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淘其實并不新鮮,而是早有端倪。最早的時候,還沒有資本市場的介入,就出現了人肉海外代購的“海淘”,那是一個刀耕火種的年代。在電子商務正在向著想象中的美好未來一路野蠻狂奔時,有那么一批人,悄悄開起了網店,借助自身出國的機會或者職務的便利,給人從海外代購一些想要的化妝品、包包、鞋子、名表、服裝之類的物品。他們僅僅是在出國轉悠一圈的同時,將親戚朋友和網店買家的委托的購物清單,買一遍,即可年入百萬有余。
在國內商品網店還是辛苦刷單時,他們并不需要刷單任何一單。網店開展,也意味著源源不斷的生意。但好景不長,不到一年的時間,代購網店就過多過濫。很多并不會經常出國的人,也沒有渠道買到海外品牌正品的人,也開起來了代購網店。他們也沒想過,將海外品牌商品的正品,買回來給國內的買家,而僅僅是從國內的假貨廠家那里進貨,貼上標簽,宣稱是某某國家買來的。奇怪的是,他們不僅僅沒有加價,而且比在專柜買還便宜。
這一度掀起了海外代購與消費的熱潮。只是這股熱潮,并沒有持續多久,有太多的買家,很快就發現,網店海外代購,居然99%都是假貨。另外的1%真的海外代購,也大多數被工商部門給取締,甚至有些被判刑,存貨下來的,實際上很難有幾家,幾乎很少有人能夠發現真實的海外代購網店。
隨后,海外代購網店,升級為“全球購”,電商平臺大力鼓勵相關的機構,從事海外代購,將海外知名品牌,帶給平臺的買家。彼時,所謂的海外代購網店,紛紛升級為企業,不再是個人網店。與此同時,一些專門從事海外化妝品之類的網站、奢侈品網站,也應運而生。其中佼佼者,到現在都還知名。只不過,無論是天貓、淘寶,還是京東,抑或是唯品會之類的專門電商網站,一路走來,大多數都與假貨如影隨形。小編在天貓買到過假的蘭蔻,到京東也買到過假的LV,維權之路,一般都得糾結一個多禮拜,最終還都僅僅是退款了事。這還是我在精挑細選長達半個月,又是在平臺比較,又是百度搜索是否有投訴的情況下,依然買到了假貨。
自從2010年一年,不斷地涌現出海外代購,也不斷地出現假貨。幾乎沒有一家,能夠拿出100%的正品。雖然規則上,每年都在完善,依然如是。最早的時候,海外代購其實很簡單,經常因公出國的人,從國外帶回來,然后郵寄給消費者,沒有收據,沒有小票,但都是正品。后來又是小票,又是報關單,又是海外物流,并形成了一個專門的術語:海外直郵,卻無法保證正品。到現在,居然是連小票、報關單都能作假。
在一年前,全球購再一步升級,因順豐的加入,而更加火熱,全球購變成了炙手可樂的海淘。如果說2008年,網購是熱詞,是時尚;那么,2014年,如果不海淘,似乎就是落伍了。又一批新型的海外購物網站誕生,大多數受到資本市場的熱捧,一時風頭無兩。按照所謂的互聯網思維的說法,這是撞正了風口,想不火紅起來,都能。
但是,這一批所謂的互聯網思維產物下的海淘類網站,同樣不能擺脫假貨。他們不是被經銷商騙了,出售了有問題的品牌椅子,就是所賣的奶瓶的品牌,在你認為是品牌授權的商品的時候,給工商一鑒定,卻是另外一個品牌的東西。說到這里,大家很快就知道了,對,這就是育嬰神器—蜜芽網在興起的路上,所經歷的一些是是非非。蜜芽網的興起,一起初只是在淘寶上開個人網店的媽媽,在被資本相中后,用了很短的時間,就成就了蜜芽網,創造出一個傳奇神話般的財富傳奇。但蜜芽網在網絡上的風評,一搜便知。當然,這其中或許有抹黑的成本在,但他們自身所出的問題,也是有媒體報道的。但蜜芽網,還算是操作規范一些的網站。
時間進入了2015年,海外代購在變身為海淘后,讓人措手不及之下,就又升級為了跨境電商。從海外個人代購,但海外直郵,到全球購,再到海淘,然后就是2015年的跨境電商。這其中所經歷的時間,滿打滿算,其實也不過短短七年的時間,就從原本的個人賺外快的形勢,演變成了一個資本競相追逐的產業,而且大有升級為國家政策層面的趨勢。所涉及的品類,從奢侈品,到一般品牌的服裝鞋帽,再到女性化妝品,然后是奶粉,最終延燒到母嬰,幾乎但凡是可以賣的,都能在網上找到海外代購。經營人群,也從個人,讓渡到電商平臺,然后就是大量的企業成為海外搬運的一員,最后是資本介入,甚至是涌現出集團化的跨境電商,到現在,依然是炙手可熱。
母嬰行業中,蜜芽的巨大成功,導致2015年一家又一家海外品牌的母嬰電商成立。而阿里巴巴更是在雙十一前夕,發布全球化戰略,引進諸多海外商品,其中包括生鮮。而據說,下一個熱點,即將是海外生鮮隆重登場。
一個毫無疑問的問題是,在紛繁復雜的海外商品銷往國內的熊熊大潮中,很少有企業能真正解決供應鏈問題。幾乎所有正在販賣的海外品牌的商品,幾乎都對進貨渠道諱莫如深。在所有的海外代購假貨糾紛中,所涉及的品牌商,都宣稱沒有進行合作,拒絕鑒定的義務。而一些從事外海品牌商品網絡銷售的電商網站上,就算是貼出了品牌授權書的商品,也不一定是正品。這些所謂的授權,其實很可能是某個不知道多少級的經銷商的工作人員,通過一些隱秘的手法,給弄到的。
小編根據自己的體驗,以及網絡公開的信息,總結出網絡販賣海外品牌商品的現有模式,大抵有以下幾種:1、品牌授權(真正有效的授權微乎其微);2、海外直郵,直接從境外郵寄;3、與國內各種神通廣大的經銷商合作(無法確認正品);4、與國內造假廠商合作,貼牌;5、將國內的假貨運往海外鍍金,再販回國內,或者將國內假貨往保稅區運送,宣稱是正品;6、真假參半,至于是否買到正品,還是買到假貨,就看你的運氣。
而現在,似乎又一個嶄新的模式產生:海外品牌授權,國內廠商生產,只出售給中國境外的電商網站買家。
如果你是一個深度的社交網站的使用者,當對年初聚美優品和唯品會的撕逼站,依然記憶尤新,互相攻擊,互相爆料,都說對方都有假貨,其中的場面,不忍直視。而我們也從這場撕逼戰中,了解了一部分真相。
一個重要的信息,百度mall從宣布到如今,僅僅是搞定一千個海外品牌的授權,都沒有搞定,百度mall依然還未開張。
可以說,就算是跨境電商成為國家戰略,在知識產權沒有受到重視,法律制度不完善,買家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知情權沒能被充分尊重,資本市場也對消費者的權益毫不計較,只在乎占據了多少市場份額以及利潤,雖然全球化的電商之路是趨勢,但作為消費者的網絡買家,想從中國境內的境外品牌商品販售電商網站買到實打實的海外品牌商品,只能拼一拼人品。
(作者:李金林,昵稱三章六款,運營三章電商自媒體(www.lijinlin.top),從業經驗豐富,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我的微信公眾號:lijl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