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說的是一個日常隨處可見的,也經常被人利用的心理學定律,叫損失厭惡。
這個定律的關鍵詞是失去。
在《我們如何決策》(How We Decide)這本書中。作者巧納·雷爾描寫了一個實驗,實驗人員遞給受試者50美元,受試者有兩個選擇:
1,隨機賭一把,賭局的概率是有40%的機會可以把50元都拿走,60%的機會一分錢都拿不到
2,可以選擇不賭,直接拿走20美元。
實驗的結果是大多數人選擇了直接拿走20美元,只有42%的人選擇冒險。
實驗中還做了一個有趣的小實驗,把第二種換個等價的說法“直接損失30美元”,盡管實際條件沒有改變,但是卻有高達62%的人選擇冒險。
在實驗的同時實驗人員用核磁共振觀察測試者的大腦,他們發現,在跟第二組試驗受試者說“損失”這個詞的時候,他們大腦中的一個特定區域“杏仁核amygdala”興奮了。這個區域一旦興奮就會產生一種負面的情感。人們怕的不是損失,而是這種負面感情。
這個損失厭惡試驗告訴我們,人們對負面情感的重視程度總是超過正面感情,心理學對這個更一般的現象較“negativity bias”,中文可以叫負面偏見,損失厭惡可以算屬于負面偏見中的一種。
舉幾個例子:
1,有人給你介紹個人并同時告訴你一條他的優點和一條他的缺點,你會更容易用缺點去記住這個人;
2,如果有個朋友,你幫過他很多次,他覺得理所當然,一旦你有一次沒有幫他,他可能會非常生氣,可能他以后都只會記得你拒絕幫他;
3,你在網上發布了一條信息,有喜歡的和不喜歡的,喜歡的可能是給你點個贊,不喜歡的可能會花很大精力給你寫一大堆評論,同時作者也會有負面偏見,你可能只在意批評而忽略表揚。
說完損失厭惡這個現象,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說的是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窮人思維更會去在意損失厭惡,而富人思維卻能夠拜托損失厭惡的思維束縛,客官的去分析事物的概率性,從而做出最優的選擇,看到好的冒險機會就敢上。
聰明的人,不會被自己的杏仁核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