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說大秦
悠悠中華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其實真正能稱得上千年變局的時間點其實并不是很多。
第一次發生在大禹和他的兒子夏啟的時候。夏啟結束了整個中華文明的原始狀態,也終結了部落文明,開啟了奴隸時代,后來逐漸建立起了封建的政治秩序。
第二次就是秦朝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用郡縣制替代了封建制的政治秩序。秦朝的統一基本上將舊時代一切重新打碎,并且建立起了全新的秩序,尤其是隨著秦朝的滅亡,大漢的興起,徹底的將流傳了幾千年的貴族血統挖坑埋在了歷史的深淵之下。隨著秦朝的滅亡大家再見面說話的時候,也就不提自己是哪個人族先祖的后代了,隨著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后世的史官在青史之上再也沒有出現過能夠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的開國之君,因為大家都是炎黃之后。
第三次發生在清末西方殖民者的到來,到民國時期直到新中國建立,新中國建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經濟制度,也將自從秦始皇之后建立起來的皇帝制度給徹底打碎,我們來到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每一次千年之變,必然會伴隨著一段時間的混亂,夏朝之前堯舜禹的禪讓,雖然已經在幾千年的重新解讀后,到現在變成了一個美好的故事。但是,從歷史的夾縫中透出來的一絲絲的蛛絲馬跡表明,似乎這并不是一段美好的回憶。想想也是,如果說禪讓制是完美的制度,那么夏啟怎么還能建立起新的奴隸制。之所以能夠建立新的秩序,說明之前的世界已經爛透了,或者說就有的秩序已經不能滿足新生的時代,而新的秩序給大家帶來了很明顯的希望。
秦朝的統一也是如此,從周平王東遷之后,歷史就出現了拐點。從春秋的諸侯爭霸到戰國時期的戰爭熔爐,最終由秦國完成歷史使命,讓中華文明再度綻放出新的生命。大秦的統一也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本盤,可以說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大秦的影響必然會伴隨著我們這個文明的發展,一直延續下去。
至于第三次也就在剛剛過去的一百年之前,其烈度是之前兩次都不能比擬的,但是由于隔得太近,過于詳實的資料讓人觸目驚心,實在是不想提及。
在漫長的歲月中,大秦算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而大秦先祖的浮沉堪稱一部血淚斑斑的創業史。
大秦的由來
上面說過,秦朝滅亡之后自上古流傳下來的血統就徹底湮滅了,那就說明秦國就是最后一支貴族了。我這里說的貴族血統,指的是夏啟之前有明確代際關系傳承下來的黃帝的血脈。比如說《史記》《夏本紀》開篇第一句“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這就把夏朝的歷史追溯到黃帝時期的人物了。再比如《殷本紀》第一句“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這個帝嚳就是黃帝的重孫子。后面的《周本紀》和《秦本紀》基本上都是這個套路,但是到了《高祖本紀》就沒有這樣的記載了。
近代以來很多學者都在研究秦人的來歷,本人自然沒有能力參與到什么學術研究,我只是從《史記》中試圖捋順秦國的由來。
《秦本紀》開篇第一句就直接點明了秦國先祖的來歷,秦國的先祖是帝顓頊的孫女叫做女脩(也可以叫女修),這個女人在織布的時候吃了一顆玄鳥的蛋,然后就生下了一個孩子,名字叫大業。
當然了吃一顆鳥蛋就懷孕這種事,必然不科學,而且玄鳥這么高大上的名字,其實拿到現在來說也是一種很常見的鳥,就是燕子而已。我是如何也不相信,吃顆燕子蛋就能懷孕,要是這樣的話誰還敢吃雞蛋鴨蛋鵪鶉蛋?
如果翻看一下其他的關于原始社會的相關記載的話,這種記述實在是常見的很。比如說商朝先祖那個叫做契的人,他的母親也是看到燕子掉下來一顆蛋,然后吃了就生了他。至于周朝那個叫做棄的始祖就更扯淡,他的母親在野外看到一個大腳印,踩了一下然后就懷孕生孩子了。她還覺得這個孩子來的不好,要把他扔了,可能她不知道因為什么心虛了吧~
上面兩位始祖好歹還記載了他們的父親是誰,到了《秦本紀》這里,秦國先祖大業的父親都不知道是誰,太史公并沒有記載,可能太史公也不知道是誰吧~
不過考慮到原始社會的社會性質,這也不難理解。原始社會大概率是以部族形勢存在的,而部族往往是母系氏族社會,那時候的社會還沒有形成普遍的家庭觀念,大家往往都是混在一起過日子的。我們的先人們很早就意識到,部族要想發展就不能在部族內部通婚,他們往往是通過跟其他部族交換女子來維持部族的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女人是全部族男人的女人,而男人也是全部族從其他部族那里交換過來的女人的男人,而女人生下來的孩子也是全體男人的孩子。所以說這種情況下,只知道母親是誰不知道父親是誰這種事也就不難理解了,其實不但是不知道父親是誰,就算是母親是誰也就未必那么準確了。就當今社會這種情況下還偶爾會有抱錯孩子的可能,何況在那么原始的社會,無論是生育率還是成活率都不可與現在同日而語的情況下,誰能確信把自己抱大的女人就是自己的母親?
但是無論如何兩千年前,太史公已經將秦國先祖的位置擺在了華夏文明的系統當中,而往后的歲月中,無論歷經多少代春秋,神舟大地再也不能離開著颯颯秦風了。
大秦先祖
前文說過大秦先祖的世系可以上溯到黃帝,根據《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娶了西陵女子,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也叫青陽,另一個叫昌意。不過根據其他史記之前的記載,這個玄囂是不是黃帝的兒子還兩說,但是這個昌意無論是《山海經》還是其他史料,都認為就是黃帝的兒子。
當然這個在這里并沒有必要去考證,畢竟這一段史前文明的歷史,基本上不太可能找到當時的確切的文字記載。無論是哪種記載,也許都是有道理的,總比我們現在憑空想象來的靠譜。
然后這個昌意生了一個兒子叫高陽,也就是帝顓頊,屈原說帝高陽之苗裔兮,就是這個人。而秦國先祖大業的母親就是這個高陽的孫女,秦國人就這樣跟黃帝扯上關系了。
這個高陽,子孫不少,而《史記》中并沒有記載這個女脩的父親是誰,當然如果要說,這個女脩可能就是高陽部落里面的一個女子,也是有可能的,甚至還有可能是從高陽部落交換出去的女子。他生了一個孩子之后,消息傳回了高陽部落于是就有了記載。
女脩的孩子大業長大之后娶了一個女子,又生了一個孩子叫做大費。而大業娶的女子并非無名之輩,在《秦本紀》確切記載了,這個女子是少典之子,叫做女華。如果從頭開始看《史記》就會發現,《五帝本紀》開篇第一句就記載了,黃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這樣就能很明顯看得出來,這個少典并不是特指某個人,而是指一個叫做少典的部落。
很明顯,女脩所在的部落跟少典部落達成了某種聯盟,這種聯盟的具體內容并不為人知,不過從客觀來看,大業的子嗣跟帝顓頊其他的直系組人拉近了關系。《秦本紀》記載,大業的兒子大費,跟著大禹一起治水,受到了帝舜的表彰。
這里又牽扯出兩個人,一個是大禹,一個是舜。相信這兩個人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詳的,一個禪讓一個治水。他們繼位的順序肯定也都知道,無非就是堯舜禹。但是要掄起輩分來,舜是大禹的玄孫,大禹算是舜的太爺爺。
如果從《史記》來看,單論輩分的話,大禹跟堯是一輩人,而堯是上面說的黃帝第一個兒子玄囂的后人。堯在位的時候發大水,于是就讓大禹的父親去治水,結果效果不好,此時舜已經深受堯的信任,代替了堯很多的工作,在他視察治水情況的時候,就把鯀給殺了,然后讓鯀的兒子大禹繼續治水。這樣的話,再看一下堯舜禹禪讓是不是就格外有意思了?如果換個時空的話,是不是就可以拍三十六計電視劇了?
廢話不多說,回到秦國先祖這邊,大費跟隨大禹治水有功,帝舜狠狠地表揚了他一番。《秦本紀》記載,舜給大費找了個姓姚的女子作妻子。大費深受感動,幫助舜調教鳥獸,鑒于他工作出眾,舜就給他賜姓嬴氏。
這里太史公特意點出來,大費的妻子是姓姚的女子。根據其他文獻有記載,帝舜就是姚姓,如果記錄屬實,那么這就是很明顯的拉攏了。這個大費還有一個名字叫做伯益,這個名字遠比大費這個名字更出名。
伯益,也就是大費,背后有少典氏作后盾,又有帝舜給撐腰,他后來有沒有什么作為呢?實際上伯益也是頗有作為,差點就繼承了大禹的位置。《夏本紀》記載,大禹首先舉薦了皋陶繼承他的位置,不過皋陶沒多久就死了。然后有舉薦了伯益作為他的繼承人,等大禹死后理應是伯益繼位。
不過按照之前的流程,伯益需要先讓一下,用來表示謙遜,畢竟當年舜和大禹就是這么干的。所謂事不過三,伯益本以為就是走個流程的事,沒想到大家還真就不怎么服他,都跑到大禹的兒子啟那里去了,然后伯益就沒能繼承大位。最后伯益一族被封為諸侯,并且被趕到了自己的封地。
以上可以從《史記》中找到印證,不過另有其他資料表示,事情并不是這樣的。首先舜和禹的位置來的就不光彩,大體上是舜囚禁了堯,最終得到了堯的位置。而禹也囚禁了舜,并且流放了舜的兒子。到了啟這里,是大禹把位置給了自己的兒子,但是伯益要侵奪啟的位置,結果沒有成功,于是就被殺掉了。
以上資料出自于《史記》之前的一些記述,是晉代時被盜墓賊挖掘了魏國的陵墓出土的資料。不過總體來說,這也是一家之言,真實的故事,也許早就不可考。至于信與不信或者說信哪一種說法那就見仁見智了,重要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看我們需要那種說法,自然哪種說法就是正確的。
反正無論是那種說法,都印證了伯益這一族在五帝時期就已經發展的不錯了,至少也是一方強勢的諸侯。
千年起伏
前面說伯益被夏啟趕到封地去了,根據《史記》記載,伯益的封地是在費地,這個地方就在今天的山東費縣。但是我們知道后來,秦國是從西邊發跡的,最終橫掃諸侯統一中華。
這中間必然是經歷了數不清的辛酸,落在太史公的筆下,就是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整個夏朝期間,就沒有關于伯益后人的太多記述。直到夏朝將亡,夏桀當朝的時候,天下大亂,伯益的后人,有個叫費昌的就從夏朝跑去了商朝,為商湯當司機趕著車把夏朝打敗了。自此以后伯益另一支后代也立了大功,再次被封為諸侯。
在商朝期間,伯益后代一直在西戎,算是戍守邊疆吧。幾百年后,到了商紂王時期,伯益后代也到了蜚蠊和惡來父子倆的時代。這父子倆一直保衛商紂王,直到武王伐紂,惡來被周武王捉住,一刀砍了。這個時候惡來的父親還在北方給商紂王干活,結果干完活回去復命,早就物是人非了,搞清楚狀況之后他就在山上搭了一個祭壇,然后向商紂王復命。至于太史公記載蜚蠊祭祀的時候得到了一口刻著字的石棺,這就有點撤了,當然了也許有其他用意在里面,在這里可以略去。
隨著周朝興起,作為前朝余孽的伯益后人,自然是沒有什么好果子吃的。不過天無絕人之路,這個蜚蠊除了惡來之外,還有一個兒子,叫做季勝,這個季勝生了一個兒子,叫做孟增。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繼位,這個孟增得到了周成王的賞識,使得伯益后人有了出頭的可能。
不過要說這個孟增為什么會得到周成王的賞識,這一點我并沒有找到確切的史料支持。從當時的環境和《秦本紀》前后文的對照,也許可以窺見一二。
首先在周孝王時期,有一個申侯因為周孝王干涉伯益后人家產紛爭,對周孝王說了一番話。當年申侯的先祖驪山女的閨女嫁給了戎胥軒,戎胥軒生了中潏,因為這層關系,西戎才歸順周朝,保衛西陲。這個中潏就是蜚蠊的父親,也就是惡來和季勝的爺爺,也就是說在惡來被周武王殺的時候,惡來的爺爺就投靠了周朝。這其實也是很常見的兩邊下注,蜚蠊和惡來給商紂王效力,還有一部分給已經做大的周朝效力。這樣不管是誰勝了,最終都會讓家族延續下去,不至于弄個被斬盡殺絕的下場。
有了上面的前提,然后在周成王的時候還發生了一件事,周成王剛剛繼位的時候,武庚造反了。這個武庚就是商紂王的兒子,當時周武王打敗了商朝的時候并沒有對殷商斬草除根,就連商紂王的兒子周武王都沒有殺。當然這中間可能有很多顧慮和平衡,這里就無所謂了。
周成王剛剛繼位,武庚覺得機會來了,于是就造了個反,結果被周公率領大軍打敗了。孟增極有可能就是在這次戰役中表現比較出色,被周成王發掘了出來。至于這個原因也是我的猜測,反正最終的結果就是孟增在大周朝算是初步站住了腳。
秦國先祖接下來的日子就比較好過一點了,孟增生了衡父,衡父生了造父。到了造父的時候,就是周穆王的時代了。周穆王是一個資深驢友,他搞了幾匹駿馬讓造父開車,帶著他去找西王母嘮嗑。他跟西王母一見如故,日日暢談,結果忘了歸期于是后院起火。自交徐偃王造反了,周穆王一聽就急了,造父就駕著車一日千里及時趕回周都平定了叛亂。
當然從晉代出土的資料顯示,這個周穆王總共出游多次,不光是往西去了還往東去了,可以說四方出巡。不過周穆王可并不是單純的旅游,而是出去打仗了,想想也知道,這個周王的謚號是穆。這個謚號可是個褒義的謚號,是表揚他的意思,如果他真的因為出去吃喝玩樂導致家里造反,那估計就不會得到這個謚號了。
造父因為司機當得好,最終立了大功,周穆王就給了他一塊封地,于是造父就一家子搬到趙城,這也就是趙氏的由來,也是秦趙同源的根由。
一同搬到趙城的不管有造父一家子,還有蜚蠊的另一個兒子,惡來的后代也搬過去了。雖然惡來早死了,但是惡來還留下了一個兒子叫做女防。惡來這一支歷經幾代人之后,到了大駱生了一個兒子,叫做非子。
這個非子喜歡搞養殖,尤其喜歡養馬,他長大之后住在犬丘。要知道趙城在山西,犬丘在陜西,這倆地方現在看來雖然不遠,開車也在一個小時內的車程,但是現在是有高速啊,周朝的時候可沒這個條件,這倆地方隔得可真不算近。
至于說為啥非子不在趙城住了跑去西邊的犬丘,這個中緣由我沒有找到史料根據,只能推測一番。論輩分非子是造父的孫子輩了,這個趙城雖說是個城,但是拿到現在充其量不到一個鎮子的規模,他們這一大家子在這么個地方,想必生活也并不太輕松,于是讓年輕人出去找個工作打工就順理成章了。
另外秦國先祖歷來就喜歡多線發育,當年伯益被封在費地,是現在的山東費縣。經過幾百年的發育,最終從西戎崛起由費昌給商湯開車滅了夏桀,然后又經歷幾百年的發育,到了周武王時差點把他們滅了,因為還有一支仍然留在西戎被保存下來。最終又因為造父給周穆王開車立了功被封在趙城,也就是現在的山西一個鎮子。
事情發展到非子的時候,客觀上秦國先祖已經緩過勁來了,再分一支回到西戎附近也沒啥問題。總之不管因為什么原因,最終非子還是出現在了犬丘,也就是今天的陜西西安那邊一個地方。也就是說差不多從這里開始,秦國先祖和趙國先祖就分道揚鑣了。
非子在犬丘養馬,他不僅喜歡養馬,而且還養的很好,出自他手下的馬,每一匹都膘肥體壯。而且因為他養馬養的好,就因為這件事驚動了官方,犬丘的地方官就把這件事報告給了此時的周王也就是周孝王。
周孝王對于這件事看的很重視,畢竟在周代時期,馬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對于周王室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不然當年周穆王也不能因為得到了幾匹好馬,就能有底氣四處征戰。而且不光是周代,就算是后世兩千多年間,馬都是極為重要的資源。后世無數的戰爭都是在馬背上打的,還有帝王為了得到汗血寶馬不惜發動戰爭。甚至二十世紀我們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都有騎兵的影子,可見馬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對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周孝王親切接見了非子,并且告訴他讓他繼續養馬,而且還給他劃了一塊地盤,讓他做了專職的弼馬溫。非子在養馬一道上確實有天賦,可能這種天賦也是源于家族遺傳吧,畢竟無論是最早的伯益,還是后來的費昌或者造父,都跟鳥獸有緣。非子的馬繁衍的很快,長勢也很好,周孝王看在眼里也是越來越喜歡這個非子了。畢竟馬匹就代表著戰斗力,就代表著威懾力,馬越多他的腰桿就越硬。
鑒于非子的功勞,周孝王想要讓非子作為他們家族的嫡子,也就是想要讓非子繼承他老爹的家業。但是這時候就有人跳出來表示反對了,原來非子雖然得到了周王的賞識,但是他并非是他父親大駱的嫡子,而是庶出。
這么一來不用說,也就知道到底是誰在反對了,肯定是嫡子一脈不同意這事,也就是大駱的正妻不同意家產旁落。大駱的妻子來頭可不小,是西戎中很重要的申侯一族的女子,申侯一族跟周王室關系匪淺,根據后來的記載申侯一族跟周王室應該一直有姻親關系。
此時就發生了之前說到孟增興于周成王時候的事了,申侯找到周孝王說道,當年我們先祖驪山氏的閨女嫁給了戎胥軒,戎胥軒生了中潏,因為這種親戚關系,他們才會放下周武王殺了惡來的仇恨,歸附于周。現在有靠著我們申侯一族嫁閨女給大駱為妻子,生下了一個叫成的孩子作為他們的嫡子,他們才會全心全意的歸順,他們歸順了西戎才能穩定,您才能安穩的坐在王位上。你現在居然想著把大駱的家產給另外一個無權無勢無背景的兒子,你可要想好后果。
申侯這一番話可就是赤果果的威脅了,可能周孝王考慮到西戎那邊確實是個不安分的因素,而這個申侯在西戎又舉足輕重,如果得罪了他事還真不好辦。
面對申侯的威脅,也阻擋不了周王對非子的喜愛。周王當著大家的面說到,以前的時候,非子的先祖伯益就是給帝舜調教鳥獸畜生的,伯益也因此獲得封地,并且被賜姓為嬴氏,先祖伯益的后代又來給我養馬,那么我也不能小氣了啊。我要把秦地分封給他,讓他好好地為我養馬,順便恢復他嬴姓的祀統,讓他繼續祭祀他的祖先。
周孝王一番操作,既表彰了非子,又沒有影響到大駱家的家族繼承問題安撫了西戎那邊的情緒。而從客觀上來看,周孝王的動作讓秦國先祖再次分家了,非子實際上是被獨立出去了,就成了秦嬴。
秦國崛起
非子死后十六年,接管非子位置的是非子的重孫子叫做秦仲,此時秦仲已經在位三年。之所以說這一年,是因為此時的周天子是周厲王。根據這個謚號就會知道,這個周王不得人心,在他執政末年的時候,各諸侯國跟周王室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最終導致矛盾大爆發,很多諸侯都發動了叛亂。
西戎那邊也不例外,西戎的犬戎一族跟周王室一直不對付,趁這個機會也反叛了,但是住在西戎的大駱一族沒有參與此次叛亂,所以大駱的族人就被滅掉了。也就是說非子分家之后,非子到了秦地,但是他的父親一族還一直在西戎那邊發展,非子死后十六年,他父親那一族的人就被叛軍給滅門了。從這里可以看出來,福禍相依真實誠不我欺。
在周王室那邊,經歷這一次叛亂,周厲王算是嚇破了膽子,跑出去躲了起來,這一躲就是十幾年,這期間周王室是由周公和召公負責管理,這段期間號稱共和。直到周厲王死后,這兩個國相才把藏在召公家的周厲王的兒子弄出來繼位,這位就是后來的周宣王。
周宣王繼位以后,開始是由召公和周公兩位國相輔佐,這段時間相安無事。但是后來他想要進行一點改革,卻受到重重掣肘,最終在史書上徒留敗績。周宣王的改革若是成功必然光耀史冊,可惜當時周王室已經開始衰落,周宣王最終還是沒能力王狂瀾。
周宣王的事跡在這里算是個插曲,但是卻也是秦國即將崛起的背景。周宣王繼位以后,也想著要報犬戎的一箭之仇,于是就忽悠秦仲去為自己的親戚報仇。周宣王將秦仲封為大夫,讓他領兵討伐西戎,結果秦仲出師不利飲恨沙場。
這個結果其實并不出意外,非子一直作為技術工種為周王室工作,并沒有領兵打仗的經驗。況且此時秦也是人寡地少,并沒有多少勢力,因此周宣王讓秦仲領兵,完全就是趕鴨子上架,不敗就怪了。
不過秦仲這一戰雖然敗了,但是并非沒有意義。周宣王為了讓秦仲出兵,臨時給他加封了大夫的爵位。這里可以縷一下周代的貴族層級,最高的是周王也就是天子,其次是諸侯,然后是卿大夫,最后是士。而且自周代就劃分天下四民,叫做士農工商,可見這個士既是貴族又是平民。
而周宣王給秦仲封了大夫,也就是說在這之前,非子一族最多就是個士的階層,這個階層進一步很難,但是退一步很容易啊,可以說這一次秦仲讓家族正式踏入貴族階層。可以說這一次無論秦仲戰況如何,都給秦國帶來了發展的契機。
秦仲死后,周宣王并沒有打算就此放過西戎,同時也并沒有放過秦仲的后代。秦仲留下了五個兒子,年齡最大的莊公繼承了秦仲的爵位,周宣王就召集了莊公他們兄弟五人,這一次周王吸取了之前的教訓。要想打敗西戎必須要有人才行,很明顯此時莊公他們最缺的就是人,于是周王調撥了七千士兵給了他們,讓他們率領七千士卒繼續討伐西戎。
最終歷經大戰,莊公他們終于挽回局面,將西戎打敗。周宣王于是就把之前大駱他們那一族的領地也分封給了莊公,并且封他為西陲大夫,這樣一來秦國真正要人有人要地有地,就有了發展的基本盤。
要注意的是,之前莊公只是打敗了西戎,但是西戎的勢力依然很強大。莊公打敗西戎之后就住在大駱一族他們的族地西犬丘。莊公有三個兒子,老大叫做世父,可能當年秦仲很痛愛這個孫子,世父也很愛他的爺爺。他發誓,戎王不死他絕不回家,拼著家業不要了也要跟戎王死磕到底。
莊公看到大兒子這個樣,也確實沒法繼承自己的位置了,而且人家也自己說了,要把位置讓給二弟就是后來的襄公。不過如果把這件事回頭想一下,似乎這里面還有點別的事。
莊公在位四十多年,那么世父在外面少說也打了十幾二十年吧,什么仇什么怨這么多年也該消磨完了,為什么他就一定要在外面呢?試想如果他不這么干,周王室會不會對莊公他們放心?如果他不這么干,秦國能不能有一個安穩的發育空間?當然我這里也只是一個沒根據的猜測。
莊公死后,襄公繼位,襄公上位第一年,干了一件事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豐王。這個豐王也是西戎眾多戎族中的一支,襄公這一舉措目的也很簡單,就是通過聯姻來拉攏豐族,鞏固自己在西戎的地位。同時襄公也很明白,自己剛上位肯定會有人企圖對自己做點什么,所以他剛剛上位就通過聯姻展開外交戰略。
果不其然,襄公第二年西戎就把犬丘包圍了,世父出面跟戎族硬剛,結果被對方俘虜了。不過過了一年多,西戎人又把世父原原本本的還回來了。《秦本紀》對此沒有做任何評價,也沒有記載相關事件,不過根據之前襄公的作為,還是可以發散一下思維,推理一個過程。
襄公嫁妹妹就已經算到這一步了,西戎本來就部族林立并非鐵板一塊,這一步棋正好就分化了戎族的力量。想必就在西戎包圍犬丘的時候,這個妹妹肯定給豐王上了一課,如果犬戎要攻打自己娘家,那么豐王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偷了犬戎的家。一旦世父有什么三長兩短,妹夫給大舅子報仇也是理所當然,如果豐國跟秦國聯合,就算犬戎再厲害也要吃不了兜著走。
雙方經過漫長的談判,最終達成共識,于是世父就安全了。最后再看一下世父這個人的位置,也就很有意思了,西戎這邊有世父時不時地吼兩嗓子,是不是就可以讓周王室放松對西戎的防備之心,有這么一個人,其實對西戎各族的發展都是有好處的。
西戎這邊剛過了幾年安穩日子,周王室那邊又開始作死了。周王室的作死,是從周幽王碰到了褒姒開始的。
周幽王遇見褒姒的時候,周王是有家室的,他的正妻正是申侯一族族長的閨女。申侯一族正是西戎中及其重要的一只力量,可見周幽王的婚姻是當年周宣王給安排的政治聯姻。周宣王活著的時候,自然一切都還算穩定。不過當周宣王死后,新上任的周幽王自然也就沒人能夠約束了。
周幽王三年的時候,他在后宮無所事事的時候,碰到了褒姒,當即就愛了,可能就是所謂的一見鐘情吧。當年,褒姒就給周幽王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別的不說,周幽王撩妹的手段可以說是天下無雙了。
周幽王決定要把申侯閨女的王后位置給廢了,打算讓褒姒當王后,順手要把自己的大兒子,那個申侯閨女生的孩子也廢了,讓褒姒的大胖兒子當太子。這個操作可算是吧申侯氣了個半死,這小子不講武德,王后和太子那是說廢就能廢的?嗯,這還真就是人家周王室的家事,如果僅僅是因為這個,申侯是沒啥辦法的,但是這個仇可算是記下了。
不成想這個褒姒是個冰山美人,平時就不愛笑,這可把周幽王急壞了,美人不笑山河失色啊。于是就打算集思廣益,舉起烽火,招諸侯前來意識。本來烽火是為了保衛周王室安全的,不到生死存亡的時候不能輕易動用,諸侯到了之后一看就傻眼了。心想,就這?就這就把我弄來了?
山下諸侯一臉懵,山上的冰山美人終于露出傾城之笑,周王一見,立刻就把江山拋在美人之后了。這么來了幾次之后,可把諸侯都氣的夠嗆,慢慢地也就沒人來了,當周幽王看著最后一絲狼煙消散在天際的時候,也許心中有過一絲絲的疑慮。等他挽過美人的手臂,遠處隱隱塵土飛揚,在如雪的夕陽之下,他的眼神漸漸凝固。
申侯終究還是聯合犬戎叛變了,殺周幽王與驪山之下,將褒姒虜去不知所歸。然后又把申侯閨女的兒子立為周王,也就是后來的周平王。
在這個事件中,秦襄公也是參與了一手。《秦本紀》記載,諸侯殺死了周幽王,秦襄公出兵救周王室,最后護送周平王東遷,立下大功,被周平王封為諸侯,并且把岐以西的土地都分封給親。
這里就有點意思了,本來是申侯聯合犬戎反叛了周王室,其目的肯定就是要立申侯的外孫為周王。而秦襄公又說是救周王室,最終卻護送的是周平王,也就是申侯的外孫,不管怎么說,秦襄公干的事跟申侯要干的事是一致的。不一樣的是,太史公沒有讓秦襄公背上反叛的罪名罷了,也能看出來秦襄公的精明。
當然還有可能是,當年反叛周王室的有很多勢力,每個勢力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有些可能連具體的目的都沒有,就是為了打個秋風也說不定。這樣一來,可想而知,當時的形勢有多么復雜,秦襄公在復雜的形勢下,做出了正確的判斷,那就是不管其他人如何,他們秦嬴部落就要保衛天下共主的周王室。
當然秦襄公押對了寶,不過這個周平王也是個人精,從他給秦襄公的封地就可以看得出來,那個時候,所謂的岐地以西實際上已經不在周王室控制范圍之內了。周平王把自己說了不算的一塊土地分封給了有大功的秦襄公,除了能看出來他的無奈,也透漏出他的一些小精明把。
雖說秦襄公得到了一塊自己目前還沒辦法拿到的土地,但是諸侯的封號可是實打實的,再說了周平王的這個承諾雖然暫時的不到,但是誰說以后沒機會,有了這么一個承諾,他就不必再擔心以后有人跟他搶了。
而且秦襄公也算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主,他在世期間就完成了岐地的收復工作。秦國在非子時開始獨立,到了秦仲時成為大夫,才成為正八經的貴族,到了秦襄公的時候正是位列諸侯,這個過程,秦國的地盤一直在往西擴展。
不過秦國西遷到秦襄公死后算是終結了,此時中原諸侯已經開始蠢蠢欲動,春秋大幕即將拉開。如果秦國不想錯過這個大世之爭就必須考慮要向東發展,自襄公死后,繼位的秦文公逐漸放棄了西垂宮,將總部搬到了當年非子養馬的地方。這是秦國東進的第一步。
文公死后繼位的寧公也是連戰皆捷,進一步拓展了秦國地盤,鞏固了秦國后方,秦國也開始日益強大。寧公死后秦國出現內亂,三父等人開始左右秦國繼承權的問題,這件事的出現恰恰就說明了秦國此時開始強盛起來。
后來經過種種挫折,秦國還是迎來了秦武公,秦武公以上位就展開了對外戰爭,而且是他親自領兵出站。實際上他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打仗,而是要避開國內的混亂,借機養精蓄銳。最終在秦武公搬了個家之后,一鼓作氣將三父等人給滅了三族算是斬草除根。
自秦武公死后二十年間,秦國換了德公、宣公和成公三任君王。這二十年間秦國除了與晉國有過一戰之外,就很少作為了,這也算是休養生息等待一個新的強者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