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22年第6篇原創文
文丨雪菲
感受到心靈療愈的力量后,我加入了學習,期待可以自我療愈,助己助人。
今天開啟了第一階段的學習,但是我要分享的不是學習內容,而是在學習中我的覺察和領悟。
-?發現自己?-
笑琳這兩天在準備講師,我一直都在想,她的腦子是怎么長得呢?怎么看過的書都能講出來,我怎么就不能呢?
我怎么感覺講書這么難呢?
又想起來那天何老師我們三個一起吃飯,她和何老師一直在交流,我一直在旁邊聽,我聽到她們所談的內容我也都知道啊,為什么我說不出來呢?
好像我在所有的朋友中都很擅長扮演傾聽者的角色。
2年前我做過一次天賦解讀,我記憶特別深的是,說我有表達的天賦,我說我并沒有覺得自己有表達天賦啊,她說這個潛能需要你開發。
然后我就一直思索怎么開發我的表達潛能。
我也問過笑琳是怎么講書的,一本書從讀到講她是怎么做的,她推薦給我一本書,是樊登的《讀懂一本書》,我也看了,但我依然表達不出來。
昨天學習一開始,何老師先介紹了她這十幾年做心理咨詢的經歷,她經歷的種種故事,看到她不需要ppt就侃侃而談的身影,我突然領悟到,也許我不適合去講別人的東西,而是適合分享自己經歷過的事情。
想通這一點,我突然放下了開發表達潛能這件事,就只是去分享自己所經歷的就好了。
-?同心圓 -
這張圖我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里看到過,感覺自己懂了,但是今天何老師的講解讓我理解的更加透徹了。
最中間是真我,是真實的自我,真實的自我就是愛、喜悅、和平的,我們每個人出生就具有,回想一下剛出生的小嬰兒,他們不會去思考今天有沒有奶喝,他們就是餓了就釋放信號——哭,奶就來了,尿了就哭,就有人來清理,他舒適了就不哭,會玩會笑。
可是為什么我們現在感覺不到了真實的自我了呢?
因為當我們稍大一點,來到探索期,我們剛想伸手去探索,父母說:“哎,這個不能碰!危險!那里不能去!危險!”我們手就縮回來了,我們腳也不敢動了,我們的身體就這樣開始被一步步的捆綁,這就是第二層——身體。
我想起來在《認知覺醒》里有提到過人的三重大腦,一個是爬蟲腦,是我們還在爬蟲時期就形成的大腦,也叫本能腦。它留給我們的最大作用就是求生存,比如遇到危險時會逃跑、僵住或者戰斗。
我們出生時就是這個腦在起作用,我們會本能的求生存,吃喝拉撒,我的理解是,當我們處于探索期時,原本周圍是沒有真正的危險的,父母因為擔憂而發出的指令讓我們感覺周圍是危險的,于是我們就僵住了,久而久之,身體就被這種感覺困住了。
當我們再大一些,我們用哭來發泄情緒,可是父母告訴我們:“不能哭,哭是不好的,哭是不被允許的。”
原本我們是想用哭來表達憤怒,或者是表達委屈,或者是其他情緒,但是我們不被允許表達,這些情緒沒有被釋放出去,于是這種憤怒感、委屈感等等就留在了我們的身體里面,這是第三層情緒,不被允許的情緒。
比如我們因為一道題做錯了,被罵你怎么這么笨!一開始我們會感覺到委屈,只是做錯了一道題啊,就要罵我笨嗎?但我們又不能哭,不能釋放,久而久之,這股情緒就安放在了身體某處,與此同時形成的是我們開始覺得“我很笨”,我們的思想就形成了,這就是第四層思想,我們的限制性信念。
當我們不停的提示自己很笨,我們就開始不停的去做一些事情證明自己就是很笨,就是學不好,就是干啥啥不行,于是我們有了身份認同,開始角色扮演。
一出生就做著真實的自己,愛、喜悅、和平,當我們的逐漸長大,我們的身體被困住,情緒不被允許,有了限制性信念,認同自己就是這樣糟糕,這就是我們大部分人的成長過程。
- 我還是個孩子 -
在講的過程中,何老師給我們分享了她經手的各種案例和故事,當她講到有個孩子初中的時候本來學習很好,但是他特別愛寫小說,上了高中她的媽媽為了不影響她學習,把他寫的小說裝進一個麻袋,全燒了。
孩子從此就完了,成績也不行了,整個人也抑郁了,好不容易考上了個專科,孩子每天做的就是不停的在宿舍里走來走出去,他說他很痛苦。
一直到工作,去了南方,有一天這個孩子給他的媽媽打電話,說:“媽,我現在在多少層的樓頂,我很痛苦。”
他就在樓頂走來都去,一邊走一邊告訴他的媽媽他很痛苦,當然最終沒有發生悲劇。
但是這件事觸發了我曾經想要以自殺來報復父母的記憶,我淚奔了。
又有一個朋友因為我說我沒有感受到愛而淚奔,因為她想起她也不知道什么是愛。
當我們情緒都釋放完,我身邊一個朋友紅著眼說:“看到你們的樣子我好難過,因為我想起了我是怎么對待我的孩子的。”
此時我才發現,在我聽何老師所有的案例故事時,別人總是會代入母親的角色,而我代入的是孩子的角色。
以上是我第一天學習的收獲和覺察,當然還有很多很多,我選擇了我印象深刻的來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