到保護和尊重。
他曾經喜歡化學,在家里做實驗,不小心氣體泄漏,差點傷害到地下室的狗狗,父母只是叮囑了幾句,沒有再進行阻止;
他喜歡研究電路,爸爸給他買了機器,讓他自己去探索,這也成了他走向計算機的啟蒙;
有一次,一個同學燒了保羅的數學書。校長堅信是保羅自己燒的,所以叫來了他的母親,想讓母親也來一起教育孩子。
結果母親一到,表情嚴肅,力挺保羅:“我們家每個人都愛看書,一個愛看書的人不可能去燒書”。
對保羅父母來講,人生是一場享受和釋放的旅程,所以他們可以理解孩子的天性,允許孩子去釋放自己,過想要的人生。甚至捍衛他們的自我,不被權威所侵蝕。
如果他在成長過程中,有一個父母破壞掉他的樂趣,告訴他不能不務正業,讓他懂點事,努力讀書,也許他可以進入常青藤,成為一個華爾街的精英。
但也許就沒有微軟,一系列的考古成果、航天成果、電影,更沒有他隨性而為,充滿樂趣的一生。
4
王朔在提到女兒教育時,說過,
優質教育的終極核心,也許并不是教你如何成功,攀升到頂峰。而是如何忠于自己的興趣,在這個領域成為實現個人理想并同時對他人有價值的人。
核心,就是忠于自己。而畸形的成長是,父母不僅自我壓抑,還教會孩子壓抑自己。
在《狗十三》點映式上,點映過后,有個中學生站起來問:
為什么李玩要吃狗肉,不想吃就不要吃。要是我,一點不吃!你們可以解釋一下嗎?
編劇焦靜華告訴他:我希望你永遠不理解,這才是對的成長。
最后,希望我們這一代大人,可以試著在生活中釋放自我;也希望我們能允許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忠于自己。
這才是對的成長。
本文作者:五花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