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文曾說:“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洞察別人心理的人,永遠不必擔心自己的前途?!?/p>
法國詩人尤瑟納爾說過:“世界上最骯臟的東西,莫過于自尊心”。
第一部分:集中營經歷
你所經歷的,世人奪不去。盡管它們已經成為過去,但我們可以使它們存留在世上,“曾經是”也是一種“是”甚至更為確定。
萊辛:有些東西能使你失去理智或變得一無所有,直到再也沒有什么可以失去
收容階段,適應階段,釋放與解放階段
心就像被上了封條,一切如昨。
回憶往事所產生的內心波瀾有助于填補精神空虛,孤獨和思想貧乏
德黑蘭的死神
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積極的生活能夠使人有機會通過創造性的工作實現價值,而消極的生活能夠使人滿足于對美,藝術或者自然的追求。
如果說生命有意義,那么遭受苦難也有意義。
苦難,厄運和死亡都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失戀的人,對對方的思念,放不下,有的人說,是時間不夠久,理解為“臨時存在思念”,沒毛病,但我認為是“未知期限的臨時存在思念”這也沒毛病。
容易憶舊,是為了忘記眼前的痛苦。剝離現實生活,迷失在回憶里,非常危險。
生活在回憶里,生命是沒有意義的。
無能為力,不再聯系。2017年4月1號晚,這一晚比一年過的還要慢。
俾斯麥說過:生活就好比看牙醫,你總覺得最難受的時候還沒到,而實際上它已經過去了。
斯賓諾莎在《倫理學》說過:作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們對它有了清晰而明確的認識,就不再感到痛苦。
尼采曾經說過:“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尼采曾經說過:“那沒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壯”。
經受磨難就跟“完成工作”一樣,必須直面,不能軟弱,眼淚是無用的,但也不必諱言流淚,因為眼淚見證了我們承受痛苦的巨大勇氣。
知道自己存在是“為了什么”,也就知道“如何積極的”繼續活下去。
第二部分:意義療法
存在之虛無:抱怨生活完全沒有意義,受到內心空虛的困擾,這種癥狀稱作"存在之虛無"
雙重喪失:喪失了賴以指導其行為并因此產生安全感的某些動物本能,另一種喪失,原本作為其行為根基的傳統迅速地消減。
隨大流:做別人所做的事情。集權主義:做別人希望他做的事情
叔本華:人注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
權利最原始的形態即金錢。
自我實現:絕不是指某種可以實現的目標,而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或獻身于所愛的人。
發現生命之意義: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