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3? 人人合伙? ? ? 王坤(坤哥)? 日更106篇
每周精讀德魯克之《掌握自己的時間》
案例:對時間的估計通常靠不住
某公司的董事長,自己認為自己的時間大致分成三個部分:1/3用于與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研討業務;1/3用于接待重要客戶;其余1/3則用于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但是,等實際記錄了六個星期之后,跟他原來的估計比較,結果發現在上述三個方面,他幾乎沒花什么時間。原來,他所說的三類工作,只不過是他認為“應該”花時間的工作而已。因此他的記憶告訴他已將時間用在這三方面了。六個星期的實際記錄,顯示他的時間大部分都花在調度工作上了,例如處理他自己認識的顧客的訂單,打電話給工廠催貨。顧客的訂單,本來可以順利處理的,由于他的干預,反而弄得不能準時交貨。這份時間記錄是由他的秘書記下來的,當秘書把記錄送給他看時,他簡直一點兒都不能相信。后來他的秘書又確實地做了幾次記錄,他才相信自己的估計靠不住,開始相信那份記錄的真實性。
一、管理時間的三個步驟:
1.記錄時間;
2.管理時間;
3.統一安排時間。
二、時間對管理者的壓力
1.管理者,總有許多時間耗用于毫無貢獻的工作上。表面上看起來,每件事似乎都非辦不可,但實際上卻毫無意義。
2.管理者的絕大部分任務需要相當多的整塊時間。如果將時間分割開來零星使用,縱然總時間相同,結果時間也肯定不夠。比如:做決策、寫報告、與他人做有效的溝通、制定計劃等。
3.組織本身的需要,處理人事問題的需要,創新和變革的需要,都使得管理者不能不講求時間的管理了。
三、如何診斷自己的時間
第一步,記錄其時間耗用的實際情形。
在處理某一工作的“當時”立即加以記錄,而不能事后憑記憶補記。經常保持這樣的一份時間記錄,每月定期拿出來檢討。以連續三四個星期為一個時段,每天記錄,一年內記錄兩三個時段。有了時間耗用的記錄樣本,便能自行檢討了。半年之后,發現自己的時間耗用得很亂,浪費在種種無謂的小事上。經過練習,在時間的利用上必有進步。管理時間必須持之以恒,才能避免再回到浪費的狀態上去。
第二步,做有系統的時間管理。
我們先要將非生產性的和浪費時間的活動找出來,盡可能將這類活動從時間表上排除出去。要做到這一步,可以試問自己下列幾個問題。
1.首先要找出什么事根本不必做,這些事做了也完全是浪費時間,無助于成果。將時間記錄拿出來,逐項逐項地問:“這件事如果不做,會有什么后果?”如果認為“不會有任何影響”,那么這件事便該立刻取消。對付這類事情,只要審度一下對于組織有無貢獻,對于他本人有無貢獻,或是對于對方的組織有無貢獻。
2.第二個該問的問題是:“時間記錄上的哪些活動可以由別人代為參加而又不影響效果?”
“授權”,是把可由別人做的事情交付給別人,這樣才能做真正應由自己做的事。
3.還有一項時間浪費的因素,是管理者自己可以控制并且可以消除的,這項因素是:管理者在浪費別人的時間。
診斷出來:去問問你的下屬。有效的管理者懂得有系統及誠懇地問他的下屬:“請你想想看,我常做哪些浪費你的時間而又不產生效果的事情?”問這樣的問題,而且問得對方敢說真心話,才是有效管理者的特色。
四、消除浪費時間的活動
1.找出由于缺乏制度或遠見而產生時間浪費的因素。比如,重復出現的危機,往往是疏忽和懶散造成的。
一個平靜無波的工廠,必是管理上了軌道。如果一個工廠常是高潮迭現,忙得不可開交,就必是管理不善。管理好的工廠,總是單調無味,沒有任何刺激動人的事件。那是因為凡是可能發生的危機都早已預見,且已將解決辦法變成例行工作了。
2.人員過多,造成的時間浪費。
判斷人數是否過多,有一個靠得住的標準。如果一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不將他工作時間的1/10花在處理所謂“人際關系問題”上,花在處理糾紛和摩擦上,花在處理爭執和合作等等問題上,那么這個單位就嫌人數過多了。
3.另一個常見的浪費時間的原因,是組織不健全。其表現就是會議太多。
原則上,一位管理者的時間,絕不能讓開會占用太多。會議太多,表示職位結構不當,也表示單位設置不當。會議太多,表示本應由一個職位或一個單位做的工作,分散到幾個職位或幾個單位去了。同時表示職責混亂,以及未能將信息傳送給需要信息的人員。
4.最后一項浪費時間的因素,是信息功能不健全。
另一種同樣常見的現象,是信息的表達方式不當。其后果有時更為嚴重。
五、統一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
1.時間管理的最后一步,應該是將可由管理者自行支配的零碎時間集中起來。
管理者在做過了自己的時間記錄和分析后,了解有多少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又有多少時間可以用在確有貢獻的大事上。
高級主管真能自由運用的時間,大概只有1/4。就是說他只有1/4的時間能用在重大事務上,能用在有所貢獻的事務上,能用在他應該做的事務上。組織的規模越大,其用于維系組織運行,而非用于發揮組織功能及生產的時間也一定越多。
2.如何集中,則各人有各人的辦法。比如,在一星期內,留有一天在家工作。
還有人將會議、審核、問題分析等例行工作,規定排在一星期內的某兩天中辦理。
3.有效的管理者,第一步應先估計究竟有多少“自由時間”,真正是他自己的時間,然后保留出相當分量的一段連續性的整塊時間來。一旦發現還有別的事情在“蠶食”他保留的時間,便立刻再仔細分析他的時間記錄,再將其中比較次要的工作重新過濾一次。他們已知道這層道理,因此不至于過分刪減。
4.對時間的控制與管理不能一勞永逸。他們要持續不斷地做時間記錄,定期對這些記錄進行分析,還必須根據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的多少,給一些重要的活動定下必須完成的期限。
總結:時間是最稀有的資源。若不將時間管理好,要想管理好其他事情就只是空談。而分析自己的時間,也是系統地分析自己的工作,鑒別工作重要性的一種方法。“認識你的時間”是通向貢獻和有效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