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此等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故知是錯。
——《傳習錄·薛侃錄》
度陰山曰:事物沒有善惡,你要養花,草就是惡,你要種草坪,花又成了惡?;ê筒荼旧砟睦镉猩茞??事物的一切善惡,都是我們的心賦予的。而我們的喜歡或者厭惡,正是事物呈現出善惡的緣由。心外什么都沒有,包括事物的善惡。一切全都在我們心中。
延伸感悟:如若不以我的喜惡定善惡,則世間本無善惡之說,以第三視角跳出這個空間看一切,去除是非之心。
《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后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后別立個心去惡。
——《傳習錄·徐愛錄》
度陰山曰:提到“知行合一”,很多人想到的是,知是知道,行是行動,所謂“知行合一”就是知道了去行動。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并不僅僅這樣解釋,它是先從道的角度來解析的。第一種解釋是這樣的: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到美色屬于知,喜歡上美色屬于行;聞到惡臭屬于知,厭惡惡臭屬于行。見到美色會立即喜歡美色,聞到惡臭會立刻厭惡惡臭,中間沒有間隔,所以知和行中間也沒有間隔,當機立斷,這就是知行合一。
延伸感悟:還聽過一種解釋,吃飯就是吃飯、走路就是走路,專心專注,一心不可多用。
知猶水也,人心之無不知,猶水之無不就下也;決而行之,無有不就下者。決而行之者,致知之謂也。此吾所謂知行合一者也。
——《書朱守諧卷(甲申)》
度陰山曰:水在自然狀態下永遠向下流,這是它的“知”,而且它永遠不停地在向下流,這就是“行”。水肯定是一邊知一邊行的,知和行并駕齊驅,所以水是即知即行,知和行沒有先后之分,也沒有間隔。這就是所謂的知行合一。
延伸感悟:這樣說來知行理應合一,也就成了本能,可見本能也可以通過后天訓練而達成。
“知行合一”。王陽明曰:“此須識我立言宗旨。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傳習錄·黃直錄》
度陰山曰:知行為什么是合一的?因為一念發動就是行。人人皆有念頭,它發動了,雖然還沒有落實到下一步的行動上,其實也是行了,這就是動機論。你做出什么樣的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事時的念頭。不要認為不好的念頭沒有執行就無所謂,其實你已經行了。
延伸感悟:去除雜念尤為重要。
火之本體是中,火之照物處便是和。舉著火,其光便自照物。火與照如何離得?故中和一也。
——《傳習錄拾遺》
度陰山曰:火是“中”,發出的光照到物上則是“和”,中、和一體,誰也離不開誰。只要有“中”,必有“和”。如果火出現了,卻不去照物,那就沒有“和”,而火本身也就不是“中”。天地萬物,皆有“中”有“和”,“中”自然而然發出,影響了萬物就是“和”。人能呼吸是“中”,吐故納新則是“和”。不必刻意吐故納新,你自然而然就在吐故納新。火是“知”,照物是“行”,知行合一。
延伸感悟:火無需去考慮照亮萬物,只需專心發光便是,專心做著自己本分與擅長的事,其余一切都在自然而然的發生著。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傳習錄·陸澄錄》
度陰山曰: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結束,缺一不可。我們做的任何事,都應該有知和行,否則這件事就不能稱為事。經常有人做出半途而廢的事,原因就在于,他把知和行一分為二了。
延伸感悟:有沒有可能知行非始末關系。有沒有可能知行不是半途而廢,而是已變更。
修己治人,本無二道。政事雖劇,亦皆學問之地。
——《答徐成之(辛未)》
度陰山曰:自己的修行和對他人的管理,根本是一回事。修行的場所就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在其外。越是紛繁復雜的事務,越是我們最佳的修行場。把握住這個修行場,才能進步。凡是把修行和工作分隔開的人,都是知行不一的人。
延伸感悟:說到底還是入世之學啊。
君子之學,務求在己而已。毀譽榮辱之來,非獨不以動其心,且資之以為切磋砥礪之地。
——《答友人(丙戍)》
度陰山曰:不要做木偶。別人一贊賞你,你就手舞足蹈;別人一批評你,你就暴跳如雷,這是典型的木偶。我們若想不做木偶,必須有一種意識,這種意識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心性,進化自己的靈魂。如果沒有了這個,你會不知不覺地成為木偶。
延伸感悟:不要做情緒的奴隸。
于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于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
——《傳習錄·錢德洪錄》
度陰山曰:人,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能看破生死的人,必是人上人??雌粕?,不是不怕死,而是知道如何能永遠不死。如何做到永遠不死?那就要在事上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圣人,所行所為皆為善,這樣,你就永遠活在別人心中了,死而未死。
延伸感悟:關于這段有不同想法,其實生死也未必算得大事,一生無愧無憾,一切就這樣自然的發生著,明白肉體的生死是碳基必經之路,也就沒有執念了。認為流芳千古這種留在他人心中的永生最無意義,生死畢竟還是自我感知,與外界無關,如果被永遠記住是真正的永生,那秦始皇已達成一生所求夙愿。但,真的是這樣嗎?
登山即是學。雖登千仞之山,面前止見一步,只登一步,不做高山欲速之想,即是學。
——《稽山承語》
度陰山曰:王陽明所謂的“只登一步”就是腳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哪怕是比天高的山,你必須要做到眼中心中只見眼前的一步,不要做登上山頂的非分之想,如此才能成功。而有的人是怎么登山的呢?腳在山腳時,心已在山腰,腳在山腰時,心已在山頂。心和腳不在一處,當然登不到山頂。即使登到山頂,也會累得氣喘吁吁啊。這就是陽明心學:關注當下,身在心在。不要身在這里,心卻飄去那里,不能身心合一,肯定心累身累。事上磨煉,就是磨煉我們人生的每一步,只登一步!
延伸感悟:專注腳下,莫思山頂,步步皆秀美,即便未達頂峰,亦是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