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加大各類人才計劃對基礎研究人才支持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擔重任。科技創新的主戰場,躍動著青年的力量。要更加關心、愛護、支持、成就青年科技人才,激勵他們在偉大復興的圓夢征程上挑大梁、擔重任,成為驅動中華民族闊步向前的蓬勃力量。
校準選才“刻度尺”。有的認為青年科技人才的脾氣倔、愛較真,閱歷淺、經驗少,肩膀嫩、擔不起……無形中將“缺乏經驗”與青年科技人才畫等號,選拔人才時的“唯論文、唯學歷、唯職稱”等舊觀念,影響制約了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發展。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要樹立辯證的人才觀,矯正選才的偏見,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廣開賢路、愛才惜才,挖掘青年科技人才在特定領域的潛質和造詣,把德才兼備、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選拔出來、使用起來。
豐厚育才“試驗田”。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的戰略思維和創新能力至關重要。可有些地方和單位滿足于搞“齊步走”和“一鍋煮”,育才的方式和載體,不能完全契合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瞬息萬變的世界變化和競爭激烈的科技前沿。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要著眼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需求,健全差異化評價和長周期支持機制,助力其在視野拓展和知識迭代中提升思維層次、淬煉思維模式,挺膺擔當練就挑大梁、擔重任的寬肩膀、真本領、硬脊梁。
打造用才“賽馬場”。有些地方和單位在人才使用管理、利益分配、職級晉升等方面搞平衡照顧,致使一些具有真才實學和創新潛力、甚至身懷絕技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在參與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后依然當“配角”坐著“冷板凳”。有舞臺才有展示,壓擔子才善承重。要建立讓能者脫穎而出的“賽馬”制度,打破均衡分配和論資排輩,不搞“終身制”、不貼“永久牌”,激勵青年科技人才不斷迸發創新創造火花,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賽道上跑出青春“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