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了這篇《猴王出世》,學生們做好課前預習準備后,自由朗讀課文。
讓學生們想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疑問?有哪個情節最吸引你?
各種各樣的問題拋過來…三丈六尺五寸高是有多高?為什么猴子叫石猴?覓樹果是什么意思?猴子們到了冬天冷嗎?為什么猴子說話都是重復的?真的有能從石頭里面蹦出來個猴子嗎?拖男挈女是什么意思?等等……
帶著這些問題,開始了這篇課文的講述?首先同學們都讀的非常仔細,把自己不會的地方都畫了起來,同樣有些同學看過《西游記》電視劇,很快就能明白這篇課文的內容,一遇到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就立馬扭頭開始解釋,這使得這節課剛開始就議論紛紛,看到這樣的情況我沒有阻止,覺得學生能對這篇課文這么好奇,肯定等會聽的也會格外認真。
于是,課程開始了,首先給學生們解釋了這是一篇古代長篇神話小說,所以里面出現的有的情節都是虛假的,并不會出現。接著開始劃分段落,分析課文。讀到有意思的地方,我會提出疑問,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怎么換成我們現代話來說?調動課堂上的學習氛圍,遇到石猴說的話,會讓學生來模仿怎么說出這句話,班里面的頑皮的學生此刻變成了戲精,各個神采飛揚模仿猴子說話。模仿出了猴子靈活,情緒激動的說話神態。很快這篇課文的內容通完了。此刻提出了兩個問題,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被稱為“美猴王”的?
提問到學生,有的能流利的回答出來找到答案,有的卻說半天非常啰嗦。于是,發現學生們要多學習怎么闡述故事內容,自己總結語言,多對課文,進行提問才能讓他們自己主動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告訴答案,就算說錯了也沒關系,簡述內容要多次練習,一點點進步。
如“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樟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在朗讀中體會古代的白話文的語言特征,感悟美猴王的頑皮、活潑、勇敢、有個性。
學了這一課,我努力引導學生去品味名著語言的精妙,感受猴王的形象,引導學生去讀名著。了解更多有意思的故事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