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你一個蘋果,你很高興。
當看到我給別人兩個蘋果時,你就不高興了。
因為同樣的條件,別人得到兩個,而你只得到一個,心理有了落差,產(chǎn)生損失的感覺。你對損失一個蘋果的厭惡,已經(jīng)嚴重削弱了得到一個蘋果的喜悅。
?隔壁家的故事。有個姐姐,上大學那會家里比較窮,母親就借了爺爺家5000元錢。結(jié)果第二天爺爺過來拿回2000元,因為另一個兒子家的孫子昨天跟他透露想上技校學點本領(lǐng)。盡管老爺爺答應(yīng)收麥以后再給姐姐借上2000元,但被拒絕了。
?這個姐姐后來依靠貸款讀完了大學,畢業(yè)以后很快還完了爺爺?shù)腻X,從此往來就不那么親近了。假如當初爺爺一開始只答應(yīng)借3000元,姐姐心理也就不會產(chǎn)生損失厭惡的心理了。
?人們總喜歡獲得而害怕失去。
?曾經(jīng),多倫多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兩個經(jīng)濟學家跑到中國的一個生產(chǎn)電子產(chǎn)品的工廠做了一個實驗。在一周開始的時候,某些工人被告知,如果能夠完成本周的生產(chǎn)任務(wù),將獲得80元的獎勵。而另一些工人被告知,本周你們有80元的獎金,但是如果不能完成生產(chǎn)任務(wù),就會失去這筆獎金。
?
實驗結(jié)果果然不出所料,第二組工人完成任務(wù)的情況更好。 因為和上面的姐姐一樣,在第二組的工人看來,80元已經(jīng)是自己的了,關(guān)鍵詞是“失去”。 這種心理即為損失厭惡。
?
損失厭惡,也叫損失過敏癥,也就是說,大多數(shù)人對損失和獲得的感覺不對稱,白撿來的100元帶來的喜悅,比不過丟失100元帶來的痛苦。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人們?yōu)槭裁春ε聯(lián)p失?
<我們該如何決策>這本書中,作者喬納.雷爾描寫了一個類似的實驗:實驗人員遞給受試者50美元,受試者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是賭一把,賭局的概率是40%的機會可以把錢拿走,60%的機會什么也得不到;
第二個選擇是不賭,直接拿走其中20元。
?實驗結(jié)果大多數(shù)人選擇直接拿走20元,只有42%的人選擇冒險。如果把第二個選擇換個等價的說法:改成“直接損失30元”盡管世紀條件完全不便,卻有高達62%的人選擇冒險。這是典型的損失厭惡。
但這個實驗的關(guān)鍵之處在于,受試者選擇的時候,實驗人員正在用核共振觀察他們的大腦!她們發(fā)現(xiàn),在跟第二組實驗者說“損失”的時候,他們大腦中一個特定區(qū)域“杏仁核”區(qū)域,興奮了。這個區(qū)域一旦興奮,就會產(chǎn)生一種負面的感情。
?人們害怕的不是損失,是這種負面的感情。據(jù)2010年的一個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一個人腦中的行人核受到損害,她就不會再有損失厭惡。
?我們?nèi)绾巫?/strong>?
在工作中,假如需要別人配合做一件事,既要跟她說明做了這件事她得到什么,更要說明要是不做這件事他會失去什么。
剛建立班級群時,有的家長三催四請就是不通過驗證,后來我們改變了話術(shù):通過微信的家長,學生能及時得到老師的學習情況反饋,及相應(yīng)科目錯題一對一指導。果然收效甚好。
經(jīng)常聽到小商販叫喊“錯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也是也是這個道理。商場的商品打折, “八折銷售,機不可失”通常效果比“新品上市,八折銷售”更能讓人掏腰包,因為狡猾的商家在暗示,可不是什么時候都能8折,錯過了這次機會可是你自己的損失哦。
完全相同的條件,換了個說法就讓人更加拼命的干活這些工人難道像找三木是成語典故中的猴子一樣笨嗎?事實是每個人都有損失厭惡,連猴子都有損失厭惡。
即是,人們關(guān)注負面情感超過正面情感。心理學稱之為負面偏見。比如,相比于記住別人的優(yōu)點,我們更容易記住別人的缺點; 假如別人幫過你很多次,但只要有一次沒有幫助到你,你就會非常生氣,甚至多年以后還會記恨。在一個班級里,最需特別管理的是兩三個搗蛋鬼; 一個團隊里,最考驗管理水平的配合性較差,個性追求比較鮮明的人。
?一個產(chǎn)品從設(shè)計到試產(chǎn)最后大規(guī)模量產(chǎn),也是不斷改善,改錯的過程。好的產(chǎn)品直接量產(chǎn)出貨,不好的反復全檢,需要人力物力到供應(yīng)商處找原因,做各種實驗,對策。三星電子每天都要在工廠破壞3%的電池,只為了防止不再發(fā)生爆炸。 工廠的每個人始終為克服不好在努力。
?根據(jù)木桶原理,木桶原理,最薄弱處才是關(guān)鍵的解決問題之道。
恐懼來自人的自我保護本能,冒險來自于人的求偶本能。人一出生就有自我保護本能,而求偶本能在長大后才有。進化論使大腦中的恐懼的優(yōu)先等級高于浪漫。
?戰(zhàn)勝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最令你恐懼的事。所以有人,能夠超越自己的本能,他們看到好的機會趕上,遭遇損失也不放在心上。他們看到好人好事主動夸,聽說壞消息卻能夠保持淡定。
?這種人能夠跳出損失厭惡的魔咒,不被自己的杏仁核綁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