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是大寒,是一年里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正值“三九四九凍死狗”的四九第四天,俗話說:“大寒大寒,無風也寒,大寒不寒,人馬不安。”根據我國長期以來的氣象記錄,在北方地區大寒節氣是沒有小寒冷的;但對于南方大部分地區來說,則在大寒節氣最冷。不過,再冷總有冷到頭的時候,雖然“小寒不如大寒寒”,但是“大寒之后天漸暖”,過了大寒,便又是春暖花開、新年里許下的夢想開始萌芽的時候了。
大寒時節,天寒又燥,要注意多飲水,室內用加濕器或者多放幾盆水以增加空氣濕度;外出時,要注意防寒防風,戴好圍巾和手套;另外,還要注意睡前用熱水泡腳、室內多開窗換氣,戶外運動時,盡量在向陽的地方。在飲食上,除了食用羊肉、雞肉等既有營養又驅寒、滋補的食物之外,還要多吃含維生素和水分充足的水果防燥。另外,在大寒時節,還有一些傳統的食物,喜歡的朋友也不要錯過和嘗試,下面,我來為你推薦和介紹。希望你我他一起平安、健康地渡過這個冬季。
古人在大寒有“食糯”的風俗,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等成份,吃起來軟糯、飽腹感強,加了糖之后吃起來更加香甜。吃糯米既滋補,又有助于御寒、暖胃、養胃。在我國的不同地區,有著吃糯米飯、八寶飯、或將糯米蒸熟搗爛后做成糍粑、年糕等等習俗。
1:糯米飯:
廣東人在小寒大寒時節會吃糯米飯,既驅寒又暖胃,還有著‘從年頭到年尾“暖笠笠”’的美好寓意。
做法一:生炒糯米飯
1:先將糯米放入清水中提前三四個小時泡好。
2:再將臘腸切成小丁、五花肉切小塊、泡發的香菇切片(泡發的香菇水留著備用)、青豌豆洗凈、小蔥切成碎。
3:鍋中下油,下五花肉煎出油脂,倒入臘腸、豌豆、香菇,炒出香味后,加鹽、生抽、蠔油等調味,翻炒片刻后,出鍋裝盤備用。
4:鍋中再次下油,加蔥碎,再下入瀝干水分的糯米,炒香后,分幾次(一般五、六次)沿鍋邊淋香菇水、燜制、將糯米炒干;最后倒入炒好的配菜,加入鹽、胡椒粉等,攪拌均勻即可出鍋裝盤食用。
做法二:先蒸(燜)后炒
1:把糯米和大米按一定的比例(比如3:1)先蒸熟。
2:火上坐鍋,鍋熱后倒油,油熱后下入臘肉和臘腸碎煸炒,再下入香菇丁、蝦米、馬蹄丁、花生仁等,攪拌均勻并且炒熟。
3:加入蒸熟的糯米飯,翻炒均勻后,再加入適量的調料與蔥碎,再次翻炒均勻即可出鍋裝盤食用。
2:年糕
江南地區,大寒吃年糕,象征著“粘粘高”(年年高)的吉利之意。
做法一:切片年糕
將糯米磨成粉,加入適量的大米粉和水,和成粉團后,上鍋蒸熟,再將蒸好的米團加入適量油揉搓成有延展性的長條后,再切片即可。
做法二:炒年糕
火上坐鍋,鍋熱后倒油,油熱后下入火腿腸(或者臘腸,里脊絲等)、蔥蒜炒香,再加入香菇片、豆芽、油菜等蔬菜,炒出香味后,加入年糕片,再加鹽、生抽等調味,翻炒片刻即可。
做法三:年糕湯
火上坐鍋,鍋熱后倒油,油熱后下入腌制入味的肉絲炒至發白,再加入香菇片、白菜絲、胡蘿卜絲等炒香,再加入沒過食材的清水,水開后下入年糕片,再加入鹽、生抽等調味,煮制片刻即可。
做法四:棗年糕
將糯米粉淋入熱水打濕弄散后,加入泡好切成片的干紅棗,與糯米粉一起團成棗窩頭的形狀,上蒸鍋蒸熟即可。
除此以外,
-在制作方法上:還可以將年糕切片入煎鍋中煎熟、或者放入糖水中煮熟煮軟、入油鍋中炸熟皆可,味道各異;
-在原材料的選取上:可以添加白糖、青梅、葡萄干、果脯、冬瓜條等做成餡制成八寶年糕、夾心年糕等等。
3:糍粑
貴州、重慶、四川、湖南、廣西等地區的人家在大寒到年關來臨期間會制作很多糍粑儲存起來,糍粑就是將蒸熟后的糯米搗爛后制成,吃起來比糯米口感更加軟黏。
做法一:香煎糍粑
將糍粑切小片,在油鍋中小火煎熟,再淋入紅糖汁、桂花、或者黃豆粉即可。
做法二:紅糖糍粑
糍粑煎熟后,然后放入紅糖水中煮軟、湯汁粘稠收濃即可。
4:消寒糕:
老北京習俗在“大寒”這天要吃糯米做的“消寒糕”,既驅寒,還寓意著“年年高”。消寒糕是用糯米粉、白砂糖、桂圓、紅棗、核桃仁等原料與水、植物油結合一起制成。在一些老字號如:稻香村、稻香春等在大寒時都會推出“消寒糕”來售賣。
“過了大寒,又是一年”,今天的冬天:大幅降溫、疫情又在反復,似乎從沒有一個冬天,這樣期待春天。寒冬終會過去,春天也會如約而至,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健康平安地渡過這個冬天、靜待春暖花開~
每天的柴米油鹽讓我們對瑣碎繁雜的廚事早就沒有了“若如初見”的感覺,但可是然而but,“不計得失、渾然忘我、樂在其中”依然是我們每天的不懈追求。我是趴窗看雨的小龜,愛生活、愛美食,和你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和故事,喜歡我就~關注!~點贊!~支持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