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結構
對于知識的結構,李笑來在《學習學習再學習》中提到:
任何知識,都有其自身的結構,了解這些結構,是學習能力養成的基礎。
隨后他列舉了三個知識結構,并對此做出了解釋:
- 1、線性結構
- 2、分支結構
- 3、交叉結構
- 4、遞歸結構
在學習中對知識的結構進行分析,做好相應的功課,像搭房屋一樣將知識搭建起來,知識就會有組織地儲存起來。
線性結構的知識是最基礎的結構,就像是房屋中的梁柱,而分支結構就像是搭在梁柱的支架,負責將房屋的基本樣子搭建出來,隨后的分叉機構就像是磚頭和瓦片,填充完善,這三者的有機結合可以就建出一間有模有樣的房屋,而遞歸結構就是說你再去擴大這間房子,或者重建這座房子,你就有能力和經驗去將這座房子建得更好。
知識的構建過程就是不斷構建、整合、完善到一定程度無法再滿足需要再重建的過程。
關于解碼
解碼是計算機詞匯,原意是用特定方法將信息從已經編碼的形式恢復到編碼前原狀的過程。通常見于90年代末的流行的VCD和DVD的宣傳語:本機擁有超強解碼能力,讀碟快,無卡碟,高清播放,流程無比……
原本我以為采銅老師用這個詞有點故弄玄虛之感,但是仔細一想,還是有些深意:
解碼不等同于我們一般所說的理解。理解通常只涉及對字面意義的解讀,通常是自動化進行的,也無需做太深入地思考,且理解的結果理應遵循信息材料本身的意義,不可擅自演化;而解碼則是一個更為主動和主觀的過程,不同的解讀這對同一材料的解碼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像看同一部電影,不同的人能讀出不同的意味。特別是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說的,你心中有什么樣的問題,其實也決定了你觀察的視角,從而就可能做出不同的解碼。但是解碼雖無一定之規,卻還是有高下深淺之分。
如果你要探究一篇文章一幅畫一部電影,你就要站在作者的立場上去重構當初作者創造時候的情景,帶著疑問:作者為什么要這樣畫?為什么要出現這個鏡頭?他想要營造一種什么樣氛圍?他是如何將這些畫面,事物,情景組合起來?自己探求完這一系列的問題之后,再重新試圖還原這個作品。
所以說,解碼是一個過程:閱讀-分析-理解-解讀-剖析-深究-重構。
再舉一個例子:你有一個變形金剛,你覺得很帥很酷,你想知道它還能變成什么形狀,能變多少種,哪種姿勢是最帥的,折騰完一翻之后,你又不滿足了,你想知道它為什么可以變那么多造型,于是你拿起螺絲刀將變形金剛給拆了,看看里面的構造,觀摩每一個部件的形狀,想想這個部件為什么是設計成這樣?如果換成那樣又會怎樣呢?接著你在某些你未曾見過的部位做上標記,接著你又將變形金剛重組了回去,重新組裝完,你又繼續變形,你才能理解原來變形金剛的設計有這樣的用意,你才能體會到變形金剛設計者的用心和精妙。
從這個角度,你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成年人仍舊很喜歡收藏變形金剛(樂高)。
知識的結構比變形金剛復雜一點,因為知識的零部件并不如變形金剛般的簡單直觀可見,它需要學習者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理解。
同時,因為學習者要投入相當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在選擇知識零部件的時候要慎之又慎,選好的作品去投入時間和精力,否則你就會誤入歧途,浪費光陰。
解碼的首要原則,就是盡量去尋那些最好、最經典的作品,然后努力參習。
所謂庖丁解牛,也得找一頭好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