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張九齡是唐代有名的賢相,他的施政方針,對鞏固和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張九齡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他去世后,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
張九齡曾在玄宗朝任宰相,后來受到李林甫的排擠,被貶外任,他的《感遇》詩十二首作于開元二十五年(737)任荊州長史時,遠紹阮籍的《詠懷》詩,抒寫憂憤,寄托遙深。此詩為這組詩的第一首,
詩的開篇選取了蘭和桂這兩種清雋芬芳的植物,以潔凈的香草來象征自己高潔的情懷,這種手法來源于屈原。《九歌?禮魂》曾寫道:“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張九齡則言“蘭”、“桂”,這兩種植物雖然一生于春,一榮于秋,但都有清幽的韻味,而只要能有綠葉黃花傳遞著生意,就是“佳節”,又何必問是春還是秋呢!
既是香草,自有高士愛賞,故而林中隱居之人也因它們風調高逸而倍加欣賞,但是一個大有意外之意的“誰知”,表明在作者看來,被人所賞并不是草木所期待的,因為草木“有本心”,能自豎立,不須假借高人逸士的欣賞而增價,它們本來也不是為取悅“美人”而葳蕤皎潔的。
詩歌至此不僅一轉而再轉,其意蘊也因為作者的立意而更加深厚。香草美人,相知相悅,本已是一件美事,但詩人更進一步:香草亦如人有心,自有懷抱,已經不假外求了。
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國張公九齡》一詩中稱贊張九齡“詩罷地有余,篇終語清省”,移以評此詩,也十分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