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地鐵圓夢中國,情牽14億中國人的幸福與希望。地鐵承載羊城人民的生活。
? ? ? 寒冬冷得瑟瑟發抖,當你擠進地鐵的車廂時,那股人氣直暖心窩。熙熙攘攘的人潮如排山倒海涌滿車廂,有時候你想動一動或轉個身都困難。此刻,你感嘆人口密度之最莫過于眼前。瞬間,你深刻體驗了14億人口的震撼畫面。
? ? ? 2018年12月,地鐵14號開通從化,拉近廣州至從化之間的距離。她是兩地的交通樞紐。每天,地鐵周而復始地運轉,承載著一批批乘客的往返,護送他們的周全。從化“蛇”坐地鐵出“洞”逛逛繁華大都市,開開眼界;廣州佬從喧鬧的大都市親近田園鄉村,覓一份寧靜致遠,頤養天年。兩地老百姓在地鐵短暫邂逅,立馬各奔前程。
? ? 從化地鐵開通五年了,每天拉動著廣州與從化兩地人民的生活畫卷,輪回著一頁頁新篇章,多少文人墨客書寫地鐵站的人和事。其實千年前的“詩仙”李白早已體驗過地鐵的速度,所以在《早發白帝城》的詩里寫道:“輕舟已過萬重山。”“千里江陵一日還。”? ? ? ?
? ? ? 姨甥女成家落戶廣州,坐月子的時候,婆家遠在黑龍江,無法前來照顧她。唯有娘家人——我姐來操持。勤勞的姐不得不兩地奔波。她常常早早起床,殺好一只土雞,帶上一大袋坐月子泡澡的山草藥材,坐上地鐵去廣州照顧姨甥女。那段時間,姐一般都是晚上八點多才坐地鐵趕回來。第二天早晨,她便拿些藥材燉老母雞滋補湯,用瓦煲盛好,再用紙箱包裹便于攜帶上地鐵。一天往返兩地,姐說雖累但可顧兩全其美。姨甥女說喝著熱乎乎的雞湯,濃濃的家鄉味道,食欲大增;泡上鄉下的草藥月子澡,廣州的家里滿是從化泥土的芬芳。
? ? ? 周一至五早晨7:30上班,我在電梯口常鄰居許女士碰面。她常常吃著早餐乘電梯,因趕時間坐地鐵到廣州。四十來歲的她中等身材,留著短發,圓圓的臉上露著笑意。幾年來在電梯間的偶遇,我們便熟悉了。我問她:“每天擠地鐵往返兩地,身心疲憊嗎?”她卻笑呵呵地說:“習慣了,累著并快樂!坐地鐵雖擁擠,可比開車省心省力。”從她臉上的喜悅,看到她對目前生活的滿足。
? ? 三個孩子的她,生活也不容易,但一家人過得溫馨。2019年,她不惜高價購這房,因為靠近地鐵口,交通便利。2020年,她一家子搬進來居住,和我成了鄰居。為了三個孩子,她夫妻在各自的工作崗位打拼,其父母幫忙料理家事務及接送孩子上學放學。
? ? ? 每天她按時往返兩點一線,工作家庭兩不誤,都是地鐵的便捷。地鐵承載著她風雨無阻,工作順利;承載著她哺乳兒女的成長,更承載著她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每天她在廣州大都市,為廣州服務;每晚她回到從城的家里陪伴孩子,與父母共進晚餐,吃著從化鄉下的飯菜,和家人暢談白天廣州大都市的故事。飯后,她和丈夫攜著一家老小漫步流溪河堤,享受小城綠水青山的夜景,白天緊張繁忙的節奏舒心釋放。擁著愛情親情的她,幸福指數怎么不高呢?
? ? ? 許女士只是千萬個從城人的縮影。地鐵情牽著千千萬萬從化與廣州兩地人民的幸福。我所在的鄰居們經常把可用的地鐵日卡放在保安室或電梯口,并在業主群告知有需要的鄰居們自取。共享地鐵卡資源,不僅體現社區居民鄰里之間的和諧,還傳遞著真善美的正能量。
? ? ? 每天,地鐵長長的車廂沐浴著光芒前行,廣大乘客們在狹窄的空間傳遞著溫情。在地鐵里,他們蜂擁而不亂地上落有序,青年人自覺地站在車廂的角落,有需要的人緩緩落座。車廂里站著人,坐著的人都默默地聽著列軌前行的聲音,宛如一首亙古不變的老歌。
? ? ? 安居從化而工作在廣州的乘客每天日出擠地鐵,穿梭廣州城的大街小巷,努力追逐打拼人生夢想,服務大家愛小家。夕陽西下,他們又匆匆趕地鐵回家共聚天倫之樂。尤其兩地分居的夫妻。2018年前,同事小穎常向我訴苦,兩地分居的夫妻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其兒子正讀四、五年級,叛逆時期,根本不聽從她的教導,唯獨敬畏其父的威嚴。可她丈夫長期在廣州工作,難得回家。那時候,她沮喪無助,為了孩子,她曾希望丈夫辭職回來教導兒子。自地鐵14號開通到家門口,她丈夫無論多忙都堅持回來陪伴并監督兒子。現在,小穎的兒子已成為同齡人優秀的榜樣。生活得如此美滿的她越活越年輕。
? ? ? ? 流溪河自然生態環境,吸引著廣州人的向往,特別老一輩的知青們。他們懷著美好回從化看看當年的人和物。20世紀50年代,他們作為知青響應“上山下鄉”政策,到各地農村接受艱苦教育。地鐵通往從化,他們雖兩鬢斑白,但難忘當年艱苦奮斗的歲月。時光荏苒,物換星移幾度秋,老知青們紛紛踏著當年的足跡走訪從化各鄉村,主動向當地村民講述當年的故事,尋找曾熟悉的故人。據悉,良口少沙村的布先生看到少沙村的發展,喜歡那里的山水田園,干脆在村里租地建莊園、別墅,連他的姐兄也參與投資。現在,他一家人在莊園種菜種花養魚,游山玩水,活得逍遙自在。有時回廣州就帶上各種各樣的農產品送給親朋好友。
? ? ? ? 五年前地鐵剛開通到從化時,無論從化城區市場的肉菜還是鄉村菜地里的菜,村民家里養著的家禽,都成了廣州大媽團的搶手貨。每天清早,廣州大媽團擠進地鐵直達從化爭著買這農家上等“私貨”。個別大媽大叔甚至直奔村民的家里或菜地即摘即付款。
? ? ? ? 廣州大媽團早已對從化各村優質價廉的農特產熟行熟路。他們在街口下地鐵輾轉客運站改乘汽車到良口買高山番薯,到呂田買大芥菜,到鰲頭買車頭粉葛,到城郊街黃場買紅頭蔥,到江埔街鳳凰村買鳳凰雞……他們拉著大包小袋“平靚正”的綠色時蔬、肉菜、農特產等滿載而歸。他們興奮得如浴春風,坐地鐵返程一路聊個沒完沒了。
? ? ? ? 地鐵14號線雖然還沒有開通到從化的溫泉、良口,但是她照亮了從化和廣州兩地的萬家燈火。
? ? ? ? 地鐵14號,從化人民半部的交通書卷,還需我們努力書寫余下的半部。這部新時代的交通書卷,我想將會藏于嶺南的版本館——文沁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