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與問題共存》
? ? 不知道您是否看過《爸爸去哪兒?》這個節目?節目中有一期的內容是要孩子們完成“護蛋”的任務,小主角天天,在護理的過程中,蛋被爸爸張亮的好朋友田亮打碎,于是天天選擇說謊來處理,當爸爸通過質問拆穿天天說謊時,天天對爸爸說:“我不想讓你知道是他(田亮)打碎的,所以我才這樣撒謊,對不起。”
? ? ? 如果當時爸爸張亮只看見孩子說謊的行為,(也就是太極圖中的黑),而急著要處罰他,就不會有后面令人感動的原因被我們知道:原來天天說慌,是為了不讓爸爸覺得難過(這,就相當于太極圖中的白,一個不過六歲的孩子,試著用自己的方法照顧爸爸的情緒),也不會引發后面好的結局,因為之后天天對著爸爸伸出手說:“你打我吧”。孩子愿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并主動接受處罰,這是一種何等珍貴的情操!
? ? ? ? 一般情況下,父母在得知孩子的偏差行為時,通常先注意到的,往往是一片黑。但是如果我們認識到“人不等于行為”,不拿孩子的偏差行為,去標識他的人格,就比較容易找到孩子的優點——即太極圖中那個白色的亮點,一旦找到白色亮點之后,我們將這個亮點擴大,往往就會帶來反轉的契機。
? ? 作為家長或者老師,我們要學會培養自己看見另一面的能力。那么該怎么樣去培養看見另一面的能力呢?這就要求我們:不把力氣花在消滅黑色部分上,因為有時黑色根本消滅不了,但是將注意力多放在擴大白色上。因為萬物皆是平衡的。擴大白色,黑色自然就會縮小,而擴大白色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運用肯定與正確的贊美。
? ? ? ? 黑色沒有被消滅,可能會令你擔心,但是縮小在可以控制的范圍之內,一個小黑點不就暗喻著沒有人是完美的嗎?那么調整看事情的角度,不把生活問題擴大,是我們學習《與問題共存》的重要一步,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誰沒有問題呢?
? ? 有些人有家庭問題,有些人有人際問題或者健康問題,有些人自我情緒困擾,捫心自問,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存在問題,只是這些問題可否被我們控制罷了,所以當我們成年人是如此的時候,又怎能期待孩子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一個人呢?因此,當我們發現孩子的問題時,我們要這樣去做:
? ? ? 第一,暫時不要急著去消滅問題,而是注意到孩子哪些方面很不錯,值得我們擴大,先去進行這些方面。
? ? ? 第二,因為處理孩子的問題,重要的并非消滅黑色,而是擴大增強白色,我們要發現孩子的資源與潛力,從正向的意義出發,發揮滴水穿石的力量,讓一個小小改變,匯集出巨大的改變。
? ? 第三,人的價值是多元的,生命的面相也是多元的,將所有問題都看成人生的一部分,就能坦然面對,并且找到解決方法。
? ? ? 第四,換個角度看問題,會改變自己,也會感動別人,這樣能為自己和別人帶來好結果,也許不是最滿意的結果,但也是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