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年少不懂李鴻章,而今才知真中堂
李鴻章的一生,他自己曾這樣概括:“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
梁啟超對他的評價“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可謂力透紙背,字字珠璣。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多次熱淚盈眶,我看著他從張揚勇猛、豪情萬丈、好勇斗狼、敢于冒險,本性張揚的一個人,進城時甚至寫下“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名震京城的意氣風發少年郎一點一點成為忍辱負重、委曲求全、為國奔波的風燭殘年,千夫所指的年邁老人,臨終前寫下“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這樣悲愴的詩句。前后反差極大,甚至令人難以置信竟是同一人。
他深受老師曾國藩影響,跟著他學了許多帶兵打仗、處理政務等方面的能力。他深知中國不僅經濟軍事上落后西方一大截,從根源上也是最難撼動改變的是落后的好幾大截思想。
曾國藩教他“徐圖自強”他便一步一個腳印將官做到了極致,滿朝只有皇帝和天子的官位在他之上;他一直秉持“求真務實”的原則,與頑固派們抗爭到底,用各種途徑舉辦了京師同文館,江南制造局等以促進中國文化經濟迅猛發展,是首個發展并運用了“知識社會學”的中國人,其遠見卓識,非凡能力,實為可敬可嘆。
曾國藩教他“挺京”,他便付出了畢生精力去維護,哪怕最后名聲涂地,忍受所有屈辱,一人擋中日二國,他也在所不惜。
曾國藩教他“不計個人原則,國家危難時應挺身而出。”他做的不能更好。一次又一次致力救國但奈何國人和執政者的愚昧妄為不是一朝一夕可變更,他一人之力遠拯救不了整個國家的無知,最后關頭失敗了,他承擔所有罵名前往簽定不平等條約,臨終前最后一口氣也在簽條約。
真的。曾老師教他的,他無不圓滿完成了。由此,身與名,都容不得他計較。
可弱國又談何外交權,只不過是誰簽字的區別,他不簽,當時的滿清王朝,就自主富強了么?可這個七十老人,首個擔當了外交,不卑不亢與列強們據理力爭,驕傲可又無力地與他們“討價還價”,替中國做最后的掙扎。
大家都知《馬關條約》是由于甲午海戰兵敗而被迫簽訂的條約,那我們又知道我們當時是如何輸的么?
當時海上發明了較大噸炮戰斗力強勁許多的速射炮,李鴻章向戶部申請三百萬白銀去訂購十二輛軍艦,戶部掌管者因同他有私怨,一份不批,在他看來,國家滅否,與我何干,但你,我定是不擁的。
我們被“吉野號”打敗,可那原本是我們向英國人定制的,就因敬愛的慈禧太后過壽,國庫就不出錢了。與此同時,日本天皇和他的皇子妃們縮衣節食,一天只吃一頓飯將我們所棄的“吉野號”買下,最后大勝滿清。
最大的賣國賊一直以來都是群臣擁護的慈禧太后阿,她甚至都稱不上一個政治家,而只是一個心機用盡的女人,因為她的執政理念是“量中華之國力,結與國之歡心。”割地條款簽訂完向她匯報時,她甚至云淡風輕地說出了“寧予洋人,不予家人。”這樣毫無擔當的話來。她并不認為這神州大地是我們的國土,而僅僅是懷者“我們滿清恰巧統領了此地,西方既然胳膊比我們粗,那就讓點給他們。”這樣卑劣的無關痛癢心理。
彼時李鴻章實則已辭職,但慈禧以“你北洋之事”為由派遣他去簽訂《馬關條約》。
第三輪談判結束,李鴻章走出春帆樓,乘轎車返回驛館。途中突然竄出個日本男子(后查實名為“小山豐太郎”)刺殺他。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
隨從慌了神,哭成一片。可他醒來第一句話卻是:“慌什么,都不要哭,我死不了! 此血可以報國矣!”他不準醫生給他動手術,忍著劇痛,只讓醫生將傷口簡單縫合起來。三天后,李鴻章頭裹白紗布,又坐在談判桌前。
世界輿論嘩然,開始譴責日本。輿論壓力下,伊藤博文主動提出減少賠款一億兩白銀。
談判最后一天,李鴻章已是疲憊不堪,在談判桌上,我們看不到那個一人在上,萬人在下的晚清權臣李鴻章,而是一個在菜市場買菜,討價還價的孤獨老人。他立刻把右臉貼上來,跟伊藤博文討價還價:“ 來,這里再打一槍。”
國弱呀,國弱,李鴻章放下了全部的尊嚴,只是為中國省一點銀子。
大家只曉李鴻章的“賣國”,卻不曾看到中堂大人的艱難!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73歲的李鴻章帶著一身疲憊和那顆恥辱的砂彈啟程回國,船離開日本土地那刻。李鴻章對身邊人說 :“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這屈辱,他真的受夠了!
可他心心念念的中國,等待他的并不是理解和包容,而是罵聲一片,鄙夷一片。他拄著拐杖,站在甲板上,低頭看著海水洶涌,良久,說不出一句話。
海風吹著他紙片般瘦削的身體,稍微使勁,就能一下子,把他吹到歷史的塵埃里。
回國后朝野上下,罵聲一片,官員同僚也開始孤立他。
而自始至終,他又做錯了什么呢?他不過是個無法改變大局的棋子,是一個73歲的快要進黃土的老人。
縱使他說:“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流言止于智者,盡其在我,何懼人言!”
但到了第二年,罵聲一片的國內也待不下去了。1896年,74歲的李鴻章只好出國躲流言。他從俄國開始,相繼訪問德國、英國、美國等多個歐美國家。
在不可一世的西方人面前,李鴻章從未卑躬屈膝,而是不斷捍衛尊嚴。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西方人稱他為“東方的俾斯麥”。
在德國,俾斯麥接見了李鴻章;
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給他頒發伯爵勛章;
在美國,前總統格蘭特的夫人將總統的名貴手杖贈給李鴻章,《華盛頓郵報》評價李鴻章說:他無數次將中國人從無知而導致的麻煩中拯救出來,卻每次都被謾罵、指責。
一年之后,李鴻章結束環游歐洲之旅,登上回國的航船。途經日本時,他乘坐的“華盛頓號”巨輪必須在橫濱換另外一艘船才能返回中國。日本天皇早早在岸邊等候希望行外交禮節,但他誓死不再踏入日本國土一步!最后隨從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起一塊木板,通往另一艘船。
在高高的輪船之間,一塊狹窄的木板上,李鴻章,這個74歲的老人,白發蒼蒼,面容清癯。他端正官帽,面容堅定,拄著拐杖、顫顫巍巍邁出步子,每一步都異常艱難。也許風一吹,他就會掉入腳下波濤洶涌的大海。
上船之后,李鴻章并不停留一分鐘,也不拜見日本天皇,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立即啟程。
李鴻章是可憐的,也是驕傲的!可憐是因為沒有選擇,內心卻整整驕傲了一生。
可這樣一個人,我們的歷史書往往只是一句“李鴻章等人代表中國簽訂了恥辱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簡單帶過,讓所有對歷史認識僅限于課本的人均認為其罪可誅,死有余辜。讓我羞愧的是,我也曾是那樣的人,我也是單純且愚昧地將奇才李鴻章簡單地視為賣國賊并在心里狠狠厭棄他。故才會看到史實中他那么多不為人知的為國艱辛奔波、絞盡腦汁干實事富國興民之畫面時,震撼、感動、羞愧地落下淚來。
他竭力隱忍,努力斡旋,盡力為中國謀最大的權益,“以天下為己任,挽大廈于將傾。”,
時危始識不世才,他抓住了時代提供給他的所有機會,青云直上九重霄。然而,這時世的艱難困頓,既是他一切榮耀的來處,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
李鴻章扶大廈之將傾,耗盡心血為遲暮之帝國,小有中興卻難逃歷史洪流。時局惟艱,干戈未息。滔滔歷史,每個人不過是滄海一粟,所有的反抗總是無力,所有的尊嚴,也不過是對自己的嘲弄。
如若第一次簽字的人不是他,也許他不會背負那么多的罵名。一生中,他顫顫巍巍簽下30多個不平等的條約。他自己深知,從簽字開始的那天,他就會背負一世罵名。簽訂《辛丑條約》時,慶王作為當時中國的最高代表,理應由他來簽字。可他簽字前,老人說了一句:
“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后的路還長,這賣國條約,還是讓老臣來簽吧。”
那年,李鴻章78歲,慶王63歲。
歷史就是如此,不是李鴻章,還會毫不留情地選擇另外的一個“背鍋俠”。這是他的不幸,這也是適逢其時的每一個中國人的不幸。
于歷史洪濤中,小人物李鴻章身體力行,用一生詮釋了何為愛國。雙腳踏翻塵世浪,一肩擔盡古今愁。今日,我們不讀李鴻章,不會知曉何為愛國。
滿腔都是血淚史,可嘆無處著悲歌。對于時代來說,李鴻章很小,但這個時代巨浪里渺小的人物,最終,也讓歷史吐出了重重的嘆息。
吾讀李鴻章,嘆之悲之,哀之惜之,敬之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