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羅仙宣斷定數? ? 本夲名號天定
? ? ? 正在眾人輪番向吳通敬酒之時,門外突傳來敲漁鼓和鼓吹聲,原來又是照例聞風而來討巧乞喜的流民乞丐。吳通一看,今天來的是罕見的大陣頭七人組合,領頭的是一位精干的老乞者,各個興高采烈,列在門口紛紛向吳通恭喜道賀。吳通很是高興,將他們請進埕斗內,對領隊的乞丐頭說:“多謝各位兄弟,吳通樸實人家,沒有山珍海味,但是家里自釀楊梅濁酒,街坊鄰居多攜魚鮮相賀,保管各位魚飽酒足!”
? ? ? 依照習俗,主人要先賞酒,請帶頭的乞丐見證,將基本夠吃飽的食物挑出放在旁邊一個大碗里,然后再分別在每個乞討者的碗里裝一大勺帶肉的油飯。跳舞的乞者要一勺帶肉油飯吃下,表示承謝和感恩,吃完后相敬一碗水酒。一是表示主人大方,不讓舞者餓者肚子跳舞,二是以酒水化食以免噎著,又能以酒助興,舞步顛波起伏。舞蹈完畢,方可將適才一大碗賞食帶走分食。如果舞者賣力表演,舞蹈的精綻、觀賞連連,而且能說出討主人喜歡的吉語良言,主人除了那一大碗原先備好的飯菜外,還會多加送飯菜。
? ? ? 吳通心情甚好,油飯入口,水酒下肚,在領頭乞者坐在大門邊,吹響“鼓吹”敲起“漁鼓”,乞者開始跳起熱烈歡快的“龍鳳斗”。這時埕院里里外外早已來了不少來圍觀的村民,三對舞者似乎在楊梅酒的催促作用下舞得有些癲狂迷幻,贏得了陣陣喝彩。“漁鼓”驟停,幾個舞者朝吳通抱拳一鞠,再賞了眾舞丐楊梅水酒。然后,眾人安靜,大家都在等乞喜的頭人會說出什么樣的“吉言良語”,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樣的流程場面,乞喜的頭人基本都被純樸的鄉民視為“大十先生”的代言人。
? ? ? 早晨,依照慣例,滿月宴那天,主人家會在門口擺上一大簸箕堆得的高高的“糯米粿”任由來客取食,剛剛大家在觀看舞蹈時,沒人注意到吳通前幾日帶回家供養的綠金小龜悄悄爬到門前的簸箕的“糯米粿”邊。領頭的乞者滿臉歡笑,正要開口說話,突然一陣短促有力的穿堂風,竟將吳通放在桌上的那張龍湫先生寫著“本”字的紅紙吹起。只見紅紙在空中打了個轉,準準的落到小龜邊上的那塊糯米粿上,粘在上面,微微飄動。小龜似乎等待多時,身體一扭伸出左前腿準準將紅紙壓住,“本”字上半部被在龜肚下,下面是軟綿綿的糯米糕,龜掌在“本”兩撇中間交叉處的一豎上壓出個清晰的五爪印子,之間小龜順勢上前把半張紅紙穩穩壓在身子,另外一半紙還在輕輕的飄動著。有驚無險,大家歡笑起來。老頭乞者像是避免自己不太干凈的手指弄臟邊上的糯米粿一樣,將一半在飛動的紅紙反壓在小龜背上,用兩只手指分別壓住龜身上下兩面,輕巧的將小龜從簸箕上夾起來,小心地將已被對折粘壓在龜身上下的紅紙揭下交給吳通。只見那個“本”字居然神奇龜身上下印出淺淺兩個字,背“大”腹“十”,眾人又是哈哈大笑。
? ? ? 領頭乞者笑著對吳通說:“恭喜吳家又添新丁,聽說今兒彌月喜宴,有龍湫先生前來給新生兒取名,老乞兒特帶著一幫兄弟前來討喜,湊個熱鬧,方見秀才先生為新兒取一單名“本”,字“華基”,趕巧小龜插足,一“本”成雙,老乞兒略識幾字,“大”、“十”為“夲”。夲本同體,人龜和合,天意天意”。
? ? ? 民間之古就有將龜譽為長壽祥獸,何況大家都傳聞吳夲通家里這只小綠金龜來得神奇。聽老乞兒開口便是“一本為雙,人龜和合,天意天意”。龍湫先生暗料遇見高人了,高聲說妙!言為此乃上上吉言良語。吳通趕緊道謝,接話說到:“托羅仙吉言,還望仙人賞賜小兒賤號以避惡趨邪。”這是風俗,主人家要是受用乞喜者之言,務必當即接話承應,尊稱對方為“羅仙”,意吉言必諾。若是能再求得給賜一小名做平日使喚只用,更是有如護身之符。因為閩地鄉野之間多有各類神妖鬼怪傳聞,鄉民也特別迷信,家家戶戶在都要吩咐家中未成年之男孩若是遇到陌生人叫喚名字,切不可隨意應從,給小孩起個小名,早成風俗。平時多用小名,只有家里長輩和先生大人呼喚,以及正式場合時方才使用學名正字。而且,這小名要起得越是普通,土氣,粗俗,卑賤,越是能保孩兒平安健康成長。
? ? ? 老乞者又道:“小名就‘夲’吧。‘夲’者奔趣也,此子草本為生,少壯奔波行善,懸壺鄉野,樂此不彼,老來花轎端坐,出入大氣,十眾相隨。終七成八敗,大道為公”。
? ? ? 此乃保生大帝真寫照,只是當時沒人能夠讀懂。閩南語古音保留至今,漳州腔“華基”和“花枝”同音,枝繁葉茂,繁花似錦之意。“草本一生”,說吳夲真人在人世間以本草之術奔走鄉間,不辭勞苦,救濟眾生,當然是“花枝”寫照; “七成八敗”,說的是他后來借八仙的七陽神力相助,戰勝“五龍饕餮”后陽壽五十八離世歸天;“花轎端坐”、“大道為公”說的是吳真人羽化后,又被尊為“花轎公”,后來冊封奉為“大道公”,出入八抬大轎,端坐花轎,香火迎送,奔走人間,助民為樂。此乃后話。
? ? ? 原本紫薇帝君下凡,人間陽壽定數一百有八,位列人瑞。之前龍湫先生夜觀天象,紫薇明冥,有投胎凡間人家之相,而后坊間又有傳聞吳黃氏夢吞白龜,新生兒出生之日,其父吳通海上得一靈巧龜兒等事。先生河洛推演,已了然于胸,因此為其取名“本”。“本”字乃一大“十字”和“八字”,“大十”為百,一百有八,暗喻人瑞之命,然龍湫先生畢竟只是人間奇才,仍不得天機要領。
? ? ? 今日,確實為丐仙羅隱親來點斷。前番紫薇帝君匆匆投胎吳家,事出有因,下凡人間只為“五龍饕餮”,以防不測,使命完成,便回天界,那日在天庭,紫薇帝君走得急忙,八仙隨后助力遣送護丹神龜隨行相助。那日綠金龜一遇吳通便急是匆忙趕著靠岸回家,守護投胎的紫薇帝君。
? ? ? 八仙隨后推算一番,那饕餮五百年監守到期解脫之時便是在紫薇帝君于凡間五十八之年歲,特請丐仙羅隱在其彌月命名之日前來斷言定數,神龜會意,方有這番周折,以“五”字龜爪押數,將那“本”字大“十”從中壓半。后來,大道公吳夲陽壽五十有八,即為天定。
? ? ? 丐仙羅隱使命已成,便要率一眾離去,見龍湫先生坐在上首含笑不語,心知此君通宵天文地理,他日精進修煉亦是人間神仙。今日之事,別人不明就里,但先生必定算出一二,往后紫薇帝君世間道理、經緯,還需先生調教。于是上前幾步對秀才先生作揖道:“老乞兒方才魯莽,胡言亂語,實在是班門弄釜,不自量力,還望先生多多見諒才是。”龍湫先生早已看的真切,料定這位十有八九真是丐仙羅隱化身,連忙起身回禮到;“神仙客氣,秀才學藝不精,得罪神仙之處,懇請海涵。還望王神仙指點迷局才是。”
? ? ? 丐仙羅隱說到:“此子天賦異稟,請先生假費心力,多多栽培。此間有四句揭語請秀才先生將來務必口授予子,切記為是。‘大道無邊,天上人間,慈濟眾生,無忘根本’”。說完,率乞喜舞者道謝遠去。
? ? ? 九、龍湫傳道授業? ? 本草神醫在世
? ? ? 時間慢慢過去,那小龜腹、背從此隱約印留“大”、“十”兩字,鄉里之間風傳是丐仙“大十先生”羅隱留的印記。日子過得平實安穩,人們也就慢慢地淡忘了這些傳說,只在別人家逢喜事,又有乞喜舞者前來,人們才會偶爾舊事重提。
? ? ? 吳家老二吳本,也和平常孩子一樣慢慢長大。到了上學識字的年紀,吳通依照約定,將他送到龍湫先生那里拜師入學。平時,除了老秀才稱他“吳本”之外,鄉里鄉親都叫他吳夲。
? ? ? 吳夲聰明好學,平時進出都攜帶那只小綠金龜,形影不離。他和小龜相處戲耍的時間多過和村里頑童劣子嬉鬧的時間。有人說經常看見他跟那小龜在說話,大家也不在意,只說那小龜是他的“??迌伴”,日月相隨,形影不離。
? ? ? 小吳夲一邊跟隨龍湫先生讀書,一邊當他的義診助手,秀才將采來草藥分類,教他分辯識別,又幫忙研粉,搗膏藥,煎湯,躊火候。由于他從小就和小龜作伴,對小動物生靈特別友好,從不食葷,遇見雞鴨貓狗受傷,他會學者秀才師父的手法出手相助,村里大人都叫他“小郎中”,龍湫先生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等到他十六歲成年禮一過,老秀才開始帶他上山尋藥,采藥,到附近鄉間巡診也帶他在身邊言傳身教。
? ? ? 一晃又是十年過去,二十多歲的吳夲已成了當地有名的“布衣郎中”,隨著龍湫先生年歲一年年漸高,大部分來尋醫問診的活都是吳夲在承擔。
? ? ? 1026年,吳夲47歲這一年,“龍湫巖”來了位姓裴的方士,自號養真老子,年已80有余,身著道袍,鶴發童顏,據說是龍湫先生早年同窗知交,后來和先生一樣,不求功名、云游四方。兩人約定何人先修得真身,定相攜仙游。老道和龍湫先生神談數日,幾十年游歷神交奇聞,此番即是遵舊時之約,來攜友終南歸隱。
? ? ? 這一日,龍湫先生將吳夲喚到跟前,交給他一個錦囊,說:“此乃爾彌月之日,丐仙羅隱囑托密訣,定要慎存,子乃富貴脈象,暫居人世,老生虛大為師,此生有幸!然天機神妙,苦參不透。愚師今欲隨養真老子南山尋仙,這龍湫巖君且棲伏,他日若有人對應錦囊揭語,君定信渃。切記切記!”交托完畢,師徒拜別,龍湫先生便隨養真老人云游南山,不知所終。
? ? ? 史書記載:
? ? ? 廈門高林村西村社孫姓的第十世祖孫瑀在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撰寫了《西宮檀越記》,文中追憶了其先大父孫天錫生前與吳夲相善往來的情況。
? ? ? 在十三世紀初葉,進士、廣州別駕楊志與漳州守莊夏,分別撰寫了《慈濟宮碑》,兩碑記對吳夲的事跡都介紹頗詳。楊志在《慈濟宮碑》中,認為吳夲“弱不好弄,不茹葷,長不娶,而以醫活人。枕中肘后之方,未始不數數然也。所治之疾,不旋踵而去,遠近以為神醫"。莊夏《慈濟宮碑》稱,“嘗業醫,以全活人為心。按病投藥,如矢破的;或吸氣噓水以飲病者,雖沈痼奇恠,亦就痊愈。是以厲者、痬者、癕疽者,扶升攜持,無日不交踵其門”。
? ? ? 又有記吳夲“無視貴賤,悉為視療,人人皆獲所欲去,遠近咸以為神”。
? ? 十、五龍將掀天濤? ? 水漫嘉禾諸島
? ? ? 一晃又是十載,吳夲已是五十八歲,早已成為名的“鄉間神醫”,也繼承了“龍湫先生”的稱號。當年那些關于他出生時的傳說早已漸漸被他自己和鄉人淡忘,只有在夜深人靜之時,他對著日月相隨的“綠金龜”竊竊私語時,會對著老秀才留給他的“錦囊”若有所思。
? ? ? 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這一年,農歷新年剛過,九龍江口就陸陸續續出多年不見的怪象。江水經常渾濁不堪,附近基本打不到魚蝦。元宵那天夜里,下了一場暴雨,將彰、泉兩府傳統的元宵燈會打得一片狼藉。狂風暴雨時斷時續,連續下了兩周。海水不停地倒灌,罕見的“倒春寒”似乎又出現,而且更嚴峻。閩南人常說“清明谷雨,寒死母虎”。這清明還沒到,山里的野獸也不見蹤影了。從泉州府到漳州府沿海一帶良田被淹沒一大半。
? ? ? 青、白兩礁對面有一座島嶼和青礁只隔一條窄窄的水道,宋太平興國年間,因島上產有“一莖數穗”良稻,被美稱為"“嘉禾嶼”,“嘉禾嶼”的蹈田順著島嶼的坡勢,圍繞著山腰緩坡蔓延,每到稻壯秋收的好光景,金燦燦的稻穗遠遠看去,像一座座小山丘。收割后堆積整齊的蹈梗高高壘起,也像是村間的金黃小山包,這一帶就是嘉禾嶼最核心的良稻產區“禾山社”。今年,開春的大雨也將嘉禾嶼整個島淹沒近半,近海三、五里的滔田都被淹沒海里,只露出一些高低不等的山頭、小嶼,猶如浮在周邊的“浮嶼”,通往青礁那條窄窄的小水道已成寬寬的海面。
? ? ? 嘉禾嶼對面有一座美麗的小島嶼,叫做“圓沙洲”,“圓沙洲”最高的山巖有個“龍窠”,便是傳說中被“五龍饕餮”禁錮、棲身的地方。
? ? ? 近來鄉間已在風傳,被天庭禁守五百年的“五龍饕餮”已在舒筋展骨,即將期滿開釋,時間就在農歷二月二龍抬頭那一天。
? ? ? 這次暴雨水災,傷害慘重,的周圍村民傷者甚廣,吳夲日夜奔波,非常勞累。元宵開始,綠金龜就一反常態的經常焦躁,整日門里門外爬進爬出,吳夲似乎受其影響,常常隱隱約約莫名的情緒不安。
? ? 十一、八仙赴約施法? ? 紫薇帝君回歸
? ? ? 這天夜里,吳夲正在龍湫巖燒治青草藥茶,外面依然是風雨交加。黑茫茫的山麓下四周就只有他這里亮著燈火。吳夲一直依照老龍湫先生的傳統,夜里總是要給山村留一處燈火。突然,臥在火堆旁的綠金魚將脖子伸得又高又長,似乎有什么動靜。
? ? ? “砰砰砰,砰砰砰”風雨聲中有人在急促的敲門。“砰砰砰……”吳夲心想又是哪一戶人家受傷或者疾病?最近不時有鄉民家里房屋被風雨吹倒壓傷,吳夲連忙起身開門。
? ? ? 門外依然是狂風暴雨,天上閃過幾道明晃晃的閃電,黑暗里七八位人站在風雨中,敲門的是帶頭的一位手上拿著拐杖,衣衫襤褸的丐者。他對吳夲抱拳說道:“紫薇君,別來無恙?”
? ? ? 吳夲一愣,不知何意,民間百姓對素有“神醫”稱號的吳夲經常是各種美譽稱呼,他也倒不是很在意。慣例趕緊先將一行人請進屋內避雨。
? ? ? 一行人入到龍湫巖內,吳夲仔細打量,他們共七男一女,除了帶頭的一身乞丐裝扮之外,其他七人,衣著整潔,甚至是光鮮華麗,不像窮苦平常人家。吳夲請大家落座之后,向帶頭的丐者問到:“草醫吳夲。外面狂風驟雨,各位暫且避寒歇息,喝些驅寒草湯。這位老哥是否腿部有疾需要醫治?或是各位夜路趕腳暫且躲避風雨?”
? ? ? 一干人相視一笑,丐者答道:“果然是天上數十日,人間幾十載。當日匆匆一別,紫薇君下凡人間,轉眼之間虛晃而過五十有八。今日“五龍饕餮”暴性已顯,解錮之日愈來愈近,方圓百里已遭受苦難。時間不多,老拐兒就不枉費口舌。吾乃八仙老拐一等,神醫乃天上紫薇帝君下凡。此番風暴水災乃寶龍作亂,“五龍饕餮”觸犯天條,罰禁五百年,帝君慈悲人間,恐暴龍劣根,解禁之后,殘害一方。吾等當年天庭有約,帝君先行一步投凡人間,以待防治。”
? ? ? 吳夲聽得,如何相信?雖說從小至今,鄉間一直若有若無的傳言一些關于自己的奇聞,但他總是覺得傳說大概多是奇巧,后來或是因為自己對周圍鄉親多有幫助,療傷治病,分送青草,百姓善良,恭稱神醫,附會些神話,自己也不太在意。唯有兩事數十年來百思不得其解,一是小綠金龜,自己孤獨亦疑惑之際,與綠金龜對白,總覺得它能理解自己的樣子,有時默默靜聽,有時點頭,有時搖頭,甚至會“呼哧呼哧”的似乎在和自己對話做應,自己亦是有所悟。而且多年以來,有一個他自己知道的秘密,就是曾經多次,自己對一些本草毒性、藥性舉棋不定時,小綠金龜居然能嘗試。出對綠金龜的由來,他是一只感覺神奇,另外就是龍秋先生臨行前要他緊記的錦囊揭語,自己一直做琢磨不透。現在突然出現這樣情景,叫他相信與否?
? ? ? 吳夲看著眼前老丐不像胡言亂語,自己年過半百,治病救人,走卒民商、鄉宦豪紳,官匪巫師見過無數,面前這八位,氣質異常,雖說外面狂風驟雨,他們身上也被淋濕,但沒有絲毫狼狽不堪的樣子。雖說自己也癡心于修身養性,修道成仙之術,平日行醫之余便是尋師訪友打坐研修,但是這樣的場面和言語,沒有憑證,他一時無法承信。
? ? ? 吳夲答道:“諸位莫要戲言,吳夲草醫為生,行醫數十載,治病救人無數,鄉野良民善樸,妄加“神醫”虛號,治病行善實則本分,幸承良師傳藝,又有神明一直庇佑,感激不盡,此番神仙之說,從何而來,實在不敢承受。”
? ? ? 老丐仙微微一笑,大聲唱到:“大道無邊,天上人間,慈濟眾生,無忘根本”。
? ? ? 吳夲諾有所思跟著念叨:“大道無邊,天上人間,慈濟眾生,無忘根本”。
? ? ? 兩人對話之間,那綠金龜早已伸長脖子,圍著吳夲團團轉,嘴里發出急促的“呼哧呼哧”。
? ? ? 吳夲一下子想起了,這不就是師父老龍湫先生臨行前交給他的錦囊揭里,他多年參悟不透的揭語?——“他日若有人對應錦囊,君定信渃。”看來,不行不行!確實是鐵拐李帶八仙前來。于是他對八仙作揖有禮,道:“眾仙有勞,指點迷津,此番前來周折,天意如何?”
? ? ? 鐵拐李哈哈大笑:“脫胎化骨,降服暴龍,安民慈濟,羽歸天界”。于是,眾仙將“五龍饕餮”當年在天界如何被懲罰禁錮和紫薇帝君如何下凡人間一事向吳夲細說一番。
? ? ? 再過三日,便是農歷二月二,龍抬頭日,“五龍饕餮”禁錮期滿。事不宜遲,八仙分工,何仙姑正坤,和護丹龜童于龍湫巖前護法,其余七仙,至罡至陽,圍坐吳夲布北斗七星陣法,元神貫注,脫胎換骨,金丹回爐。
? ? ? 整整三天三夜,龍湫巖在風雨飄搖中紫云繚繞,霞光輝映,紫薇君歸。
? ? ? 二月二,上午雨停風歇,龍湫巖木門一開,走出來道袍披身,手握寶劍的吳夲——紫薇帝君。
? ? 十二、鼓浪石破天驚? ? 瑞獸七神合一
? ? ? 天時已到,吳夲飄海過崗,來到五龍嶼山頭的龍窟,一路上,九龍江口漂流者許多被淹死的牲畜,順著江水漂流在五龍嶼四周。只見五龍臥在龍窟外巖頂上等他前來揭封開釋。龍窟外,有一塊鈕印狀大石頭,便是當年天庭禁錮五龍的神印,據說是女媧補天的石子,石印當中有一天符,將五龍的龍脈封印住。五龍日間出游九龍江海域有龍軀無龍脈,不能出漳、泉海界,子時不歸龍窟合脈,將魂飛魄散。
? ? ? 吳夲來到跟前,郎朗念叨:“五龍饕餮聽令,五百年禁錮,今日期滿開釋。神印開封,五龍復守天職”說完抽出七星神劍對準封印石中間的天符刺去。只見神劍周身發出七彩光芒,好像一條光柱,猛地插入神封石上面的天符,天空中驚雷霹靂,一陣山搖地動,天符被神劍整個貫穿,一道白光直慣龍體。“五龍饕餮”騰飛空中一聲長鳴,龍尾一甩,封印石被整塊卷起,飛到五龍嶼的西南角,深深的插在海灘上。
? ? ? 吳夲對空中的五龍說道;“上天有好生之德,望“饕餮五龍”你盡守天職,掃污化垢,風調雨順,榮享天賜民供。”
? ? ? ? “五龍饕餮”五百年憋屈,今日終于解脫,哪里聽得吳夲告誡?野性難馴,翻江入海,天空中驟然烏云密布,狂風驟起。海面上黑潮涌動,排排巨浪狠狠的撞擊著岸邊的礁石,穿過神封石剛剛被七星神劍擊穿的石洞,發出雷鳴般的聲音,有如疆場上戰鼓雷鳴!
? ? ? “五龍饕餮”似乎欲將五百年的怒火,一并朝吳夲發泄。九龍江海口頓時卷起千層巨浪,向吳夲打來,吳夲和護丹神龜雙雙飛升上天,和“五龍饕餮”追逐纏斗。按說五龍的功夫乃紫薇君傳授,當年和神龜一起學藝,五龍天生矯健悍猛,功夫自是比敦厚柮實的神龜高出一籌。吳夲卻因為投凡人間,剛剛脫胎換骨,功夫和神力將將恢復,方才又聚真氣元神持劍開封,此時已力不從心,幸有神龜相助,勉強和五龍打個平手。
? ? ? 五龍血脈噴張,暴施淫威,但因龍脈新續,后勁不足,一時也無法斗贏吳夲和神龜,繼續纏斗下去絕非上策,于是龍頭一甩,跨過五龍嶼正東方“浯洲島”,直奔大海,然后一個回旋,使出絕招“吞日太風”,只見海面上卷起一條旋轉的喇叭狀風柱,歪歪扭扭旋轉著,從“浯洲嶼”上空橫掃而過,向“五龍嶼”席卷而來,剎那之間,烏云蔽日,風卷云吞,所經之處,片甲不留。
? ? ? 護丹神龜一看五龍使出絕殺惡招術,連忙護著吳夲,退回白礁龍湫巖。五龍此時也是精疲力盡,見吳夲師徒退走白礁,也無心再戰,收風回巢,縮回“五龍嶼”巖頂龍窟養元補氣。
? ? ? 話說吳夲回到龍湫巖,也是元氣大傷。看到五龍解禁立刻興風作浪,肆意妄為,便和眾仙商量,必定要趁五龍剛剛恢復元氣之際徹底制服,以免將來留下巨患,為害一方。
? ? ? 吳夲對八仙說到;“本尊剛剛復元歸真,剛才一番周折,真氣幾乎耗盡,一時半會要制服暴龍,料無勝算。護丹神龜多年伏羲,功力雖有長進,但是技藝仍略遜五龍一籌,如要盡快戰勝那廝,恐還需各位神仙鼎力相助才是。”
? ? ? 八仙眾口回到;“真君但說無妨,制服寶龍,安邦護民,當仁不讓。”
? ? ? 吳夲說;“制服暴龍,唯有兩計并施方可穩操勝券。其一,請七位乾仙各驅喚一威猛神獸,以至罡至陽之氣,灌入神龜體內,集七神靈于一體,巧技神功,定能勝斗。其二,在“浯洲嶼”上面布陣收風,暴龍打敗之際必將竄到東海,吞云吐霧,狂卷風暴,使出它的絕招“吞日太風”,屆時只要將太風收納,五龍定擒!”
? ? ? 鐵拐李應道;“當年天庭有約,若有不測定當相助。老丐昔日借居殘骸丐體,瘸腿羅鍋,早已修成金剛龜背,今日化與護丹神龜,龍爪難穿!”
? ? ? 于是,八仙中的七子,圍坐神龜,各使神功驅喚靈獸化入護丹神龜之軀。只見神龜伏臥于地,頭尾和四肢完全隱入體內,龜背高高拱起,七仙聚合,天元灌頂,龍湫巖內紫光升騰,七彩繚繞,只聽得鐵拐李大喝一聲:“金剛龜背!”
? ? ? 漢鐘離喝到:“鳳凰抬頭”!
? ? ? 張果老喝到:“亢龍有悔”!
? ? ? 呂洞賓大喝一聲:“天獅怒吼”!
? ? ? 藍采和道:“猛虎添翼”!
? ? ? 韓湘子喝到:“麒麟霹靂”!
? ? ? 曹國舅大喝一聲:“白澤神鞭”!? ? ? ? ?
? ? ? 神龜身周連長七寸,伸頭擺尾,四肢揮舞,頃刻之間護丹神龜已化為七靈一體——“鳳凰頭、玄龜身,前爪左獅右龍,后腿飛虎麒麟,再有一個白澤尾”。吳夲一旁喝到:“好一個出神入化天罡七獸,就叫七夲神龜吧!”
? 十三、天獅封印收風? ? 糯米龜粿乞巧
? ? ? 二月二龍抬頭那一日,吳夲和神龜大戰五龍,周圍百姓早已紛紛傳開。
? ? 吳夲白日仍是以草醫身份接待鄉親,依舊接待鄉親,熬藥治病,“七夲神龜”平時化身護丹童子體示人,忙里忙外,幫助吳夲煎藥熬湯。八仙則隱入后山,夜里才到龍湫巖協助吳夲和七夲神龜聚精會神,修丹養氣,演練功法。
? ? ? 經過一個多月的修復,五龍已經完全恢復,又開始出來胡作非為,呼風喚雨,陰晴寒暑,全憑它的喜好。漳、泉兩府百姓無法安寧,各村宗親、長老紛紛多次前來龍湫庵懇請降服暴龍。
? ? ? 這一天中午,白礁、青礁兩村的鄉親,敲鑼打鼓,扛著兩個大花橋,一路顛簸,男女老少簇擁著,來到龍湫巖前。吳夲和丹童趕緊出來迎接。
? ? ? 只見眾人從兩個大橋里面抬下一對石獅子,端端正正的擺在龍揪巖大門左右兩旁,兩村的族長出來,對吳夲說;“神醫大人,吾等草民,懇請神仙顯靈,為民除害,制服暴龍,還兩府平安。吾等戶戶集資,家家募捐,依照舊例,請泉州府惠安名匠日夜趕工,精雕闊嘴八百斤石獅一對,一來再過數日便是神醫凡間誕日,吾等作為壽禮感謝真人數十載治病救人的恩德。二者,望闊嘴天獅顯靈助吳真人一臂之力降龍安民。”
? ? ? 吳夲見狀,還禮道謝:“天意天意。好個闊嘴天獅,來的真是時候,此乃天助我也,得此天獅,暴龍不日可降!各位鄉親暫且再勞苦數日,待吳夲周詳布陣,屆時人神合力共降暴龍。”
? ? ? 送走鄉親,吳夲和八仙商議,定在三日之后,農歷三月十五,吳夲生日那天,布陣降龍。
? ? ? 呂洞賓說:“本尊律令調度,請闊嘴天現身由真人調遣,紫薇真君神劍借來一用。”
? ? ? 吳夲將神劍雙收奉上,呂洞賓抽出七星神劍,朝門口吳夲搗藥的大石錘刺去,“刷刷刷”,頃刻間石錘便被他刻出一個印封,上面一個“夲”字,然后神劍往石獅頭頂一按說到:“天獅聽令,持此封印,即刻號令一百零八闊嘴獅將,三月十五午時前列‘浯洲嶼’。天獅怒吼,闊口神嘴,將妖風盡數收覆,不得有誤!”天獅得令,手持“夲”字封印而去。
? ? ? 吳夲對神龜說道;“七夲神龜聽令,速向五谷帝君借調八百斤糯米分送青礁、白礁兩村各家,三天內,家家戶戶務須糯米蒸粿,契以龜形,三月十五正午前,盡數供擺于門前。”七夲神龜得令疾去。
? ? ? 三月十五,天蒙蒙亮,青、白礁兩村已是炊煙繚繞,吳真人調來糯米,請各家齊蒸龜粿以助降龍。家家戶戶,開灶生火,炒芝麻炸花生,研搗包裹,陸陸續續將蒸好的糯米龜粿擺放在門前屋下,等待取用。
? ? 十四、七夲神龜降龍? ? 鼓浪洞天霞披
? ? ? 五龍嶼上,“五龍饕餮”臥在龍窟洞內,早已被對面不斷飄來的芝麻、花生香誘惑的安耐不住,日過桿頭,五龍便舒筋展骨,飛天入云,朝對岸青、白礁兩村一個翻滾,來到九龍江口。
? ? ? “七夲神龜”正嚴陣以待。五龍見神龜擋在前方,怒吼一聲,一個晴天霹靂,對準神龜迎頭便打。“七夲神龜”側背一檔,金剛龜背將晴天霹靂反彈而去,五龍震退三丈。
? ? ? 五龍大怒,一擺龍尾,一招“驚濤拍岸”,卷起千重浪頭橫掃過來。神龜尾部空中一甩,祥瑞神獸白澤尾鞭一抽,畫出一道白色光圈,一招“白澤定妖”,有如圓月彎刀,將千重浪頭攔腰削斷。
? ? ? 五龍張開血盆大嘴,一招“氣吞山河”從天而降,對準神龜脖子咬來。神龜風頭一擺,頸部被龍嘴扯下幾處鳳毛,還一招“百鳥朝凰”,金剛凰啄勾住龍角,翻身騎到龍背。五龍反身滾入灘涂,一招“見龍在田”,神龜松開金啄,揚起右后麒麟蹄,一招“麒麟送子”絆住五龍后爪,緊接著左后飛虎爪,一招“猛虎掏心”朝五龍腹部便是一擊。五龍龍角被啄破,龍鱗裂片,龍血將整片灘涂泥沙染成一片紫紅,后來人滿把這一片地域稱為“紫泥村”。
? ? ? 五龍大怒,龍須雙合,一個夾擊,一招“烏龍鎖江”,神龜四肢被龍須絞鎖,勒出血絲,神龜將四肢和頭尾緊縮入龜殼,滑脫龍須。五龍將帶著神龜血絲的龍須朝空中一抖,灑出一片血霧。農歷三月,九龍江一帶楊梅樹已經掛果,據說那些沒有被水淹掉的楊梅,被七夲神龜的血霧染過,長得比其他地方的楊梅更紅更甜,有的熟得比其他地方早,還有晚熟的大如雞蛋的品種。從此九龍江龍海,浮宮村,紫泥村一帶為楊梅盛產地,人們都說神龜的每一滴血霧也都為鄉民造福。
? ? ? “七夲神龜”和“五龍饕餮”斗得天翻地覆,大戰三百回合不分勝負,神龜依照吳夲吩咐,纏斗至中午。饕餮食量極大,體力嚴重損耗,需要補充食物。是時候按計劃,故作敗狀北撤。五龍此時已覺得精力消耗不少,終見神龜退避,不假思索,隨后驅趕。神龜左右躲閃,在五龍嶼上兜圈子,故意惹惱五龍,然后朝青、白礁奔去。五龍已是惱羞成怒,一不做二不休,決定將九龍江平原盡數淹沒,只見它幾個翻滾,越過紡錘島,在東海上空,翻江倒海,呼風喚雨,整個東海上空頓時遮天蔽日漆黑一片,“五龍饕餮”使出無敵絕招——九級“吞日太風”。海天之間升起九個螺旋漏斗風柱,以排山倒海略過紡錘島,朝浯洲嶼,嘉禾嶼,青、白兩礁直撲過來。
? ? ? 此時,一百零八只闊嘴天獅早已在“浯洲嶼”嚴陣以待,天獅首將把“夲”字大印高高舉起,百獅齊吼!天音威猛雄壯,有如百萬雄師,氣吞山河,仿佛震天氣炮,將逼近的九個螺旋太極神風柱一個個擊爆得支離破碎,成殘風敗云。大部分太風被闊嘴天獅吸入腹中,剩下的太風已被打得零零落落,不成氣候,飄到九龍江口已成強弩之末,沒了什么威力。
? ? ? 五龍這時已是饑腸餓肚,兩眼昏花,追到青、白礁,依稀中看見兩個村莊家家戶戶的門口都趴著一只只的小神龜,以為是神龜的子子孫孫,五龍惱羞成怒,殘性怒發,幾個旋風將伏在各門口的小龜全部被卷起,在空中旋舞著,一只只被五龍吞入腹中。這正是吳夲交代村民們做的“糯米龜粿”,此刻“七夲神龜”見五龍連中二計,便伏在地上,順著螺旋風向,一招“萬芴朝宗”將八百斤糯米蒸發的九千只糯米龜粿盡數極速送入五龍腹中。烏龍發現不對,已來不及收口,九千只糯米龜糕一下子把“五龍饕餮”的肚子堵得嚴嚴實實,這些糯米龜糕都包裹著炒芝麻和油炸的花生碎粒,干焦發膩,五龍口干舌燥,回身海面,狂吸海水,不料糯米遇水則發,在龍肚里不停膨脹,一直噎到五龍胸口喉底。五龍瞬間胸腹滾脹,五臟六腑全部被撐死,整個龍身腫的圓圓滾滾,趴在五龍嶼山巖頂自己的龍窟外,氣喘吁吁,動憚不得,連龍窟洞口都爬不進去。
? ? ? “七夲神龜”將五龍兩條龍角卸下,丟在青礁和白礁的岐山和文圃山下,五龍失去龍角沒了武威,終于被制服。
? ? ? 紫薇帝君慈德仁厚,他現身對五龍說:“你以后就在此處伏棲吧,五谷神君的糯米,九千年方能消化,你白日不可折騰,否則口干舌燥狂飲解渴,腹脹難消。”吳真人指著龍頭前的石頭說;“吾且將消食本草種植于石桶之內,雨露為湯。每天日落之后,你方可小飲一桶,安臥此處,勿再作惡擾民。靜心修養性,千年之后或可釋脫。”這塊大石頭,中間一個大坑,像個天然的石桶,本來在白礁龍湫巖前,吳夲前陣子用它泡藥湯給鐵拐李泡治瘸腿之用。方才打斗之中,整塊石頭被五龍尾橫掃,連根拔起里飛落到龍窟前,剛好就落在這龍口旁邊,也算是天意。
? ? ? “五龍饕餮”垂頭喪氣,狼狽不堪,終于被吳真人和“七夲神龜”降服。
? ? ? 從此臥在五龍嶼的山巖上。每天太陽升起正照著龍頭,它不敢妄動,期盼日落,吸飲一桶嘴邊那個鐵拐李大仙洗腳的石桶泡的消食藥湯。慢慢的,龍頭就化作了山巖,人們稱之為“龍頭山”,每天五龍嶼的第一縷陽光就照在龍頭上,后來,有人又把龍頭山叫做“日光巖”,后又在龍的脈頭建了一座“日光巖寺”。龍頭嘴邊鐵拐李大仙的洗腳桶至今依然常年濕潤野草叢生,人們把它叫作“仙腳桶”。
? 十五、大道慈濟羽化? ? 兩宮千年永祈
? ? ? 1036年北宋景佑三年,五月初二日,老百姓傳言吳夲進山采藥墜入山澗,功德圓滿,羽化回天,陽壽五十有八。
? ? ? 閩南人自古習俗喜歡“七”數,規避“八”數,常說“七成八敗”,有老人說,神龜七獸一體,戰勝暴龍,吳真人本來陽壽過百,然天命有數,五十有八羽化。所以閩南成年男子,農歷生辰,逢八不語,將做九誕,延俗至今。
? ? ? 史記,第二年,白礁百姓為了紀念吳真人,將其看病問診的龍池巖改建位龍湫庵,立像祭拜。漳、泉兩府多有傳聞吳真人生靈顯圣,治病救人,消災除惡等各種事跡,家鄉父老前后在青礁社和白礁社建立了宮廟紀念。分稱東、西慈濟宮。慈濟宮至今留下很多當年的草藥方“龍秋百草”,并一直有“卜卦”求藥簽獨特的傳統特殊習俗。有人說東、西兩宮也是執印“闊嘴天獅”和“七夲神龜”陪伴吳真人鎮守白礁、青礁,監管龍角的居所。
? ? ? 滄海桑田,千年過去,東、西兩宮歷經歷代翻修重建,西宮,白礁慈濟宮,現在位于漳州龍海角美鎮白礁村,宮內依然供奉著一尊手持大印的石獅雕像,稱為“國母獅”,民間傳說明永樂年間吳真人顯靈醫治宋仁宗母親乳疾,皇帝所賜。近代專家考證乃南宋石獅。石獅手中大印,陰陽雙讀,為“夲”為“亞”。鄉野傳說,此乃當年持“夲”字封印招令一百零八只“闊嘴天獅”鎮守“浯洲嶼”抵抗“太極神風”的獅爺統帥。而其余一百零七只“闊嘴天獅”便被留在“浯洲嶼”抵擋臺風。今日若去“金門島”,即當年的“浯洲嶼”,“闊嘴天獅”早已被尊稱為“風獅爺”,家家戶戶皆有供奉。有說當年呂洞賓傳令;“闊口神嘴,將妖風盡數收覆,不得有誤”。持印師將軍傳令時因為天獅闊口,咬音不準,眾獅爺聽成“將妖風盡數收腹”,結果眾獅爺都吃風吃到“膨風肚”,閩南地區喜歡把那些大嘴巴海侃神聊的人叫“膨風師”(師獅同音)也是來源于此。
? ? ? 東宮,青礁慈濟宮,現位于廈門市海滄區青礁村。雖然朝代更迭,幾經翻建修復,但是殿內回廊頂,依就彩繪一只碩大的背馱神印的“七夲神龜”。“七夲神龜”慢慢的被簡化稱為“七夲仙”。“夲”,字辭海稱“疾進、進趣,從大十,大十者,猶兼十人也”。因為閩南阿嬤說,吳真人少小之時,神力還未恢復,“七夲仙”擔當守護神,從小就陪伴吳真人玩耍長大,閩南人便賦予“七夲仙”新的專屬功能——小孩子和出門遠行者的庇護神。史書記載鄭成功和施瑯出征臺灣時,將士們隨身攜帶“保生大帝吳夲”和“媽祖”神仙,后來在整個臺灣寶島落地生根,分香各縣,這是不爭的事實。“保生大帝”的分香遍布臺灣和東南亞華人社區。閩南語“??迌”兩個字,是日以繼月的玩耍,是嘗試新鮮事物,是游玩、嬉戲之意,是一種開朗豁達樂天的生活態度。“??迌”讀起來和“七夲”諧音,慢慢的,“七夲仙”和“??迌仙”,“??迌仔”便經常通用。
? ? ? 1996年,青礁、白礁慈濟宮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 2008年,保生大帝信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
? ? ? *注:“??迌仔”第一個字為日再加一個走之底,不少打字工具打不出來,在康熙字典第1237頁,讀“zhi”第四聲,第二個字是月再一個走之底,讀tu,第四聲。.
? ? 后記
? ? ? 本文作者,廈門鼓浪嶼土著,祖父1875年生于浙江紹興,“三味書屋”后人,青年時移居鼓浪嶼,于1981年在鼓浪嶼仙逝,享年106歲,人稱“壽老仙生”。祖母籍貫蘇州,三十年代中遠嫁鼓浪嶼壽家,2014年終老于鼓浪嶼,享年97。1875-1981,1917-2014,“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爺爺過世時,我13歲,奶奶過世時我46歲。他們有太多的故事,我沒好好編寫。
? ? ? 我經常說,“阿嫲說”。我嘴里的阿嫲其實有三位,除了我奶奶,還有外婆,外婆祖籍龍海石碼,她年輕時,也即民國在那個所謂最好二十年期間,和外公一起到鼓浪嶼打拼,從此成為鼓浪嶼人,一直九十年代,87歲過世,第三位是我小時候寄養在她家的“阿婆阿嫲”,她也是傳奇人物,“阿婆阿嫲”,我72天大就在鼓浪嶼“大夫第”她家寄養,一直到三歲,回到十分鐘路遙的我家。但我最經常的是跑回“大夫第”蹭飯,蹭烤地瓜,蹭各種水果,美食、故事,蹭人生。九十年代末“阿婆阿嬤”搬過來廈門島幾年后,九十歲仙逝。
? ? ? 關于鼓浪嶼和五龍嶼的說法,在民間。舊時同安縣,還有漳州,特別是龍海,石碼,浯嶼,甚至東山島的漁民,都是叫“五龍嶼”。文人雅士,專家學者硬要說“后來叫鼓浪嶼更好聽更雅”,這個我同意,但是“五龍嶼”,它一直在的啊。
? ? ? 這個島嶼上面有幾塊石頭很出名。龍頭山,出名以后變成日光巖,不說也罷,爬那龍頭山頂,走正路,一定是要經過“日光巖寺”,上行幾步經過“九夏生寒”那個窄窄的石臺階,還沒到所謂鄭成功古山寨石門前右手邊,有個石頭縫洞穴,便是文中的龍窟。小學時候,我和同學進去過兩次,感覺里面陰深深,又黑又臭,都喊著有鬼,走了幾步就跑出來,那時能進去走幾步的男生,都已經是“??迌仔”、“七夲仙”了,那叫個神勇啊!
? ? ? 穿過山寨石門洞右轉上“古避暑洞”,出了洞口右上一直到頂是龍頭,左轉往下走幾米,有個小亭子,亭子對面那塊向外突出的圓柱石頭就是“仙腳桶”,“仙腳桶”那個凹陷的窟窿,真的是一直有積水,有雜草。頂級的皮實少年也是有幾個爬山去過的,我不敢,因為不小心掉下去,那可是順著“鼓浪洞天”和“鷺江第一”直接掉下回“日光巖寺”右后方,基本也就去北宋和五龍做伴了。
? ? ? 島嶼上最有名的一塊石頭,就是那塊“鼓浪石”,鼓浪石中間那個洞,本來沒事,后來因為鼓浪嶼太出名了,江湖上就分了兩派,一派“在室派”,海蝕之說是杠杠的。另外一派“古墓派”,仗著是老鼓浪嶼人,硬硬說是“革命時代”打洞打的,后來“在室派”那邊有人拿出舊時黑白照片,說你們“古墓派”老鼓浪嶼人黑白說,清朝照片里那個石頭已經有洞了。然后我聽說“古墓派”又哼哼唧唧說本來小洞,民兵神勇,搞大了。
? ? ? 我就不一樣,我就是老鼓浪嶼人,但我不是“古墓派”,老友龔教授說我是“虎蘭派”,所謂“虎蘭”,一般長有虎牙,說古講鬼口吐蘭花,一本正經。阿嫲說我這是“說鬼給虎咬”。我們“虎蘭派”說鼓浪石那個洞,民兵打洞再神勇,也不如“七星神劍”插一插。
? ? ? “五龍嶼”上面有祭奉“保生大帝”的廟宇,“種德宮”和“興賢宮”。“興賢宮”又叫“大宮”,原來建在現在鼓浪嶼體育場那個路口,四孔井對面。小學時我們常爬到那個戲臺去打鬧,記得青斗石的雕像斷頭斷臂的。再后來,戲臺對面的宮殿成了鼓浪嶼區青少年宮,里面辦了圖書館,我開始經常性的跑去借書看,那是我啟蒙的神圣殿堂,看著看著,書就經常被我看完,老是去問還有沒有新書。我以看外國書為樂,看著看著,少年也就成了青年。影響我三觀很多書多是在那里借的,《根》,森村城一系列,阿瑟-黑利系列……
? ? ? “興賢宮”最后被顛覆,那時候大規劃師威武,將那里改成馬約翰廣場,還把馬老師的半身雕像立在戲臺和宮殿正中位置,每次我看到他,就會想起那部電影《第八個是銅像》里那個第八個。我經常在想,馬約翰老先生整天對著那個戲臺,擋著“興賢宮”,還笑得那么一本正經,他肯定少年時也是個“??迌仙”,回去一問,三位當年看過馬先生少年英姿的阿嫲都說肯定是,當然是。我就釋然了。青少年宮搬走后,我開始去地下書店租香港臺灣走私過來“成長類”書籍,“虎蘭派”雛形已成。
? ? ? 前幾年,廈門市,準確的說是海滄區要操辦“保生大帝”文化節,這是好事,也是個團結海峽兩岸鄉親,有助統一大業的事。那年,報社的春雷老師費神寫了一本《保生大帝》,春雷老師考據地方文史很是了得,這個我一直很佩服。他不知哪里聽來我有收集一些關于保生大帝的鄉野傳說,給我來了電話咨詢。我很羞愧,阿公阿嫲說的“亂力鬼神”如何說與“在室派”高手?于是我閉口不談。果然,一點影響都沒有,春雷老師出了一本很端正的《保生大帝》。我拜讀之余,方知原來我們“虎蘭派”一直覺得正常的事,又在“古墓派”與“在室派”之間唾沫不斷。
? ? ? 這個紛爭,就是關于“保生大帝”的名字,到底是“本”還是“夲”?在“在室派”看來沒什么好爭議的,是“本”。我有一幫有趣的文雅好友,把瓷、治印、藏書、鑒批、儲貝,皆是地方一杰,這些君子之在此論爭中,皆為“在室派”,他們認為,因為木刻不好使,中間掉鏈子了,成了“夲”,然后以訛傳訛,結果轉了一圈,到了寶島臺灣就都“夲夲”不絕了。都是木頭惹的禍。依稀記得他們當中有人提起,主推“古墓派”“夲”說的,有一位是我一位忘年交,已退休的廈大知名博導鄭老師,鄭老師地地道道廈門土著,我們三不五時同上屏幕說三道四,彼此倒也融洽。鄭老師涉獵頗廣,幾年前還作為首屆土耳其“孔子學院”院長研學歐亞海峽。他對閩南地方風俗、神鬼之說深得三味。我想,他的“夲”說,難不成是他阿嫲說過給他按說我啊嫲給我說過的一樣神話?在堅守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這個方面,我一直是很佩服鄭老師的,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讀書人氣質我應該要亦步亦趨。
? ? ? “在室派”專家都說了,“本”對“夲”誤,錯了,改過來,本來很簡單,但結果發現還沒難么簡單。據說全臺灣省除了高雄,各縣市鄉都有保生大帝廟宇,臺灣那邊的乩童更是了得,好歹人家沒斷過香火,這事我估計沒人問乩童,我敢打賭,“夲”時問“夲”,“本”時問“本”,要不試試!這下唐山過臺灣再臺灣回唐山,“古墓派”的“夲”二三十年內唱響民間,氣得“在室派”直罵“朽木不可雕也”。
? ? ? 我想,這個事情我真的有點責任。阿公阿嫲的“本”、“夲”掌故,我一捂二三十年,過去從不敘述,不過我想即便當年說出,“在室派”也是哈哈大笑。
? ? ? 我不知道“古墓派”對我這個神話掌故什么味覺,但是對我們“虎蘭派”來說,人是人,神是神,人話是人話,神話是神話。
? ? ? 人話是歷史,有古書舊冊可考的,只是歷史也經常說謊。神話源遠流長,在古樹頭、老石獅,在田間巷口,在阿公阿嫲的嘴里。
? ? ? 神話就是阿嫲嘴里那朵奇香無比,美麗妖艷的蘭花,“虎蘭花”。西南一朵“阿詩瑪”,東邊一座“雷峰塔,東南何妨一尊“七夲仙”。
? ? ? 鼓浪嶼,五龍嶼,本本夲夲。日光一直照著龍頭山。
? ? ??迌啦——??迌仔、七夲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