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工具:功利讀書法
我想問大家幾個問題,當你去想要去讀一本的書的時候,會是考慮以下的問題嗎?
(1)這本書,你會怎么讀?從第一個字一字不落的開始讀?還是挑自己感興趣的章節來讀呢?
(2)你們讀了幾遍?
(3)有沒有做相關的延伸閱讀,如果有是什么呢?
(4)如果要你像我們推薦類似主題的書籍,你會推薦給我們什么呢?
可以用這幾個問題來問問自己,也是一個很好的自我探索呢。
其次,如果說,學習力很好的人,你們腦海中會出現誰呢?
我會出現奇葩說上的“詹青云”,哈佛才女,BBK,出口就能辯論——這些神人總是會引經據典,讀海量的書,聊一些你甚至沒有聽過的話題,那她們是如何學習的呢?而且我們一天同樣都是24小時,她在一個律師事務所工作,也是超級忙碌的,那她每天究竟用多長時間來讀書呢?
那說一個概念,叫做“認知效率”。
比如,問身邊的小伙伴,你空閑的時候干嘛呢?——不如學學英語吧。
為什么學?——這個未來總會有一天有用的吧。
他回答不上來,因為他根本沒想為什么要學,要學什么?
我們這代人,有沒有這樣的一場景,放學后家長還沒回來,你是自由的。如果,大人回來的一瞬間,只要你不在書桌前,大人上來劈頭蓋臉就是——怎么又在玩,不去寫作業,不去讀書???如果你在書桌前讀書,不管有多慢,讀什么書,大人就不打擾你了,所以經常是書中書,對嗎?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一個概念——學習,總不會錯。跟工作的目的就是鉆錢一樣。
但是,這個思路其實是錯的,在知識匱乏,非終身學習年代,學肯定比不學好。但是在今天,知識爆炸,終身學習的時代,要比的不是學不學,而是認知效率。
所以,我們應該怎么做?
1、極其功利的少讀書。
認知心理學認為成年人學習有三個前提要求的時候效率最高,有目標導向,有即使反饋的最近發展區。簡單來說——能解決當下的問題,學了有地方用,難度適中的知識最有效。
所以,我在讀書做挑書的時候,都會上豆瓣上找評分高,出版多,大師的書,就是這個意思。
2、極其功利的配置資源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給閱讀做了幾個分類:娛樂型、知識型、心智型。如果是爬山為比喻,
娛樂型,就是下坡,越走越舒服,比如小說,網絡爽文
知識型,就是平坡,能開動,但是略微出汗
心智型,上坡。爬起來很累,但是會練習你的腦力和理解能力,理解新觀點的速度也會增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習力增強了。
很多人天天學習,學習力卻沒有什么變化,甚至有所下降,感覺自己的腦力體力隨著年齡增大,都下降了,整天覺得自己的腦子不好使了。其實就是心智提升類書籍讀的太少。因為他的主要認知是娛樂性和知識型。——如果一個人讀一輩子的雜志和報紙,也不會增加學習力啊。
所以,真想掌握每一個方面的技能,還需要功利的配備相關的資源。
比如,我在練習學習力的時候,我會讀《好好學習》、《如何高效讀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這些書都是提高心智的,需要攻讀,需要大段的時間來閱讀。
《認知天性》、《人生設計》等等,做知識性閱讀的時候,我會在微信讀書,得到讀書上,可以用碎片的時間來讀。甚至可以直接用聽書的方式來聽。
娛樂性,那就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肆意的躺在沙發上,端起一杯咖啡的那種。這些就是用來放松和調解的。
3、不要從第一頁開始讀
最傻X的讀書方式,就是直接找一本書,然后打開第一頁,接著開始往下讀。
因為,不是所有的書都是小說。
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你新入學的時候,去認識新朋友,你會見一個人就去打招呼嗎?當然不是,你會去找那個看起來最友好,離你最近,或者最漂亮的那個,對嗎?
讀書也是一樣。
第一步,先看書評,然后在平行比較幾本,再選擇。
第二步,看看目錄,看看里面的內容是不是你所喜歡的。
第三步,看看章節,帶著問題直接切入你想要讀的章節,想系統學習可以從目錄開始。
這樣,大概每次選書在15分鐘左右,但是比你花好幾個小時讀一本無用的書,效率還是大大的提升了。
有人會說,從第一頁開始看,我覺得這樣更系統呀?
第一,如果你腦子里沒有框架,看完整本書,也不太可能有框架。如果把系統比作大象,你的認知和記憶區間都是手掌,僅憑直線型的看書希望摸出系統,就好像盲人摸象——腦子里面不清晰,沒有全景圖,增加再多的細節,也不會出現全景。
第二,或許你并沒有配備更加系統的認知資源和時間,很多書半途而廢,可能更加不系統。
及其功利的讀書、按需分配來讀書,不從第一頁開始讀書,有了目的性、認知資源以及帶著問題讀的三個篩子,要讀的書會減少,但是閱讀速度至少提升了一倍——不會有太多的知識和無效信息來打攪你了。
為什么人還是做不到?
就跟知道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一樣。很難,但不代表做不到。因為人的大腦是一個認知的吝嗇鬼,我們本能的選擇最簡單,最不耗腦子的方式進入,就像拿起一本大家都在讀的書一樣,“讀點書總沒有錯,大家都在讀”,那不是在讀書,只是在尋求閱讀獎賞。
這就是功利的讀書法。
回顧下,在閱讀獎賞之前就選擇了延遲滿足——先找目標,調整好資源,帶著問題進入。就這三步,讓你跑贏90%的人。
第二個工具:學習金字塔
學習金字塔是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又學習專家愛得加·戴爾1946年提出。他用數字形式形象地呈現了: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的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有多少。就是這個圖上的百分比了。
這個是個什么概念,打個比方,如果一個小伙伴工作沒做好,做錯了。
開會批評他10句話,2周后,他只記得半句。
如果寫郵件說清楚,他只記得1句。
當面說他聽,記得2句。
陪他聊聊,為什么做的不好,記得5句。
不僅配聊,還陪練,做個二陪,那記得7句半。
如果讓他搞懂,然后教其他同事,就記得9句了。
所以,各位,我們現在推行的組織內讀書會迭代到3.0,我們有一個主要分享人,進行同一主題的分享,那他的吸收率是90%。然后其他小伙伴會參與討論,至少到了50%,隨后還有作業和實踐,才能到達75%,這就是為什么一定要布置作業的原因。
其次,重要的知識其實不在書本上。
有意思的是,學習效率在30%以下的,都是單人的被動學習。而學習效率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的主動學習。一群人學要比一個人學更好——這樣牽涉到一個重要的概念——靜默知識,又叫隱形知識。
隱形知識是顯性知識的對應概念——顯性知識指的是可以通過文字、圖表、公式、手冊等表述的知識。這些知識很容易在個體之間傳播。而隱形知識則是一種策略性的元認知。是“如何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個人信念、看問題視角和價值體系等專家都沒有覺察到的隱形要素。
顯性知識的門檻低,其實高手和一般學習者的差異,只要是隱形知識的比重的差異。
比如,說到銷售,及時我們未來的銷售話術可以領到每一個老師,每個銷售人員都有標準的問好,銷售話術,對應技巧等等,但是厲害的銷售總能抓住對方一兩個一閃而過的遲疑,提出一兩個真理乍現的提問——這就是靠經驗積累出來的,正如那些老戲骨的鏡頭感,臨場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有太多的古訓一次次的重復了這個真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王陽明的“行到極處便是知”。他們都知道——更重要的知識,其實不在書本上,而在人,在口口相傳,在圈子里,也就是我們這些小伙伴身上。
于是,我才把讀書會做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希望大家能夠給我更好的建議和支持,謝謝大家。
如何增加自己的學習效率呢?
1、多感官
看、聽、說、畫、寫、做。盡可能把眼耳鼻舌聲意全部用起來。刺激的通道越多,記得越牢。
2、進入好的圈子,好的社區,找好的導師
比如,這兩個月,我就做了兩起線上《自我探索課》的助教,一方面鞏固了自己的知識,一方面可以傳授他人知識,同時還借鑒他們的開會模式,拿過來直接用了。
3、費曼技巧
就是通過教別人讓自己學會。
這是他費曼在TED演講上提到的一個方式——當他學習某樣東西時,他就會嘗試教別人,而且用最簡單的,最簡潔的方式教會別人。
那怎么做?很簡單
首先,選擇一個你想理解的概念
找到一個A4紙,寫下標題?!问揭龅轿?,覺得自己真的在講課了。
其次,假裝你在教某人
入戲,假象有學生在聽,然后給他上課。當你一次次去解釋的時候,你會對自己理解了什么,誤解了什么,還差什么,有所感悟。
第一,如果遇到問題,停下來翻書。
當你卡到不行,講不下去的時候,就是該重新學習了。然后一直到自己能順利講完為止
第二,簡化你的語言
比如,我在跟大家分享的時候,我都是一個字一個字打的逐字稿,然后讀兩遍,看有沒有自己都沒讀通順的位子,調整,然后再看看,會不會太生疏,太繁瑣,接著在簡化。
如果還是有人擔心,因為自己的表達能力不過關,不能去跟其他小伙伴做分享,
那么我會說,別當心自己的表達不夠好,唯一該當心是你還沒弄明白而已。
好了,這就是我關于學習力的一些想法了,下周會更新的是如何建立人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