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八月最忙,忙做新生的入學培訓,忙做幼小銜接。
認識很多朋友,自己孩子一年級的,朋友的孩子快上一年級的,親戚的孩子快上一年級的,一到八月就開始盲頭蒼蠅到處亂闖。很多家長可能從社會上的一些途徑了解到學習拼音比較難,于是各種焦急,報班,看到拼音就撞上去,有的撞對了,有的卻撞到頭破血流。
我自己做教育這么多年,孩子也經歷過一年級,看所謂的育兒專家各種科普也不少,我個人覺得,幼小銜接班可以上,但是對比起對拼音的學習欲望,我們應當把眼光放在培養行為習慣上。而對于行為習慣,又不能僅僅只依靠幼小銜接班,更多的應該從家庭中開始貫徹培養。
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僅供參考。
1.拼音不是幼小銜接可以學得會的。拼音不單單是拼讀,還有很多的規則,畢竟拼音是學習一門語言的基礎,所以我不能說拼音不重要。但是大家不能忘記,拼音最終的目標是用來識字,所以我們可以反其道而行。如果你的孩子識字量足夠大,是可以反過來輔助拼音的,比如一些幼兒故事常常配有一些拼音繪本,如果我們平時能固定給孩子聽一本故事,然后再讓孩子看這本故事的拼音繪本,他會有親切感之余,也能熟悉拼音和生字,一舉兩得。
2.親子共讀比認識拼音更加重要。很多人知道要培養孩子自主閱讀,但是自主閱讀這個是要靠氛圍的。如果你的家里兩個大人平時都是手機不離手,書本沒幾本,如何能培養讓孩子自主閱讀呢?所以我們要言傳身教,要么自己先讀起來,要么跟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在我看來,一年級的話,后者更加重要。因為一年級要開始接觸正規的學習,系統的學習,認字識字語言系統的開發都重要,這時候如果能在親子共讀中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比單純的學習更加事半功倍,孩子也更能進入狀態。
3.數學和語文真的不一樣。很多人知道要學習拼音,覺得數學容易,不在乎是那幾個數字和加減乘除,誰知道現在的數學是課內簡單,課外難。大家都知道現在正在“減負”吧,提倡作業不帶回家,不帶回家不代表沒作業的。作業是要教師在課上帶著孩子完成。這就無形中把原來40分鐘了課程時間壓縮了。這會有什么影響呢?教師講的簡單了。但是數學的題目是千變萬化的,語文尚且可以“吃老本”,數學是思維轉不過來就是轉不過來,那是致命的。那數學要怎么訓練呢?我以后再說,這可以單獨開個專題了。但能肯定的是,數學不容忽視。
4.適當放下雞娃的焦慮。現在教育行業其實很卷,比以前千萬人過獨木橋考大學更卷,因為現在國家卡的是中學,讓大家往更缺人的職業中學去。可是學校的師資跟不上,家長的意識跟不上,教培機構還一刀切了,家長知道孩子問題卻沒有門路,只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哪里都抓不到。我的意見是,盡力培養習慣,培養一個三觀正,有人格魅力的孩子。大家都是過來人,我們都深深地知道,成績只是人生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既然如此,萬一孩子的結果不如意,我們也不能把他,把自己逼得太急對不對?人生還是得繼續的。
這就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僅供參考,最后決定權在你,要不要做,還是自己說了算,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