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常山的主治神仙李真人,應(yīng)該就是曾在郁崗峰下“合神丹而升玄洲”的李明真人。既然這樣,我決定先去郁崗峰轉(zhuǎn)轉(zhuǎn),或許可以從峰脊徒步去北邊的良常山。
郁崗峰下原有座郁崗齋室,是陶弘景專為紀念李真人所建,但現(xiàn)在已由乾元觀取而代之了。關(guān)于乾元觀,在抗戰(zhàn)期間有過諸多傳聞,其中包括十幾位道人被燒殺,廟觀被毀,在歷史上留下了悲壯的一筆。如今這觀是茅山最大的坤道道場,前不久剛剛舉辦了為國祈福的羅天大醮。不用說,殿宇恢宏,陣仗非凡,讓人油然而生敬意?;蛟S正因如此,它成了茅山景區(qū)外唯一收門票的道觀。
門口收門票的不知是不是位乾道師兄。我問他傳度證可不可以用。他說不可以,還提高音調(diào)說這個附近有傳度證的有好幾萬人。我心里暗想,幸虧我沒叫他一聲“師兄”,他們根本就不認。
在觀里了解到山上并沒有路可走向良常山后,我只能帶著雇請好的司機往老虎洞水庫方向去。在來之前,曾拜讀過一篇日本學(xué)者所做的文章。經(jīng)他們考證,老虎洞才是真正的良常山洞,也就是通往華陽洞天的茅山五便門之北門。與之相對比,他們還列舉了良常山上其他的洞穴,比如老君洞、柏枝洞與三官洞。我于是決定先去看看這三洞。
按照百度導(dǎo)航與田野問詢,車子開到一段泥濘路的水坑處就難以前行了。我讓司機在原地等我,然后獨自去探尋。
探尋的過程頗不順。前幾天剛下過雨,小路上不停遇到泥沼,有些地方得踩著旁邊的草叢越過。好不容易站在了與地圖標記重合的地方,舉目四望卻只見小溪與亂石。不但沒見到洞和標識,還忽然內(nèi)急。摸摸口袋也沒帶紙,不得已只好找個稍微避人的地方解決,然后拿出那張門票當做了草紙。當然,又硬又滑,絕對差評!
解決了生理上的窘迫,心里已近乎絕望了。一邊埋怨做標記人的不負責任,一邊悻悻地往回走。好在上天有好生之德,不想讓我白跑一趟。順著溪水行走的時候,不經(jīng)意地向左一瞥,竟然發(fā)現(xiàn)了老君洞。
這洞前有塊石碑,標記此處是“鎮(zhèn)江市文物保護單位”,上面還寫著“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政治部駐地”,又在括號內(nèi)寫“柏枝洞三官洞老君洞”,原來是三洞合一。特別的是,老百姓在這塊碑銘前做了個供臺,上面擺滿了礦泉水和供果。
這是一個典型的石灰?guī)r半洞。石壁上的鐘乳石仍在滲水,滴下來的石灰水散發(fā)的氣味充斥了洞體。洞外有香爐,但洞里并沒供任何神仙。洞分左右,高約三四米,進深大約十米,在特殊時期做個簡易的辦公場所可謂物盡其用。
回到下車地方的時候,司機已經(jīng)調(diào)好了頭。已經(jīng)接近中午十二點,于是請他吃了飯,然后讓他送我回酒店休息。出門在外得從長計議,不能太辛苦,否則不可持續(xù)。
下午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直奔老虎洞。參考了些資料,我仍然在良常山腳的某條小路處下了車,讓他去水庫邊等我。然后我試著去尋找老虎洞。沿著一條三四米寬的土路,我走到某個不能前行的地方折返。在一條南北向的小路上來回幾趟,倒是發(fā)現(xiàn)通往水庫邊的岔道,但前行沒幾步就感覺沒路了。望著荊棘叢生的亂樹叢,我不得已轉(zhuǎn)頭去水庫邊與司機匯合。經(jīng)過商議,我們決定去問附近的漁民。
承蒙老天爺再次眷顧,這位漁民大哥恰好知道老虎洞的準確位置。于是在付了一百元的向?qū)зM后,他開船帶我們前往。此時太陽已偏西,曖昧的光線籠罩了湖面,讓周圍的山色呈墨綠色,讓坐在船上看著水面被劃開的我感到些許豪情,感覺自己像是金庸筆下的俠客,只差一身披風(fēng)與寶劍了。不過這種情緒也就持續(xù)了幾分鐘,向?qū)Ь偷搅怂煜さ牡胤?。上岸拉繩,說說笑笑地招呼我們下船。聽說有蛇,司機不想去冒險,留在了船上。
向?qū)лp車熟路地帶我披荊斬棘,路過一叢叢大黃花和亂竹林。據(jù)他說上次前來還是春天,不足一年路又快被淹沒了。大概三百米后就到了目的地。向?qū)е钢笙路降亩纯?,讓我拍下周圍的照片,還說洞上那棵樹應(yīng)該不會變。
那棵樹枝干很細,并不是什么參天大樹,但能長在巖石上卻十分不易。這洞高約六米,寬約兩米,上窄下寬,呈錐型,底部平坦,土質(zhì)夾雜著幾塊大石頭。因為比地面低了約一米,獨自不敢進去也就作罷了。不過看洞口的左右翼墻,卻感覺材質(zhì)稍有不同。北邊的是純粹的紅砂巖過渡到變質(zhì)巖,南邊一開始卻是紅砂巖上覆蓋著密實的土石混合料。這讓我想起剛畢業(yè)參加工作時參與修建過的一條高速公路。因為設(shè)計需要建一座涵洞,當時挖開的路基呈現(xiàn)就如同今日所見。這讓我不免懷疑這洞前的翼墻曾被人為修整過。
據(jù)《真誥》所言,秦始皇曾途徑茅山卻沒上最高處的大茅峰,而只在最北邊的良常山駐足。當時這山名還叫做“北垂山”,就因為始皇帝說了句“良為常也”,后來這山就易名為良常山了。而始皇帝不僅賜了這山名,還在山上埋了白璧一雙以祀天地。東距翼墻不足十米遠往下不足三米就是水面了。如果當年沒有這座水庫,沒準還會有條路通往谷底。每年的特殊時節(jié),應(yīng)該會有不少人前來禮拜罷。
站在洞口感覺很安祥,像嘗著一道原汁原味的土菜。我想再冒險下去一窺究竟,但被向?qū)е浦沽?。他又提到了蛇……沒辦法只好拍了幾張照就隨他回返了。下次過來,應(yīng)該不用再走水路了。從山上那條岔道其實是可以過來的。
坐在船頭回望,良常山顯得靜謐而神秘。湖水淹沒其半,早已不似當年的雄偉,但這洞卻如赤子般純粹依舊……
202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