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致良知平臺的學習已經升到正心班,誠意班的檢視組長君愛老師邀請我做志愿者,一起在小組擔當。
對于做志愿者,我沒有異議,畢竟,通過做志愿者可以提升自己的點評能力及運營小組的管理能力。不過,自己報的課一月份就要開始了,我怕自己忙不過來,到時候耽誤小組的事。
君愛老師一再邀請,她說她會和我配合,到時候也不會給我太多壓力,因為在誠意班我的表現令她很滿意,她愿意和我做搭檔。
拗不過君愛老師的一份誠意,我答應了,誰知后來分配班組時,讓她做檢視委員,我做檢視組長。
這讓我很為難,我是實在是沒時間,若是做副手,配合一下組長還好,做組長負責起小組所有事務我怕沒時間完成。
于是我把我的難處給君愛老師說了,負責志愿者的小燕老師打來電話,還是想讓我擔當起來。她一再勸我,說擔當是成長的機會,我當然明白這一點,只是自己精力有限,到時候讓自己忙得焦頭爛額,我內心是抵觸的。
盡管覺得拒絕很難為情,我還是婉拒了。我說如果實在找不到其他合適人選,我再來擔當。
拒絕了小燕老師和君愛老師心里一直有些過意不去,感覺自己是在推脫,也辜負了君愛老師的期望。
晚上繼續拆解《致良知》之“答歐陽崇一書”,學到35.3時,崇一問陽明先生:“師云,為學終身只是一事,不論有事無事,只是這一件。若說寧不了事,不可不加培養,卻是分為兩事也。
竊意覺精力衰弱,不足以終事者,良知也。寧不了事,且加休養,致知也。如何卻為兩事?若事變之來,有事勢不容不了,而精力雖衰,稍鼓舞亦能支持,則持志以帥氣可矣。然言動終無氣力,畢事則困憊已甚,不幾于暴其氣已乎?此其輕重緩急,良知固未嘗不知,然或迫于世事,安能顧精力?或困于精力,安能顧事勢?如之何則可?”
這段話的意思是,生活中有時候會遇到讓自己為難的事,若去處理,可能精力有限,讓自己壓力很大,如果不處理,那么可能事情緊急,形勢所迫,不得不面對。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抉擇?
陽明先生回答說,君子之酬酢萬變,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斟酌調停,無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就是說我們遇到事情千變萬化,該行動時就行動,該結束時就結束,自己權衡輕重緩急,這也是致其良知,只要求得自己心安理得就行。
陽明先生這段話讓我一下午的糾結豁然開朗,說的太好了!做事就該如此果斷,不拖泥帶水,不藕斷絲連,權衡利弊之后果斷決策,避免優柔寡斷帶來的精神內耗。
學到這里,真想為陽明先生的智慧拍案叫好,一切念頭從心而出,依良知而行,凡事求一個心安理得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