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個人學習筆記:第三節原文在本文中是承上啟下的作用。陽明先生從陛下好佛是善端出發,而提出好佛不如好圣的觀點。從而可以看出陽明先生給陛下寫此次奏疏的真正目的就是激發陛下向善之意。
既然是向善那也就不只是有向外求佛一條途徑,因此陽明先生提供出另一個途徑,在本土學圣人。這樣既可以不用耗費國力、國資、又可以達到向善而行。
從這里我們可以學到,
1,凡事從不同角度來理解,就會有不同的意義。
認知心理學有一個ABC原理。A:事件發生,B:你對這件事的看法,C:事情的結果。ABC原理是心理學認知模型的核心原則,可以幫助人們理解自己的行為軌跡,建立正確的信念和態度,做出更好的決策。這種方法可以用在生活中任何場合,例如在單位與同事及領導相處,在家庭與親人或養育孩子。
2,任何事情都有第三選擇,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不只是只有打或逃兩個選擇,還可以想一想第三個或第四個選擇。例如本文陽明先生,對于陛下耗費人財物去遠迎佛這個行為,一般群臣要不然就是反對,要不然就是明哲保身支持或沉默(沉默就是一種支持),而陽明先生卻走了第三條路,從本質看問題來引導事態的發展。求佛的本質是求善,那求善就會有很多種方法和方式。
我們學習、閱讀陽明先生的奏章的意義,不是帶著功利心去學習如何寫好文章,對某類事陽明先生是如何處理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去了解、去學習陽明先生在生活中是如何踐行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因為從長期來看所有的技巧都要在真誠的根基上才有意義。
【原文3:】
陛下 試以 臣言 反而 思之,陛下 之心,豈 以佞 陛下 哉!
陛下 好佛之心 誠至,則 臣請 毋 好 其末 而 務求其本。
陛下 誠欲 得其實 而求 其本,則請 毋求 諸佛 而求 諸 圣人,毋求 諸 外夷 而求 中國。
此又 非 臣之 茍為 游說之談 以誑 陛下,臣 又請 得而備 言之。
【譯文3:】
陛下嘗試用臣的話反思一下,陛下 的心思,難道不是這樣嗎?
然而圣知的開明,善端的初發,也難道過分為阿諛 的言來討好陛下嗎?
陛下好佛的心思真正到了,那么臣請求不要只好其名而務必得其實,不要好其末而務必求其本。陛下如真想得其實而求其本質,那請別求佛而求于圣人,別求于外夷而求于中國。
這又不是臣僅作游說的話來蒙騙陛下,臣還請求能詳細地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