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那么,作為語文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一定要用心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對學生進行道德培養(yǎng),情感陶冶。
縱觀那一篇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或通過鮮活的歷史人物真實地展現(xiàn)我們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熱情地謳歌民族精神;或通過描寫山川風物之美,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或通過生活中豐富多彩的事例,詮釋著流淌在人們心河上的父愛、母愛、師生情,朋友義……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我們語文老師應該抓住這個契機,讓語文課堂開出德育之花。
一、“知人論世”,讓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
課本中有些重要的作家應引導學生解讀。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只有知其人、論其世才能客觀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例如,曹詩《觀滄海》,如果學習之前讓學生去收集有關曹操的資料,并了解此詩的寫作背景(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那么學生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四句寄托的情懷便可心領神會了。便可以真真切切地觸摸到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這種典型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奮發(fā)進取,立志統(tǒng)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從而由衷地生發(fā)敬仰之情。再比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教學中必須讓學生了解蘇軾被貶的遭遇,才能使學生真切地感悟“閑人”二字蘊含的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等復雜情愫。記得教學后有學生這樣談到:“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當我們遭遇蘇軾一樣的失意和挫折時,希望大家也能像他那樣寵辱不驚,進退自如”。有這樣的感悟,我認為德育之花已盛開。
其實,知人論世不僅僅是把握文學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需要,因為許多作家本身就是道德的高標,德育的典范,作為教師應善于利用這個德育素材對學生進行健康人格的塑造。陶淵明剛直不阿,“不為五斗米折腰”,杜甫心系百姓,發(fā)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控訴,范仲淹憂國憂民,道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諸如此類的偉大作家還有文天祥、朱自清、魯迅等等,不勝枚舉,燦若繁星,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對這些作者的介紹,讓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召我們的莘莘學子。
二、 “披文以入情”,讓品德陶冶潤物無聲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這句話的意思是,有“情”是寫“文”的基礎,而讀“文”是入“情”的前提。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鉆研教材,嚼咀文本中蘊含的“情”,即“道”,然后充分利用語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動性,激發(fā)學生真摯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真善美的熏陶教育,這比空洞枯燥的大道理效果要強一百倍。記得我在上《老王》一課時,我先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文本,了解楊絳一家在那個特殊的動亂年代與老王交往的幾個生活片段,再通過討論交流得出主旨:對不幸者應具有人道主義精神以及人與人之間應持平等觀念。在這個過程中,我非常重視情感的激發(fā),力爭引起學生對老王這一類人的關愛與同情,結果很令我欣慰,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因為這課結束時我是這樣延伸的:“同學們,在我們學校門口,有一位大家都熟悉的比老王還要不幸的弱者,那位雙目失明又無兒無女的老爺爺,只能靠乞討為生的孤苦無依的瞎爺爺,我們該不該去關心一下?……然而,我卻偶爾發(fā)現(xiàn)有些同學不但不幫助他,還拿他取樂,或扔石子打他,或無聊地去摸他后逃跑,甚至悄悄拿他的拐杖,如此這般的欺負一個弱者,是不是很無恥?!”我在表白這段話時課堂一下子沸騰了起來,大家情緒非常激動,或指責那些凌辱者,或談論著要怎樣去幫助他,看到同學們?nèi)呵榧ぐ海宜餍跃桶颜n堂還給他們,讓他們盡情的訴說幾分鐘。奇怪的是我發(fā)現(xiàn)有一個小男生默不作聲,卻一臉通紅,原來后面有幾個女生正在“戳他的脊梁骨”,正指責他平時欺負那個瞎子,他無地自容了。最后我說:“或許有的同學正在誠心的懺悔自己曾做錯的事,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老師相信你也是一個善良的孩子,那就用行動證明給老師看吧。只是希望同學們記住:凡事學會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懂得尊重。”后來的一段時間,我聽同學說班上不少人把零花錢塞進了那個瞎爺爺?shù)拇芍牙铮俏恍∧猩僖矝]欺負過老爺爺,別的孩子去拿他取樂時他還去制止,去抱不平。
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比比皆是,教師要見縫插針,隨機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然后再導之以行。把學生反感的空洞的德育說教變成潤物無聲的情感陶冶,讓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愛、感恩等真善美的東西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幻化成一股涓涓細流進駐學生心田。
三、“吾手寫吾心”,讓學生在習作中提升思想覺悟。
平時我對學生的寫作培養(yǎng)包括好詞好句積累,片段練習和篇章練習。這些練習為何能提升學生思想覺悟呢?當然這只是作用之一。君不見在人類歷史上,曾留下過許多晶瑩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這些格言使許許多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所以收集名言警句自然是提升思想覺悟的途徑之一。片段練習中尤其是談心得體會效果甚佳,學習課文后,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讓他們深刻地領會所學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和主旨,可以培養(yǎng)清晰的頭腦、敏銳的眼光,獨特的見解,以及站在全局的角度上來看待問題的能力。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全面的,系統(tǒng)的,本質(zhì)的理性認識上來,讓那些閃爍著光芒的零星的美德之花在頭腦中再次綻放,在腦海中定格成永恒。篇章習作更是學生自己思想的載體,“說真話,訴真情”,作文與做人密不可分。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感受生活和發(fā)現(xiàn)生活的能力,挖掘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重視學生的思想修養(yǎng)、審美情趣、意志品質(zhì)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人格,讓學生在作文中表達自己的思想,體現(xiàn)正確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俗話說“積水成淵,積土成山”,通過長時間的句段篇的訓練,思想不斷地受到砥礪,道德覺悟于無形中自然拔高。
總之,中學語文學科有著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最能影響人的精神世界。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不應該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nèi)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這就是在告訴語文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同時,一定要滲透德育。所以,讓語文課堂開出德育之花,是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