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早就想寫給你的,本來打算是過些時候再動筆,可是當我發現你在悄悄的學習怎么賺錢時,我決定現在就寫給你,或許能對你有所幫助。
《易經》系詞傳上篇中說“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由此看,多賺錢本來就是很有光彩的事兒。有臉面上的光彩又有享受的實惠,那何樂而不為呢?
現在教賺錢的人與學賺錢的人都很多,但教的怎么樣與學的怎么樣,相信大家都是心中有數的。面對這種情況,我有時候常常想怎么會這樣呢,該不是‘教’與‘學’都有問題吧,要去探究一下這個問題嗎?
翻了幾本教育學的書,好像都不太容易看明白,強看了幾遍,總算是看懂了一條,幾本書上都明白的寫著: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總算是找到根兒了,找到他老人家這兒應該是錯不了吧,看來這些教育學的編者還真是有大學問的!但還是先把他們編的書放到一邊,直接去看孔子吧。
看孔子不能不讀《論語》,《論語》第一篇的標題就是“學而第一”。(這里的“而”是在語言里面起連接作用的虛字,沒有實際意義,但是我們說話時要用它來做一個接續,以便把后面的話說出來。所以“學而第一”的意思就是在《論語》的編排上,把“學”放在第一篇的意思。)看到這個標題就知道找對門了,于是趕快往下看這一篇的第一章,只見上面寫著: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原來是這幾句我早就熟悉的話,這幾句似乎也沒怎么多說教與學啊?第一句是說學的,第二句是說朋友的,第三句是說別人的。這只說了一句學,能解決問題嗎?可他老人家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呀,還是老老實實的好好看看這句吧!仔細一看,猛的一下竟覺得這幾句熟悉的話突然變的非常陌生,甚至幾乎陌生到了不知他說的到底是什么意思的地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知識并且按時溫習它,不也是愉快的嘛!學習并按時溫習是愉快的嗎?愉快的感覺好像有時有,又有很多的時候沒有,相信許多小學生和大學生對此的回答都也是有時愉快,也有許多的時候不那么愉快,他們或許會問這話是誰說的,這不是啊哈哈哈嗎!可這是孔子說的,難道孔子會說這樣連小學生和大學生都不完全認同的話嗎?他可是有弟子三千的頂級教授啊!如果他知道這種情況還這么說,那不是另有深意就是我等后人對他說的這句話譯解有誤。既然如此,還是回過頭來再仔細的看看這句話吧:“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里的“不亦說乎!”譯為‘不也是愉快的嘛’實在看不出哪有不妥。那么“學而時習之”譯的有問題嗎?還真有!說實在話,在這兒發現問題真把我嚇了一跳:這譯文怎么會有問題?這可是誰誰誰譯的,又是過了多少大眼鏡的啊!‘學’譯為‘學習知識’,似乎沒有問題。但是,學習知識這個詞組在這里應該是有明確的對象的。就好比我們常說的學習語文(知識)、學習數學(知識)、學習it(知識)等等;當然,也有些場合比如老師、教務主任、校長等給學生們講話時常常說的你們要好好學習(知識),這里說的學習(知識),雖然他們都沒有明說要學生們具體好好學習什么知識,但是,學生們都知道他們所說的要好好學習的知識指的是要好好學習哪些學科的知識,他們絕不會把老師、主任、校長說的好好學習(知識)理解為要他們好好學習玩游戲之類的知識。總之,不管是直接把學習什么知識說了出來還是沒有把學習什么知識直接說出來,在具體的情況下,學習知識這個詞組所指的知識的對象都是明確的,而不會是指學習所有全部的知識。(知和識在古漢語里是:見解知識和知識見識的意思。在現代漢語里知識的意思是:人類的認識成果,包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現在回過頭來看“學而時習之”里的‘學’也應該是有明確具體所指對象的。那么,“學而時習之”里的‘學’,到底學的是什么知識呢?(學習所有知識并且還要‘時習之’,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也不會有人說這樣的話)孔子這個老師、這個教務主任、這個校長對他的學生們說“學而時習之”時,這里的‘學’指的是學習什么知識,當時的學生是自然而然清楚的知道的,而現在的我們想搞清楚這一點確是有困難的。但探尋一下總是應該的,孔子對他的學生們說“學而時習之”時,這個‘學’里至少應該有孔子的儒家學說吧,或者更大膽的說,這個‘學’的絕大部分都是孔子儒家學說的內容,(甚至可能是全部)這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吧。所以“學而時習之”應譯為‘學習儒家學說,并且在一定的時候練習它’。(時:定時。習:練習,照著樣子做。時習:定時照著樣子做。之:它。)現在再來看孔子說的這句話:學習儒家學說,并且在一定的時候練習它,(照著學的去做)不也是愉快的嘛!到此,譯文是確切的,沒有含糊之處了。那么,孔子說‘學習并且在一定的時候練習(照著學的去做)儒家學說是愉快的’這話是什么意思?他為什么這么說?學習練習應用某一門或某一些知識是否愉快,決定要素是喜好興趣,儒家學說不能例外。所以孔子不可能是在廣泛的說人人都對儒家學說有喜好有興趣,既然不是說有喜好有興趣,還要說‘學習并且在一定的時候練習(照著學的去做)它是愉快的’那不是說學習的這個知識具有廣泛性的‘好’,還能是什么呢。只有學習的這個知識具有廣泛性的‘好’,才會有廣泛的愉快的接受,應該是這樣的吧。所以孔子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儒家學說是‘好’學說。(從內容優異說)
現在來看第二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辨析起來相對簡單。同門同師為‘朋’,‘朋’也就是同學。(同志為友)‘有朋自遠方來’就是有同學從遠方來了,而不能籠統的譯為‘有朋友從遠方來了’這容易造成很大的誤解。(其實這種誤解已經長久廣為流傳了,且已經成為民間的俗語,對這種引用現象的久遠而又廣泛的傳播,真的都不這道該說什么了)這里還有一個問題是孔子在此是說所有的人的同學從遠方來了,還是說自己的同學從遠方來了,或者還是說孔子弟子的同學從遠方來了呢?一般的說,所有的人,同學從遠方來了,都是很快樂的,這還用特意拿出來說嗎?同樣的道理,孔子自己的同學從遠方來了,孔子很快樂也是不用特意拿出來說的,所以孔子這句話是以他弟子的口吻來說的,(就像說‘他爹’、‘他娘’‘他舅’等一樣,是以孩子的口吻來說的,意思是孩子的爹、孩子的娘、孩子的舅)而孔子弟子的同學從遠方來了,就大不同了,這是說有老遠地方的青年慕名而來了,同學當然快樂,孔子當然更是‘不亦樂乎’啦。這個‘從遠方來投奔名下’的現象,不是正好說明了孔子和儒家學說的魅力所在嗎。(從他人的投奔行動說)
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把這句話譯為‘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學問道德修養高的人嘛!’也是有疑問的。這里的疑問一是‘別人’指的是什么人,或者是哪些人。是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嗎?可以肯定的回答不是。因為不論你是誰,總有許多許多的人與你是毫不相干,是不理解你的,他們沒有理解你的必要。對于這些不理解你的人,你‘慍’還是不‘慍’都沒什么意義,更不能說你對他們‘不慍’,你就是君子。排除了哪些毫不相干的‘別人’,剩下的就是自己以外與自己相干的‘別人’了。一般的相干,人們常常是不太在意的,只有相干又特別在意的人理解與否,才會引起關注的。所以這里的‘人’顯然是不包括社會下層毫無影響力的‘民’的,(這句話與草民無關,與奴更無關)他們不是上流社會的大官人,起碼也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者,這些‘人’是否理解才是值得在意的。這些‘人’說話有分量有影響,他們不理解‘我’不認同‘我’,對‘我’不利呀,但是我不生氣不惱怒,‘我’相信、‘我’堅信,這些‘人’早晚有一天是會理解認同‘我’的,‘我’不也是一位‘君子’嘛!這里的疑問二是‘別人不理解‘我’的這個‘我’是什么意思。這里的‘我’是指這個人的思想、行為、情感、審美尺度、性格、志向等全部嗎?顯然不是。那么孔子這里說‘別人’不理解‘我’,說的是不理解我的什么呢?(既‘人’不知什么)從說話的對象(弟子)來看,這個讓‘人’不理解不認同的‘我’,應該是孔子儒家學說的思想主張。而孔子對此大度的‘不慍’,還認為有這樣的態度也絕不會被人瞧不起,起碼還是一個(有出身有修養無官位者為君子)君子嘛!孔子這么說,讓我們看到了他的自信,他對自己儒家學說思想主張的自信。(從自己的心態說)
看了上面我寫的,你應該明白一些了吧,學習要謹慎!學好不容易!(那些貪官們怕是都沒學好)
如果你覺得我寫的對你還有些啟發,而你還想進一步知道為什么會這樣,那么就接著看我寫給你的《人,是非常可怕的》——我們一起學習《老子》(又名《道德經》)第二十章。(不看真的學不會賺錢哈)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