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孤獨嗎?
我常常靜下來問自己:
我可以更孤獨一點嗎?
我渴望孤獨;珍惜孤獨。
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的豐富而華麗。
? ? ? ? ?初讀蔣勛的《孤獨六講》時,感覺整個思緒是亂的,第一感覺作者想到哪,寫到哪,像在說話,而不是寫作。但從第二章語言孤獨開始,慢慢地也就適應了作者的節奏,越看越入迷。或許這本書就像作者在自序里寫的那樣:“我的對話只是我自己的獨白”。
? ? ? ?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孤獨是一種福氣,怕孤獨的人就會寂寞,愈是不想處于孤獨的狀態,愈是去碰觸人然后放棄,反而會錯失兩千年來你尋尋覓覓的另一半。有時我會站在忠孝路路邊,看著人來人往,覺得城市比沙漠還要荒涼,每個人都靠的那么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與孤獨處在一種完全對立的位置,那是寂寞。
? ? ? ?說到孤獨,可能大多數人會將它和孤寂、寂寞這樣的詞聯系在一起,但作者想要表情的孤獨,是個體的特立獨行,是當你成為典型、特立時,你所面對的孤獨感。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多多少少有過這樣的體驗。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阮籍因為不在母親喪禮上哭,結果被說成不孝,因為在世人的眼里,即使用錐子刺自己都是要哭的,不哭就是不孝,真的哭不出來,也得請五子哭墓。我想阮籍這樣一個在那個時代特立獨行的人,一定沒有想到歷史長河滾滾而去,到現在哭喪依舊存在,有些地區甚至形成了一種職業。所以我們應當佩服阮籍在當下的時代能對傳統教條作出這么大的挑戰。那阮籍真的是不孝嗎?其實并非如此,雖然在賓客吊喪哭成一團時,他無動于衷,但在母親下葬時,他卻吐血暈厥過去,而看到他吐血的只有一個朋友。他只是不想讓自己的情感成為一種表演。 但是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社會上的阮籍是越來越少了。
? ? ? ? 我當老師的時候,曾經對一個特立獨行的學生說:“你干嘛這樣子啊?別人都不會。”說完,我突然覺得自己好害怕。
? ? ? ? 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都是不一樣的。但在社會、道德、教條等種種的約束下,我們讓自己變的相同,讓自己符合這個社會的需要,符合別人的期待,符合群體的要求,讓自己不被看見,關鍵我們也在不自覺中用這樣的束縛去捆綁別人,讓那些特例獨行顯得更加孤獨。
? ? ? ? 或許就像作者說的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鼓勵這種孤獨,讓每一個特立獨行都能找到存在的價值,讓生命的價值更加的多元化。
孤獨一定要慢,當你急迫地從A點移動到B點,所有的思考都停止了。
? ? ? ? 在這本書中,有一點我觸動比較大的是作者關于思維孤獨的講述。在這個交流越來越少、看新聞只看標題的時代,我們愈來愈關注結論,而很少去思考。大家都在講一樣的話,電視里的東西一直重復,既沒沉淀,也沒思維。而這個城市的腳步越來越快,快餐文化成為主流,發達的交通,讓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但人與人之間卻越來越遠。大多數人固守在自己的思維空間里,著急的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完成一個又一個被限定好的人生里程,但卻忘了給自己留下一點時間來思考。而當你真正停下來的那一刻或許已經是你已是蒼蒼白發,這時候你想思考卻已經沒有那個精力了,而回過頭去看你的一生,你的一生都很忙碌,但卻什么都沒有看到。這個時候,你或許會問難道生命的開始就是為了結束嗎?但是你已經沒有時間去尋找答案了。
? ? ? ? ?每天早上起來翻開報紙,在所有的事件背后,隱約感覺到有一個孤獨的聲音。不明白為何會在這些熱鬧滾滾的新聞背后,感覺到孤獨的心事,我無法解釋,只是隱隱覺得,這個匆忙的城市里有一種長期被忽略、被遺忘,潛藏在心靈深處的孤獨。
? ? ? ? ?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每天你可以通過網絡、廣播、電視接收到各種各樣的信息,但是我們很少會認真去思考事件背后的人或事。當一個事件發生后,只是在媒體的喧嘩聲中習慣性地圍觀、發言。科技、通訊的發展,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里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在被人聲、車鳴聲環繞的城市里,又有多少孤獨的靈魂。但愿每一份孤獨都不會寂寞,畢竟孤獨是很需要勇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