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第一篇里,總共16章,卻有三次明確提到“孝”,兩次雖未明言“孝”,但卻是“孝”的內容,或者說具體做法。
第二章中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這里講的是孝的結果,即“不犯上”,而不犯上的人,也就不會做亂。并說孝悌為仁之本。
在第六章中說“弟子入則孝”,這是對弟子們的提倡,也是要求。
然后在第七章中由學生子夏提出孝的具體做法“事父母能竭其力”;在第九章中,又由學生曾子提出孝的延續(xù)“慎終追遠”,這也是對孔子提倡的孝敬父母是一輩子的事的回應,即“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而今天我們又要學到“孝”的另一個內容:
第十一章: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孝道,可謂孝矣。
給為同學,我們想一想,當下我們在父母的監(jiān)管下,我們的志向是什么呢?有些同學可能會說考個某某大學。大家想想,這是志向嗎?這只能說是我們當下的目標。什么是志向呢?比如今天提出的“中國夢”,即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就是志向;而今天的我們,連志向都無,那也就無所謂父在,觀其志了。
可是,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去思考:比如《三國演義》中的魏延,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盡心竭力地為蜀漢立功,因為他害怕諸葛亮;可是當諸葛亮死后,他立馬反叛。這就把他以前所有的功勞都會抹掉,成為叛徒。這就不忠了。再比如建立赫赫功勞的LB,在新中國建立之后,為了竊取政權,不擇手段,最后卻落了個倉皇而逃,機墜人亡的結局。這些可以用“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來看這個人是否對“父”對“君”的孝,忠。
在說個更加生動的例子吧。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弟兄幾個還能和睦相處,可是我們知道,當父母已死,兄弟們有可能就不和睦了。我想作為父母,最大的志愿應該是自己死后,他的子孫后代能夠和睦共處,共興家業(yè),而不愿看到子孫不睦。《弟子規(guī)》云:兄弟睦,孝在中。
這里,孔子說這句話,根據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則,他應該是針對某個學生或者某個人說的。這個人的情況應該是他父親可能死了,而他在父親死后就改變了父親活著時候的言行。父親活著的時候,因為受到父親管制,可能是一個比較上進,努力向善的人,但是父親死后,這個人連三年喪期都未滿,就已經改變了自己的作風,變得有點“壞了”。
在這里,還有一個問題。以我們各位同學為例,你們中有很多同學的夢想是去學文科,去當演員,當歌星,當足球明星,或者籃球明星等等,可是這些你們的父母認為文科不好找工作,其他那些都是不務正業(yè),就會強迫你們來學理科,可是理科中的數理化又聽不懂,一天昏昏沉沉,讀過高中,大學也不理想。你們的夢想在“孝”中結束,N年后,不知道你們會不會抱怨?如果抱怨了,又會破壞你今天的“孝”。如果今天你不聽話,不順從,那按著孔子的話,你就是不孝了。到底該怎么辦?
我想,有時候,我們還是要堅持自己認為是對的東西,不能盲目愚孝。青春短暫,人的一生,總也要為自己的夢想拼搏一把,不能因為“孝”,而葬送了自己的志向。
時代在變,有些觀念也在變。我們學《論語》,但卻不要死守里面的條條框框,更何況這句話有可能是孔子只是針對某個人而說的。
好,下面我們看兩個圖片,看看“禮”“和”的本義,及演變過程:
在第十二章中,由學生有子提到了“禮”。禮是孔子很重視的教學內容。而為什么要學“禮”,因為它可以使人本身,使人與人、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達到和諧狀態(tài)。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禮,本義是祭神。想想我們祭神的時候,態(tài)度是不是很莊重,很恭敬呢?周人正是因為看中了人對神的這種態(tài)度,發(fā)展出了“周禮”,引用到人與人的交往上。當大家相互對待時,都能恭敬有禮時,人與人就少了爭吵;當國家與國家交往時,恭敬有禮,那就少了國與國的戰(zhàn)爭。如此這個社會就會變得和諧。
而“和”的本義則是一種樂器。樂器的發(fā)生,貴在和諧統(tǒng)一,如果在唱歌中,突然跑調了,或者被他人冒怪聲打亂,這就破壞了當時的“境”,就不和諧了。比如我們正在上課,突然有人推門進來,大喊大叫,就破壞了我們的和諧,這個人就是無禮。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比如我們去走親串友,你去某個朋友家,他們家中有人對你愛理不理時,你是不是會感到很尷尬,一起吃飯,場面就會不和諧,這個人就是無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大伙想想,如果有人到你們家去做客,你是否無禮過呢?
禮,最大的好處就是和諧。所以古代明主賢君,做任何事,都是通過禮的方式,最終達到和諧的目的。可是古代也罷,今天也罷,我們很多人是不用禮的,可是還想要達到和諧的目的,這怎么可能呢?
表面的和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比如夫妻二人感情破裂,卻為了孩子,還要裝作恩愛。這其實就是無禮。禮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恭敬,尊重和退讓。可是夫妻之間,為了和而和,怎么可能有尊重和退讓呢?如果有,那就不會出問題,更不會感情破裂了。
戀愛的同學都知道,因為愛,兩個人走到一起,但是沒有不鬧矛盾的,這個時候也是因為愛,互相讓步,相互尊重,吵完架后會更加恩愛。反反復復,最終結婚生子。但是隨著一起生活的久了,彼此都麻木了,再加上年歲的作怪,虛榮心更強,都不愿意退步,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都是爭吵,互不相讓,最終走向了冷戰(zhàn),感情破裂,以至于離婚。
所以孔子是很重視“禮”。換句話說,什么是“禮”?禮就是尊重,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恭敬,就是海乃百川,有容乃大。
當然,孔子的禮,還有一套所謂的秩序,這將在以后的課中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