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傳習錄》(15)十六
傳習錄十六
陸澄向王陽明請教立志的方法。
王陽明說:長期,專心存養天理(格物),就是立志。
把立志換一個詞,修行,就容易比較了。前人有兩種修行方法,一種是減法,一種是加法。道家和佛家關進廟里,脫離俗世,打坐參禪是減法修行。道家的“結圣胎”指凝聚精神,是向內收斂的修行。儒家孟子說“美大圣神”,是加法的修行,大概指擴展涵養,學習美德,培養氣質,是向外擴展的修行。
這兩種修行在王陽明看來都是表面文章,但核心一樣。抓住核心,怎么做怎么說都無所謂,抓不住核心怎么做都白費勁。抓不住核心,腦子就容易迷糊,一會覺得和尚道士西方宗教說得有道理,一會又覺得儒家講仁義的那套處世之道有道理,一會又覺得某人發表的新著作新學說有道理,飄忽不定,越讀書越糊涂。核心能理解透(只有腳踏實地實踐格物才能理解透),就不會固執于繁文縟節和表面形式了。(有人說讀透《傳習錄》,天下就沒什么新鮮的書,沒什么新鮮的事了)。
(和尚道士的減法修行是為了去除人的欲望(貪嗔癡……),王陽明認為他們的去除方法是裝死人(打坐冥想),沒有任何意義,王陽明的格物要求用人的主觀能動性克制欲望。儒家的(不正統的儒家)的加法修行講究仁、義、禮、智、信,人要不斷學習美德培養美德,這是向外求索。王陽明認為美德不在外面,在人心里(圣人之道,吾心自足),只是被私欲蒙蔽了,去除私欲,仁義禮智信自然而然體現出來,不用特意從外面學習。)
立志的核心(前文反復說過)是時時刻刻存養天理,存養天理就是格物,格物時間久了,達到一定程度心里自然凝聚天理。“格物”(格除私欲)是支點,其他的品德、善念、氣質等等都是從這個支點擴散出來的。(“格物”的具體方法,又回到前文說過的關于“精一”的論述,強調的是實踐)。格物這個支點非常小,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時時刻刻都能下功夫。
問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
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
謂‘結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于
美大圣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