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經》中的起興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毛詩序》
詩歌不過是古人的心中話,口中歌。而《詩經》中的國風,說白了,就是古人上了金曲排行榜的流行音樂。
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南朝鐘嶸《詩品序》
提到賦比興,有些人經常會懵圈,只覺得高大上,卻不明所以。今天不說別的,先來說起興。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而引起所詠之詞也——朱熹《詩集注》
興者,起也,即起興,多在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按照朱熹的說法,就是由彼及此地繞圈子。這就奇了,為什么呢?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
《詩經》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而《國風·周南·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也是《論語》唯一作出具體評價的作品,堪稱開風氣之先,我想從這篇入手來談。
篇首“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由雎鳩貞鳥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現執著愛戀。二章章首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由荇菜難采引出“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感嘆淑女難求。再如“采之”、“芼之”,由收茯荇菜的快樂引出“友之”、“樂之”,傳達幸福甜蜜。
因為起興的大量運用,全詩顯得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蘊藉而又鮮明生動,讓人印象深刻。
二、信天游中的比興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 ……? ——《黃土高坡》
一曲《黃土高坡》,唱出了西北黃土高原的豪邁和自信,也唱出了生活化的《詩經》,粗曠而不失浪漫。
這其實就是陜北的“信天游”,當地也稱“順天游”“小曲子”, 山西人稱之為“山曲”,內蒙古人則說成是“爬山調”。
從形式上看,屬于信天游典型的兩句體,上句起興,下句點題。這種信天游,當地民眾張口即來,隨興創作,是漫天黃土里開遍各處的美麗野花。
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南朝·梁·劉勰 《文心雕龍·比興》
劉勰認為,“比”“興”經常在一塊,比中有興,興中有比,既興托發端,又比喻比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個瑩瑩的彩,生下一個藍花花,實實的愛死人。? 玉谷子那個田苗子,數上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兒,數上藍花花好。? ? 正月里那個說媒,二月里定,三月里交大錢,四月里迎。? ? 三班子那個吹來,兩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進了周家。? ? 我見到我的情哥哥呀,說不完的話,咱們倆人死活喲,長在一搭。——《藍花花》
我覺得《藍花花》是頂像《關雎》的一首信天游,同樣表現了忠貞愛情和婚戀過程,只是更為曲折罷了。
仗著財勢想強買強娶藍花花的第三者,變著法地“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最后倒把個藍花花趕到了心上人的懷里。
看《藍花花》的開頭:“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個瑩瑩的彩,生下一個藍花花,實實的愛死人。”
說實話,我一開始覺得好牽強。青線藍線咋就引出了可愛的藍花花呢?
原來青藍是水的顏色,陜北缺水,看到青線藍線竟想到江南秀水,頓生愛慕之意;而線是女子的良伴,女子講究德言容功、紡織刺繡。就這樣,以青藍色的線起興,引出動人可愛的女子藍花花,令人拍案叫絕。
三、《青花瓷》中的起興
方文山為周杰倫填的一曲《青花瓷》火遍大江南北,卻又有多少人知道,歌詞里面穿插了大量的起興呢?這首歌簡直就該編進現代版的《詩三百》。
詩人蘸取水墨,以“天青色等煙雨”起筆,輕輕點染出煙雨春色,筆鋒一轉,竟引出“而我在等你”的神來之句。
詩人竟還不知足,宕開一筆,寫道:“ 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瞬間變身成一位凝神描摩的工匠,正執筆模仿飄逸的漢隸,顯得那樣沉靜溫厚。
詩人豈肯就此止步,隨手便寫出佳句道明真意,“就當我 為遇見你伏筆”,呵呵,果然處處設伏呀!恍若一位兵家,運籌帷幄之中,激揚文字,指揮若定,躊躇滿志!
明月當窗,詩人又思及那放浪形骸的李白,若是“月色被打撈起”,或許真的可以“暈開了結局”吧!
詩人眼中,“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而在詩人心中,只想到“你眼帶笑意”的嬌媚模樣。花季少女,和羞疾走,倚門回首處,卻把青梅偷嗅。
漢朝以前,《詩三百》并沒有被尊為“經”,但或許更接近它的本真。擱在現在,可不就是流行歌曲或古典音樂,比如《青花瓷》還有信天游,大家隨口哼唱,快樂而又滿足。
文/漪禾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