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兒個躺在床上認真反思自己扯淡的一生。
這個開頭讓人以為我要自盡了,但這種事情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
于是就想,要好好規劃自己的人生,而且要加強行動力。
于是,半夜一點爬起來,開始重溫思維導圖和記憶宮殿。
很久以前看過一次,但當時這兩物都是匆匆看過的,也沒怎么用——我一直認為我的記憶力還是OK的,腦子也算靈光,這些輔助技能了解就好了,完全沒在意。但自從上次晚餐的時候被瞬間碾壓,我終于還是必須承認:我是一個不折不扣即將行朽的老幫,所以還是要多鍛煉鍛煉腦子才好的。
下面就把昨兒個晚上關于思維導圖這貨的一些想法記錄下來,以備不時之需。
------
思維導圖其貨
這貨并不教你怎么去思考怎么去記憶,它只是一種可視化的信息組織方式,類似于現在的數據可視化。
這貨無論怎么扯,都只是工具,不要夸大。
牛逼的人用ORG甚至TXT一樣可以把自己的思路整理得井井有條,根本不需要思維導圖——如果你認為會了思維導圖你的大腦就升級換代了,我勸你還是考慮一下重新投胎來得比較實際和高效。
我年輕的時候也只需要在腦子里列一個List,事兒就完了,可現在是老幫啦,不行啦。
它的主要特性在于,使用形象化的脈絡與圖形來輔助思考與記憶,畢竟人的大腦對具象化圖形的處理和記憶都比對抽象化的文字要好很多,而且圖形更有利于聯想,這點也幫助記憶——很多記憶術使用的就是聯想與定位,這兩點在思維導圖里都能找到。
當然,多使用思維導圖還是有一點好處的,就是它鍛煉你的聯想和整理能力,這些都是有好處的。
--==--
思維導圖與費曼技巧
所謂費曼技巧,在我看來就是這么一回事:
1,用自己的話來解釋一個概念;
2,如果遇到用自己的話說不通的或者自己無法理解的,就回頭重新學習這個概念及相關知識;
3,重復上述過程直到過程2不復存在。
它和思維導圖的關系在我看來是顯而易見的——這就是你畫某個概念的思維導圖的一般過程嘛。
以這個概念為中心,向外做輻射展開,遇到新的知識點就再次做輻射展開,直到所有點都是已知點為止。而所謂的“用自己的話來解釋”,這不過是要求思維導圖的每個節點的說明以及點到點的聯系的說明都要用自己的話而非特定術語來描述而已。
所以,這兩者的關系在我看來是天然的。
當然了,雖然費曼技巧的成功案例很多,但還是要提一下我所認為的缺陷:
費曼發散
費曼在物理上最有名的工作恐怕就是費曼路徑積分了。而這貨帶來的最有名的災難就是這種路徑積分充滿了各種發散,從而我們不得不引入重整化和正規化來解決發散問題——而這兩個方法在數學家看來就是純扯蛋。
同樣的,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使用費曼技巧而不引入恰當的正規化截斷的話,你的腦子會爆炸的。
我們經常看到或者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想要去查什么是正規化,于是打開了Wiki。
Wiki正規化的時候,我發現我不知道什么是紫外發散,什么是紅外發散,什么是路徑積分,什么是正則量子化,于是我去Wiki這四個內容。
接著,我發現每一項都有四到五個點是我不知道的,于是我繼續深入。
最后的最后,我發現我打開了數十個Wiki-Tab,然后我在找的內容從數理哲學、有關現實現象與存在的哲學探討一直到廣義傅立葉級數展開和泛函分析,非常地大而全,看和我們最開始要找的正規化似乎已經沒有多少直接的聯系了。
這還是好的情況,大家可以隨手到網上去查查各種針對Wiki的調侃,然后就知道無截斷的不停深入知識點探索會是多么蛋疼的一件事了。
這就好比說,我要知道什么樣的弓箭射起來最好,結果一路查到了核子之間的強相互作用。我們必須在某個層面將搜索鏈截斷,否則所要面對的將是無止盡的知識之海。
我們當然不希望一張思維導圖的面積超過地球表面積(雖然實際上也幾乎不可能發生),因此必須控制要知識節點的粒度,過度了就不好了,輔助思考和記憶會變成妨礙思考與記憶。
--++--
思維導圖與記憶宮殿
這兩者的關系在我看來也是很明顯的。
記憶術的一般要訣,就是使用聯想與定位,將所要記憶的知識與某些你很熟悉的東西掛鉤,并將其中一些鏈成一串具體形象且夸張到足夠記憶猶新的圖景。
而這也是你在思維導圖中所要做的。
它們倆之間的共性在我看來遠大于它們之間的差異,而它們之間的差異在我看來也就是兩點:
1,思維導圖是平面的,記憶宮殿是立體的;
2,思維導圖是卡通的,記憶宮殿是寫實的。
從功能上來說,思維導圖傾向于整理脈絡,而記憶宮殿傾向于存儲提取——但,這兩者本就不是彼此隔絕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可以說,如果記憶宮殿是米諾陶歐斯迷宮,那么思維導圖就是阿里阿德涅線團。而費曼技巧嘛,大概就是忒修斯本人了。
我就在考慮在重新學習記憶宮殿后往我的記憶書架里放上一對照片,每張照片都是一副思維導圖,看到以后就可以立刻被傳輸到另一座記憶宮殿里,一定很有意思(這是YY,大家可以忽略)。
-=--=-
思維導圖與ORG文檔
對于一份足夠好的ORG文檔來說,它絲毫不比一份同等信息量的思維導圖差。
當然,前提是,看的人能對此很熟悉。
它們倆的差異,在我看來主要在于對內容的組織形式:
ORG是樹狀的,而思維導圖是網狀的。
或者,更簡單地說,ORG是一維的,而思維導圖是二維的(記憶宮殿就是三維的了)。
就信息量來說,因為這里節點都是離散的可數的,所以即便ORG文檔和思維導圖都是無限大的,它們之間也可以一樣匹配——想想一維到二維的映射Piano曲線吧。
關鍵不在于量,在于信息的組織與呈現方式。
思維導圖的信息組織與呈現方式比ORG更緊湊,也更直觀,節點之間的關聯也可以用更簡潔的方式來呈現,這些都不是量的問題,而是呈現方式的優化,從而在直觀上更適合信息的組織整理和聯系記憶。
所以,如果是一個已經對ORG上組織信息足夠習慣的ORG老手,那思維導圖有沒有就完全沒有區別了。
形象地說,ORG文檔才是阿里阿德涅線團,而思維導圖是由這線團所購成的一張米諾陶歐斯迷宮網。
-====-
思維導圖與標簽樹
最早接觸標簽樹,是高中的時候整理自己下載的各種小說的時候。我會給每一部小說加標簽,然后根據一個主維度來建立目錄放置,但同時又可以通過一個VB程序來搜索制定標簽的文檔。
這個過程告訴我兩點:
1,任何一個節點的屬性都不是唯一的;
2,不同的屬性可以分解為多個類,每個類都對應一棵標簽樹。
回到思維導圖的問題,它的最大缺點,就是它只對應一棵標簽樹,從而也就只對應一個看問題的維度——但,如果我要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我就需要畫不同的思維導圖。
當然,只要你在節點上寫好足夠的注釋,這個問題自然是可以緩解的。
可,就好比思維導圖幫助你思考和記憶一樣,這種形式化的分類也會將節點之間的關系做一種固化,從而形成一種偏見,這和思維導圖的優點一樣,是不可避免的。
從這點來說,次貨有一利就有一弊,也算正常。
等價交換嘛。
-=++=-
好了,上述基本就是昨兒個晚上一個小時里所想到的內容了。
回頭有時間對這個內容做一張思維導圖出來,哈哈~
現在回去繼續加班。。。。。。
======
這是上次說要做的思維導圖,做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