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家園】
大半生,遠近不論,搬家不下20次。最近距離是廠區內不到500米;中遠是跨市(縣),最遠是跨省一一從哈爾濱到無錫2100多公里。來無錫20年,也已搬家4次。校區內兩次;從校區到“河(泊瀆河)南”1次,又從“河南”到“河北”,同時也是從最東頭到最西頭(最后)這一次。
僅從搬了這么多次家、跑了這么遠的路來說,“遇見”,可謂多矣!
然而,最可心的遇見,是出我家小區,過馬路,再過橋到河南的一一那座小園子…
起初,搬到現在的家,大約過了一年多,都沒發現直線距離不到300米的這個小園。每每晚上從樓上向南看時,總疑惑河南岸那個大大的小區后面,怎么會有許多燈光從茂密的林木間泄出?猜想莫非是拆不掉的幾棟平房人家?
又狐疑了一陣子,終于想到要明天去看個究竟…
嚯!原來,這是一個臨河而建,有假山,有許多樹木,許多飛檐小亭,許多曲折的貼水小橋,還有廊橋一一有亭臺水榭的一座小園…
園子的確不算大。占地約十幾畝?南北短,東西長,沿河而建。是南面那個挺大的小區“聯心家園”的配套設施,也算得上是它一個帶狀的后花園了吧…
但是小園很豐富。里面均是江南園林模樣。比如拱橋、廊橋、曲檻、回廊、雕欄,還有一些個四角亭、六角亭等座落在山間水濱。一色的青磚小路,曲曲折折,四向伸展、回環往復…
小園所臨之泊瀆河,確屬江南第一條古運河了。3000多年前,《論語》里單設一章的“泰伯”,領著二弟仲雍,從商朝周部落,“三讓”王位,跑到梅里(現我所居之無錫梅村),領著當地(蠻荊)先民開鑿的。《史記-吳太伯世家》所記“泰伯奔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周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周太王非常喜歡季歷的兒子姬昌,想將來讓姬昌繼承王位。泰伯為了成全父親的這個愿望,就三讓王位,帶著弟弟仲雍,從中原到了現無錫市郊的梅村(舊稱梅里),開發了廣大的江南地區,建立了吳國,自號勾吳。(到吳王夫差,已是第25代) 因此梅村即被譽為 江南第一古鎮 。以后姬昌繼承了王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周文王,中國從此進入了長達八百年的周朝。
《論語-泰伯》中,孔子給予泰伯以極高的評價:“泰伯其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不稱焉?!敝链?,泰伯被后人奉為“至德”。而泰伯所居之梅里,被人稱為泰伯鄉的禮義之鄉。泰伯死后,葬于無錫鴻山(又名古皇山、吳王墩、皇陵)。其故居改建為祠堂,又稱泰伯墓。至今,每年年初九,吳姓族人都從海內外趕回梅里,于泰伯廟后的吳氏宗祠祭拜,而梅村的廟會,也從年初七至年初十,自是香火更濃,人煙更盛,四鄰八鄉的人,都來趕廟會…
在江南,小園的四季,也算分明了。每年陽歷3月中旬,我從哈爾濱回到無錫。先去我的小園看花。
首先是梅花。梅花在梅村到處都是。有綠梅、紅梅、粉梅、白梅,還有早開過的臘梅…連公路的隔離帶里都是梅花。不遠的無錫市西,還有原榮氏(榮德生、榮毅仁)家族留下的一個很大的園子一一梅園。我曾有一篇古風《梅園行》
但是小園的梅花,很有特色。先打苞的,往往是綠梅:清碧色的一串串“玉豆”粘滿梅枝,橫的豎的斜的…初綻含春,最好看的時候,待到大開,色淡近白,即無可觀了。其次是白梅,盛時白云一片,近看如李。粉色的梅花很普遍,至少梅村這種梅最多。含苞時如脂如豆,開放時粉面含羞,可人而喜興。最罕見的則是純紅的朱砂梅了…可能這種梅自古就少。不然寶玉也不能費那么大勁兒跑到妙玉的園子邊借得一枝紅梅,供大觀園里姐妹們賞梅作詩了…
而這種少見的紅梅,小園里就有一株。每次去看她時,她都在那寂寂地等著我。樹不甚高,長在一個四角亭邊,半山坡上,下臨碧水。周圍是將開的迎春、結出紅豆的天竺,及各種雜木樹林…
梅花開過,即是白玉蘭了。白玉蘭又叫“辛荑”,即王維《辛荑塢》中的辛荑。由于花蕾極似毛筆的筆頭,所以又叫“木筆”。此花期極短,一周即落…
再后就是櫻花。在江南,有早櫻、中櫻和晚櫻。最喜中櫻盛時如白云出雪洞的樣子…且此花無衰有落,說落就齊刷刷紛紛楊楊,大如落雪,只幾天,就“片甲不留”,代之而生的是脆生生的綠葉。記得作家王安憶曾評說日本人之愛櫻,包含了武士道精神,即愛其絢爛至極又落之極迅。說日本人愛什么做什么都喜歡做到極致。誠如斯言也。
而早櫻,花開最早,顏色稍紅粉,似無中櫻之盛。及晚櫻,花團綿簇,水粉怡人,也是極惹人愛的。
在小園,我寫了篇《櫻花賦》。
櫻花過后就是桃花,我曾有一首《桃花詠》 。
桃花落盡,即是杜鵑,也有一首古風《杜鵑吟》。
杜鵑之后,即是初夏薔薇了,有詞《拂霓裳-喜薔薇》。
這些花,小園都有。
小園好看的,不只因為花,更多的,還有樹。除了梅、桃、櫻這些“花樹”,還有柳樹、欒樹、櫸樹、楓樹、水杉和一些挺大葉子的不知名字的樹。
待夏花也落盡之后,給我帶來許多愉悅和幽幽情懷的,就是這些樹了。不必說春的新芽,夏的濃蔭以及秋的色彩,單是冬天的落葉,以及落光了葉子的老樹,就足以讓人發古之幽情了。而香樟,江南不論何地,都常綠,春天落老葉,因為要騰出地兒來給新綠…
今年秋冬都暖,入了冬月,樹葉才開始落。先是幾片,再是多片,到得園中小徑鋪滿了落葉時,已經進了臘月…
這時,你在這條3000多年前泰伯開鑿的泊瀆河邊的小亭子里,望著前邊流淌著的河水,再回眸這滿山滿園的落葉,或坐或立,能想到什么?想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想到屈原“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么?還可以想到賈島的“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吧…是的,你會不知不覺地吟出這些詩句來…或許你還會想到古人之“三不朽”中的那些“立言”的人吧…
很多時候,我什么都想不出。只想到我從東北遇見無錫,遇見“詩里畫里梅里”吧…這時候,我就在小園的石凳木椅上坐下,對著河水山石,樹木花草和曲曲彎彎的小徑,甚或蟬嘶鳥鳴…在手機上,寫下一些文字,發給《簡書》上的 一一
文字家園…
是的,那也是我遇見的最好的小園…
? ? 文字家園散文投稿專題
2021.12.30.辛丑臘月廿七于哈爾濱阿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