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飲食男女》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九十年代臺北都會、一位每周末等待三個女兒回家吃飯的退休廚師、面臨的家庭問題與兩代沖突的故事。導演李安也憑借該片獲得第三十一屆臺灣電影金馬獎,第六十七屆奧斯卡獎。作為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之一,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我覺得這部電影最有特色的有兩個地方:一是鏡頭,二是聲音。
首先我們來說說鏡頭。(1)這部電影鏡頭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在多次使用一個全景鏡頭的時候都在鏡頭中暗含顏色,框架等情節暗示。比如說梁伯母來老朱家做客那一段,梁伯母一心想嫁給老朱,認為老朱一心喜歡她,但那里的有一個鏡頭是透過廚房的窗格照進用餐的餐桌,我們可以看到全家人都被框在里面的,只有梁伯母一個人被框在了右邊的框外面,這就暗示了梁伯母不會和老朱有任何結果,也最終不會走進老朱家成為老朱家的一份子。這是導演在充分利用暗示的一個特點,使整個影片的情節處于情理之中,符合人們的思維。(2)鏡頭的第二個特點就是鏡頭會說話。例如:老朱是個鰥夫,我們怎么知道老朱是個鰥夫的呢?是在影片開始的時候,老朱站在廚房里,然后鏡頭框入了老朱忙碌的身影和朱夫人年輕時候的遺像,這個鏡頭就表明了老朱鰥夫的身份,把老朱和朱夫人的遺像形成一種對比,交代出了一個時間概念,老朱已經成為鰥夫很多年了。他的生活是寂寞的,這樣也是整個影評片聯系起來,為老朱后來和錦榮的結婚作了鋪墊。這樣的鏡頭讓人覺得平穩,安靜。而不是用一大段的語言來表明老朱是個鰥夫。(3)鏡頭的第三個特點就是空鏡頭。當二女兒家倩一個人孤獨的面對自己失敗的感情生活這個鏡頭的前面出現的空鏡頭中有陰云密布的山川,有喧鬧的大街,這是對下一段情節發展的預示,在每次情節發生大轉折的時候用一個空鏡頭,讓觀眾順著導演留下的印記線索去看電影,很好的控制了情節的發展。(4)鏡頭的第四個特點就是“先見物,后見人”。介紹三姐妹的時候無論時空怎么轉換,首先進入鏡頭的都是主人公的物品或手,這樣不僅讓觀眾產生好奇,而且透露了人物的情緒,人物的情緒是可以通過動作看出來的。
其次,我們來說聲音:從影片一開始就是這樣“聲音先入,畫面后入”。十字路口哪個鏡頭,先出片名,與此同時出現的是路口的喧囂的聲音,然后才出現車水馬龍的畫面。每一次轉換場景都是下一個鏡頭的聲音先入的,這樣的方式和鏡頭上有異曲同工的好處,會讓觀眾產生好奇,思考下一個鏡頭會是在哪里,也為鏡頭的轉換做了鋪墊,這樣讓鏡頭的轉換看起來不突兀。
除了聲音和鏡頭之外,這部影片的語言和人物也有自己的特色。語言方面帶一點臺灣腔的風味,比如梁伯母的那句“不曉得”,給人一種地方的親切感。人物方面,三女兒家寧,自己的爸爸是大廚,她卻在快餐店里做炸雞腿,這個反差其實就是折射出人們對傳統技藝的沒落。
整個影片總的來說是意味深長的。一個父親從傳統的父親形象轉變成為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現代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都該勇敢一點。還有關于家,什么才是家,要完整才是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