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坐擁我無法想象的資產,但整個人生一直保持簡樸。
他告訴媒體的理由是,過上貴族的生活對他的8個孩子們不好。而實際上,在他的基本準則里,就寫下一條:生活中別擁有大量愚蠢的需求--你不需要很多物質的商品。說出來寫出來都容易,但踐行很難。他就一直是特立獨行的標桿。
昨天,寫了一篇筆記,發到小red后引來了大量討論。主題是:65%的美國成年兒女(22-40歲)都啃老,最高的州平均每月給成年寶寶的生活費超800美金。底下留言的父母們似乎都統一了口徑,覺得自己只有這么一兩個孩子,這么做再正常不過了。有一位說,每月幫成年寶寶付房租買吃的,還另給2000刀,有錢任性。還有一位稱給女兒的男朋友買了一臺奔馳,但是要求分手要歸還。
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是查理芒格會同意這樣的觀點嗎?保持樸素,保持對物質的謙卑,到底意味著什么?他說,人會有自我服務偏見。意思是,我這么棒,我就值得擁有全世界最好的(物質)。他還說,如果在一個系統里,你表現得越差勁卻能得到越多的獎賞是很可怕的。例如大家都穿名牌,我得買更貴的名牌才是第一名,就是他說的可怕的差勁第一。
所以,不難想象,他對于在金錢和物質上盡最大能力去滿足孩子一定是不贊成的。也不是說這么做就一定會助長人的惰性,雖然有些人的人性確實也經不起那樣的挑戰。自然也有很多有志青年拿到了資助之后努力崛起,追求夢想而一舉成功的。 同樣,在AI能幫我們做很多事情的當下,有人擔心被替代后找不到自身價值,但也有評論說“人類終于有了更多的時間思考自己到底想過怎樣的一生”。凡事皆有兩面,但我們還是不能只是迷茫地選擇中庸。查理芒格留給他的子女們的資產不計其數,但不會是日常按月給付,讓他們過富足的日子,去攀比、娛樂(調查中有許多家長幫付Netflix等訂閱費)。更重要的是,他留給他們的精神財富,其中包括保持簡樸的品質,就足以讓他們世代不陷入貧窮。
相關研究結果也表明這種方式不可取。行為經濟學研究顯示,長期過度消費可能會降低我們對財富與需求的敏感性,認為更多物質就是快樂來源,忽略非物質需要。心理研究也發現,高消費易形成“獲得-習慣-損失”循環,無法形成持久滿足感,可能滋生情緒問題。更不用說依賴心理和抗挫折能力等,各方面的研究不勝枚舉。
所以,保持簡樸,盡可能過低消費的生活,才是人生邁向幸福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