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拾遺】昨天的更文,關于死亡,三千余字,很有些難受。
先說一組數據,經濟學人智庫發表的《2015年死亡質量指數》報告:英國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排名第71。
? ? ? ? ? ? ? ? ? ? ? ? ? ? ? ? ? ⊙
世界那么大,每天總有人生來,總有人死去。從前有句話叫做“人生,就是從自己的哭聲中開始,在別人的淚水中結束”。
有了那組數據,大概這句話你知道了,只在中國成立。
誠然,開始是我們不能控制的,可是這個結局又是誰規定的呢?
你死去她要痛哭流涕,他死去你要難受到不能自已,就算是張三李四,你也要為他傷悲。就像是預設好一樣。你最好是茶飯不思,最好是再不問世事,最好是從此生無可戀。你越傷悲,他死去和你哭泣這件事情的正確性就越高。
因為這樣,才能夠顯示出至少你不是個無良之人。
我寫出這樣的字。
依舊不覺得自己無良。
我過于稚嫩,我知道。所以今天我不敢用拙劣的文筆批判社會,批判人性。你知道,我本質里是在批判的。
醫院中每天上演的生離死別我也很難過,明明是陌生人,可能有時候我也會難過到流淚,會的。
再早些時候重病患者在手術車上,醫生拿著紙筆詢問家屬要不要手術,家屬不迭地點頭:“要要要!不管花多少錢都要!只要能治好!哪怕多活一天也好!”
滿含熱淚,我好感動,我也流淚,我也為患者擔憂祈福。
他們生病了,“如愿以償”地得到手術得到治療,感動了家屬,感動了醫者,感動了旁人。可是,這樣真的是對的嗎?
? ? ? ? ? ? ? ? ? ? ? ? ? ? ? ? ? ? ⊙
在緊要關頭,我們都毫不猶豫選擇了自己以為的道德至高行為:簽字,手術!但是,卻忽略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手術的對象是患者啊,我們有詢問過他的意愿嗎?你確定他們真的是想要接受治療嗎?
我眼見過一些從生死邊緣回來的患者,從此過著生活不能自理的生活,整日便只是躺在床上,可能動彈不得,也許可以翻個身。三餐要別人喂,如廁要別人帶,散散步真的是奢望。有許多人,手術的過程和術后的生活狀態遠比這要難熬得多。
活著真是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因為意味著一切皆有可能。
可是如果雖生猶死呢?
你問問他們開心嗎?你問問他們想要這個樣子嗎?
奶奶是在幾個月前去世的,在那之前,她已經接受了好幾個月的治療。在醫院照顧奶奶時,我親眼見過她因為什么也做不了發脾氣的時候,任性想要扯掉輸液管的時候,大聲喊著“我不要治療!我不要住院!我要回去!你們都不聽我話!”的時候,以及絕望地躺在床上眼神不知道在哪一聲不吭的時候。現在她走了。
上面那個問題的答案:開心的根本是我們自己好不好。如掉的“愿”根本是我們這些所謂的為了他們好的家屬好不好!
為了那點所謂的道德綁架,我身為兒子女兒要盡自己最大的孝道,如果生病了都不給爸媽治,別人該怎么說我不孝?況且我也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所以我們忽略他們的感受,甚至自以為這是他們想要的,一廂情愿地讓他們接受治療,以滿足自己心中那點盡了孝道的自我補償。
最后當他們死掉的時候,我們感嘆:“哎,我已經盡力了。”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在瓊瑤阿姨臉書發文倡導自己和丈夫“尊嚴死”不要“毫無尊嚴和品質,依靠醫療器械加工活著”的時候,收到了來自萬千網友的痛罵。
社會沒有那么糟糕,我知道的,我相信的。親情,友情,一切情感之間,也真的有純粹相生的存在。有人評論【拾遺】說:“我也想過,將來身患不治之癥了,就讓生命有尊嚴地終結這個結果。然后在如何對待父母的時候,我們都沉默了,因為不敢,因為不能。”
我無法對這個做出評判。幾千年來約定俗稱的中華文化已經是這個樣子,在十幾億人的大環境下,孝道就是這樣的一種表達,并且成為了一種美德。這里是褒義。
什么時候死亡的權利交給病人本人,什么時候面對死亡我們都能不哭不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