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人來說,實現夢想最大的障礙或許就是“沒時間”。但是,當我看了吉田穗波寫的《就因為“沒時間”,才什么都能辦到》這本書,讓我看到作者身為一個婦產科女醫師,同時又是三個孩子的媽,卻能夠領著一家大小往美國出發,實現她的留學夢,拿到哈弗大學的碩士學位……即便背后有多么的辛苦和艱難、充滿生活的難堪與層出不窮的麻煩,這讓我感悟到所謂的“沒時間”只是借口而已。
吉田穗波說,別等有時間了再起步,只要動手,就會找出時間。書中提到一個很棒的觀點,就算是杰弗遜、海倫凱勒、愛因斯坦,上帝也沒有授予這些偉人們額外的時間,他很公平的給予每個人一天24小時的時間。那么就時間方面,這些偉人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呢?答案是:“時間密度”。重要的是,先提高眼前現有時間的密度,做“最大價值”的利用。這并不是單純的在一定時間里塞滿該處理的事,提高產能而已。幾乎每個人都會有“必須做的事”和“想要做的事”,如果想要兩邊都兼顧,就一定得提高時間密度。
那么,關鍵是如何才能提高時間密度?吉田穗波的方法是列“應辦事項清單”。第一步,列出當周的“應辦事項清單”。先列出每個時段自己應該處理的各大主題,例如:工作、家庭、學習、健康等等,再針對各主題逐條詳列應辦事項。全部列出來之后,把所有“應辦事項”依次編號。接著觀察行程表,用紅筆圈出當周的自由時間。把剛才“應辦事項清單”上的編號,填入這些紅圈中,要考慮優先度、緊急度、所需時間,配置于適當的時段中。在配置“應辦事項清單”時,最重要的是先把時間安排給“大石頭”事項。有聽過“大石頭理論”的人都知道,如果你手邊正好有幾塊大石頭,以及一些小石頭,還有一堆細沙。如果要在一個桶里裝進最多的石頭和細沙,應該怎么裝才好?正確答案是:先裝大石頭,再裝小石頭,最后倒入細沙。甚至還可以倒水進去,讓水滲入石頭與石頭,沙與沙之間的微小空隙里。這個理論,我最早是在上大學的時候從老師那里聽到的,所以當我從書中看到它時有一種特別的感慨——“如果學習不用等于白學”。我只是學了“大石頭理論”,但是作者卻能把它用出來,這就是區別。
在有限的人生中,我們最優先的必做事項就是大石頭,當我們先把時間安排給大石頭,自然而然就會有給小石頭使用的時間。如果把時間分配給雜事小事,就沒有時間做重要大事了。因此,為了警惕自己,在安排行程時一定要以“大石頭”為優先。完整的時間段要分配給優先處理的“大石頭”,零碎的時間則分配給“小石頭與細沙”。是的,找出時間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這些時間來做什么,所以隨時考慮自己當下的“大石頭”是什么,才能提升時間密度。
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時間密度,那就從今天開始行動吧!你可以像吉田穗波一樣列“應辦事項清單”,然后只要按部就班地做,“應辦事項清單”自然會被處理得干干凈凈。當然,也會碰到所需時間超出預期,或者事出突然必須先處理,而造成計劃延宕的情形。這時候就在當天的清單上打叉,稍微調整計劃,利用當周剩余時間或者挪到下周完成。順利完成的事項就打個大勾,你會體會到盡管進展緩慢但事情都完成了,就會產生出極大的激勵效果。當一天結束的時候,你要問自己4個關鍵問題:第一,“在我今天所做的事情中,有沒有我再多做一些的事情?”你應該多做那些“大石頭”的事情。第二,“在我今天所做的事情中,有沒有我少做一些的事情?”你應該少做一些“瑣碎的細沙”的事情。第三,“有沒有哪些事情是我希望從今天開始做,而我卻沒有做的事情?”你應該開始做一些“小石頭”的事情,以增加自己的未來競爭力。第四,“有哪些事情是我希望現在就停止不做的?”你必須果斷停止做一切“浪費時間”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一個事實:時間是有限的,自己一個人做不完所有的事情。這里有一個訣竅,就是多借助他人的力量,多請人幫忙!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認同需求,“求人”是信任的證明。要請人幫忙時,關鍵的視角轉換在于,“借助他人之力,并不是找人麻煩?!?/p>
當你對時間就會更加敏感,能感受到自己的時間單位變小了。原本你是用天、半天、小時為單位去思考想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漸漸地單位縮小成為十分鐘、五分鐘、三分鐘。只要小心珍惜這些十分鐘、五分鐘、三分鐘,就會開心地發現“我竟然能找到這么多零碎的時間??!”這樣一來就能完成更多的事情。這種感覺就是“時間為我所用”。因此你也能更往前邁進,更懂得提升時間密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