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段富蘭克林在8歲—17歲這個階段讀書生涯的故事,和適合他的寫作修煉養成術。
自幼愛讀書,生活實踐豐富
富蘭克林在自傳里就說到他小時候讀書的領悟力很高,識字早,8歲的時候去語法學校讀書成績優異(除了算術沒幾分),習得了一手好書法,10歲時,他就告別學堂,回家為父親做生意。當時他父親從事的是油燭和肥皂制造業,但富蘭克林并不喜歡這行業,他的夢想是去航海,因為他從小擅長游泳(這個技能使他后來在獨闖倫敦時得貴人相助),此外呢,他還學會了劃船,他總是充當小伙伴們的“孩子王”角色,這在少年時的玩耍中就體現出他有一種熱心公益事業的精神和領導力。
追溯到他的祖父輩,他家很早就有“宗教”底蘊,一本圣經從瑪麗女王統治時期,從祖先們的信仰中得到傳承。也難怪他很喜歡《朝圣者歷程》,自小喜歡讀書,零花錢都用在買書上。他讀過神學論,但當時他決定不做牧師了,因此在求知若渴的時候,他認為自己并沒有機會去讀那些更適合他的書,是一件可惜之事,而認為值得花時間去讀的書,是對他今后的人生中的某些重要抉擇產生深遠影響的意義。
之后他跟著哥哥學習印刷,用很短時間便熟悉了印刷業,很快成為哥哥的得力小能手。這份工作的好處是讓他得到一個閱讀好書的機會。通過他跟一些書鋪的學徒打交道,有時能從他們那里借到一些書,通常他有時候晚上借一本,第二天一早便還回去,因此總是讀書讀到很晚。
放棄寫詩歌,獲得散文寫作才能的緣由
也從那時開始,富蘭克林迷上了詩歌,還創作寫詩。但是父親認為詩人通常身無分文,于是他放棄了詩歌。
使他未來走向成功的主要手段之一——擅長散文寫作。下面將告訴你,他是如何在他那個環境下獲得那點才能的。
1、因:首先,受宗教論辯有關書籍的影響,他喜歡爭辯,當時有個同伴和他一直進行爭辯。后來,他同伴去了異地,他們之間就經常書信往來,每次都是就事論事,直到有次他的父親看到了他的信,讀過后并沒有加入論戰,而是跟他討論文章的題材問題。他說,雖然在文字的書寫和標點方面比對手強(得益于在印刷所的工作),但是在用詞典雅、敘述條理上要比對方差得遠,并舉出幾個例子讓他信服。之后,他開始注意文章的體裁和風格,決意提高自己的寫作技能。
2、偶然性:大約在那個時期,他偶然發現了一本《旁觀者》的零本。他鑒別出這本書的文章寫了極好,于是他想模仿文章的寫作風格。
3、做學問——富蘭克林的方法步驟:
(1)選了幾篇論文,將每一句話作一個簡短的主題摘要,然后放置一旁,幾天后,不看原文,用自己記得的合適的詞匯將所有主題摘要用完整的句子表達出來,然后串聯成整篇的文章,意思和原文一樣。
(2)將自己寫的和原本進行比較,發現文章中的缺點,再做修改;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詞匯十分貧乏,或者無法立即想到用哪個合適的詞。
(3)將其中一些文章改寫成詩歌,不斷迫使自己搜索同義詞,從而有助于記住這些單詞并最終熟練掌握它們。等過了段時間,又將詩歌重新還原成散文。
(為什么富蘭克林會想出這個方法呢?他的邏輯是:要是沒有放棄寫詩的話,詞匯量肯定會現在豐富得多,因為詩歌的特性是用一些不同音素的詞來湊韻腳,這樣就要求寫作者需要不斷尋找同義詞來配合詩的韻律,對詞匯量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4)有時也會將自己做的內容摘要打亂,幾星期后,再設法將它們重新排序,串成一篇論文,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自己學會排列內容思想的方法。接著再將復原后的文章與原文進行對比,會發現很多缺點,并逐一改正。
4、“自我預言實現”激勵機制:他有時會心存幻想:對于有些改寫復原的地方,與原文的邏輯和語言會僥幸相同,這種想法鼓勵自己使他相信將來或許能成為一個好作家。
5、自律:通常在晚上收工后或早上開始工作前閱讀書籍、做些類似的練習,或者在星期日的時候,想盡一切可能不參加形式類的活動。
6、知行合一:會把書里的好方法用于生活實踐。比如,節制的飲食常常讓人頭腦清醒思維敏捷,所以他在飲食上學做素食菜系,發現自己讀書的速度比以前更快了。
積累到一定程度,有底氣重攻弱點,效果產生質變
16歲左右,他又開始新的挑戰——就是看算術書。因為以前數學不好,掛科兩次。但這個時候他再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就非常順利。之后還讀了關于航海的書籍,學習了幾何學知識。
期間,他不斷專心努力改進寫作文體,偶然發現一本英語語法書,最后兩篇文章簡單介紹了修辭方法和語言邏輯。講如何運用蘇格拉底對話法進行辯論,就買了Xenophon's 的《蘇格拉底的重要言行錄》。
從知行合一中精進寫作技能,收獲智慧
根據《蘇格拉底》這本書里的方法,他放棄了原來生硬的反駁和獨斷的立論,嘗試新方法——裝成謙遜的樣子進行發問和懷疑。隨著新方法不斷運用,嫻熟,和驗證成功,在這個過程中,他收獲了“智慧”。同時也是標志著寫作逐漸產生影響力的開始。
通過偶然地學習后,他找到一個自己感到最安全的方法,他發現在辯論中很容易利用這個方法獲得心理優勢,從而使對手陷入困境。
就這樣,找到自信后,他便喜歡上頻繁使用這種方法,不斷地應用實踐,漸漸地,能將它運用得嫻熟而巧妙。總能取得意料之外的勝利。
再次,實踐對象找和那些厲害的人過招(有修養的學者文人)
再后來持續用了這個方法幾年之久,后來還是逐漸將它放棄,只保留了用謙遜的語氣發表個人意見的習慣。
因為在繼續學習后,他逐漸意識到“傲慢即是愚蠢”。
于是他開始匿名投稿,一直寫到那種類型的文章所必備的常識幾乎全部用完。他的文章得到很多知名學者大家的賞識。
那個時候,富蘭克林1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