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地陪伴孩子度過探索的過程》
?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會有很多令家長不解的行為,比如,聽了一場演唱會,就想著自己要去學唱歌,將來當歌星;吃了一次牛排,就想著自己要去學西餐,將來想當一個西餐的主廚;看了一次舞蹈比賽,可能也會說自己要去學跳舞。每當這個時候,可能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不靠譜:什么都還不會呢,就又想學這個,又想學那個。好好學你的習吧,學習搞好了,干啥都行!孩子們在家長這樣一個態度之下,那往往就會感覺家長不相信自己,不理解自己,于是呢,親子關系就會出現一些矛盾,那么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做家長的該怎么辦呢?
? ? ? 其實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換個角度去看問題,因為焦點理念說,沒有一件事情只有負面意義。我們要換個角度去看這件事的時候,可能就會感到挺欣慰的:嗯,孩子這么小就知道自己未來的志向,有了想法還會馬上提出來告訴爸爸媽媽。如果真能這樣想的話,可能我們就會穩下來。等我們穩下來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更加理解孩子,接納孩子。其實呢,孩子能夠說出自己的想法,說明他們對自己的夢想,還只是停留在一個“想”的階段,那很多事情,都還沒有真正的去付出行動,我們要做的就是,有效的陪伴他們,陪伴他們度過這段探索的過程。當然,也可以借助這樣一個機會讓孩子發展自我認同。因為青少年階段,發展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找到自我認同——我是誰?我有什么優點,有什么缺點?漸漸塑造出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 ? ? 那該怎么做呢?
? ? 首先,接納——接納孩子,接納他的想法。跟孩子站在一起,引導孩子去思考:如果要完成自己的目標,完成自己的夢想,目前需要做些什么?同時還要把握住,不能替孩子去做,孩子自己的夢想呢,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處理。也就是說,他們要完成目標的那些基本的條件,基本的事情必須讓他們自己去完成,因為,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呢,孩子適當的付出是必須的,而且從中,孩子也能夠學習到更多,在做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體會到父母的不易,會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也不會再將所有的事情當成理所當然。如果家長擔心孩子一下子做太多事情吃不消,那么就可以讓他一件一件的去做。同時在這樣一個陪伴的過程中呢,我們還要想到,孩子畢竟是孩子嘛,在追求獨立的過程中,我們還是必須要適時的去陪伴的,這樣不但可以盡到監護的責任,也可以讓孩子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支持,所以說,孩子為完成自己的夢想而努力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陪伴,但是呢,不要因為擔心而去插手。如果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需要一些費用,那么,我們要認真的告訴孩子,那這個是突發狀況,沒有在爸爸媽媽的預算當中,爸爸媽媽可以支持,但不會無條件的付出,比如可以讓,孩子支付,費用的一半或者1/3同事呢,要求孩子不能影響到他目前的課業。如果你能這樣去認同孩子,肯定孩子,同時協助孩子為了夢想完成踏實的去執行,孩子在經歷了這樣的過程之后,往往會發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那他自然的會進行修正。也許他會發現,這個事情做起來太累太復雜了,于是他可能就會主動的說,我還是先把學習搞好再說別的吧。當這句話由他自己說出來的時候,就免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爭吵,同時他還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肯定與支持。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呢,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是上天送給我們的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的丑陋,不合意罷了。我們可以借助這個機會呢,嗯去,發完,然后呢?嗯,通過正向的思維方式,將問題轉化為孩子成長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