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5.26 顏淵、季路侍①。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②,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③。”
【注釋】
①季路:即子路。
②伐善:夸耀功勞。伐,夸耀。
③懷:關懷,照顧。
【翻譯】
顏淵、季路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為什么不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車馬、穿的衣服,和朋友們共同使用,即使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宣揚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我們希望聽聽老師的志向。”孔子說:“我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間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顧。”
【解讀】
仁者的志向
這則短文很有意思,也很讓人感動。師徒幾人閑來無事,孔子便讓自己的弟子談談志向。性急的子路首先表態,直言不諱,接下來是一向謙恭的顏回。兩位弟子談完自己的志向,子路便讓老師也談談志向。孔子很坦率,把自己的志向和盤托出。整個場面溫馨動人,精彩傳達出師徒三人的鮮明個性和親密無間的情感。
這三人的志向各有不同,概括起來,可以說子路的志向是“義者之志”;顏回的志向是“謙者之志”,而孔子的志向則是“仁者之志”。他們的志向,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相同之處在于,三人的志向都是積極向善、有益于社會大眾的高尚志向;不同之處在于,三人的志向有高低深淺之分。
子路性情豪爽,講義氣。從他的言談中不難看出,他熱衷于幫助別人,與朋友分享的財富。但是,拿他的志向和顏回、孔子相比,我們會發現,他的修為尚處在“舍物”層面。也就是說,他能與朋友分享的財富乃是身外之物。而顏回的修養顯然要比子路深,他已經擺脫了身外之物的束縛,進入到內在心志的修養上,到達“舍己”層次。孔子曾說過,“克己復禮為仁”,可見顏回的感悟修養要比子路要深。
志向最高遠的是孔子。仔細品味孔子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他的修養已經超越了“外物”和“自我”兩個層面,達到了泛愛無私的仁道境界。他的目光既沒有關注外在的一切事物,也沒有關注個人的得失,而是落在對社會大眾的關懷上。這種情感,就像陽光雨露,溫暖和滋潤著世間萬物,而不求一點回報,這就是“仁”。所以我們說,孔子之志乃是“仁者之志”,孔子志向之高遠,修養之深湛,是子路顏回遠遠不及的。
也許有人會說,辨別三人志向的高低遠近有意義嗎?回答是有意義。諸葛亮曾說過,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志當存高遠”。只有在偉大志向的召喚下,一個人才會投入所有的精力,發揮出全部潛能,創造出不凡的業績。如果沒有志向,或者志向低淺,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這一點,相信所有的人都明白。所以,我們要創建自己的功業,實現人生價值,就應當像孔子那樣,樹立遠大的“仁者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