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李家小院
李小光那么想著,也就那么堅信著,他篤定自己不會讓九仙和林晚間夫妻倆失望的,他更不會讓戚家莊父老鄉親們失望的。
某晚,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之際,李小光站在辦公室的窗前,望了望小鎮上的夜景。這里,雖比不上大都市的繁華和熱鬧,但閃爍著的燈光,一樣在熠熠生輝著。他知道,在這個小鎮上,自己要讓“云夢之間”養老院生存下去,任重而道遠。
就在那個下午,一位來訪者的話語還縈繞于他的耳畔:他說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是由爺爺奶奶養大的。從小,他就與老人的感情非常深厚,所以也懂得孝敬老人、善待老人。上個世紀80年代初,他帶著家人南下打工。經過近20年的打拼,積攢下了100多萬元存款。因為小女兒的緣故,后來他便決定回老家。小女兒小時候打針把嗓子打壞了,至今不會說話,書也沒讀過,他希望她能有份穩妥的工作,生活最起碼得有個著落。在外打工多年,他也很牽掛年過六旬的叔叔、嬸嬸。叔叔患有老年癡呆癥,嬸嬸眼睛瞎了30多年。他說,打工回來后,去看望兩位老人,目睹了他們做飯的經過――嬸嬸摸索著切菜,叔叔負責燒火。只見叔叔一個勁兒地往灶里丟柴火,嬸嬸聽從叔叔的指揮不停地往鍋里倒米,等嬸嬸聞到糊味兒為時已晚,不僅浪費了好幾斤大米,還把柴火燒沒了,最后兩位老人只好吃泡面。那一刻,嬸嬸在拼命哭泣的時候,叔叔還說,泡面好吃!
看到叔叔嬸嬸的生活狀態,他說,他很心疼。叔叔嬸嬸雖有個閨女,可早在剛成年的時候,就跟一個貴州男孩跑了。據說,堂妹婚后的日子,比叔叔嬸嬸還艱難,幾乎跟娘家斷了聯系。因而,他說他也覺得自己有責任照顧兩位老人。回到家,經過反復思考,他就琢磨著想將小女兒送進“云夢之間”養老院當服務員。他說,一方面可以照顧叔叔嬸嬸,另一方面還可以照顧像爺爺奶奶那樣,年事已高、雪鬢霜鬟的老人,還能讓小女兒有個事做。這樣,這一大家子也就放心了。
后來,大概過了約莫一周的時間,李小光就將他的小女兒招聘了進來。與此同時,來訪者的叔叔、嬸嬸、爺爺、奶奶也都被收進了養老院。更讓李小光沒有想到的是,來訪者居然向養老院那個公共賬戶里存入了50萬資金。
李小光將這個消息告知遠在上海的九仙夫妻倆時,九仙當下就流下了欣喜的熱淚:看來,李小光在做人的思想工作這一塊,無與倫比。
更讓李小光和九仙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那個來訪者也姓李,叫李清源,是李盛英的嫡親內侄兒。又過了幾年之后,包括李盛龍夫妻倆,也都選擇來“云夢之間”養老了。這樣,于戚家莊那個小鎮上,大家便都知道:“云夢之間”養老院里,有個“李家小院”!
由“李家小院”里的人員結構,李小光心想,差異化服務,是完全可以廣開客源的。
在這眾多老人中,他已經發現,有一類老人是最高檔的客戶。針對這類客戶可以推行“定額定天試住計劃”的模式,其余部分的老人一般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生活富裕的,且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對生活質量等方面有要求的,對于養老的需求更偏向于“享受型”。對于這類老人可以提高住房標準,提供全套的護理服務。另一種是子女比較有能耐,能給老人提供很好的晚年生活條件,但子女一般工作比較繁忙,無時間照顧老人,又想老人晚年過的比較幸福的。對于這類老人,基本上是屬于沒有太多的要求,而子女對服務質量更加的看重。針對這些客戶,應該讓老人以極其優惠的費用在養老院居住(含食宿、基本護理)。
李小光還想到,讓老人與親友一同感受、體驗院里的一站式服務,也未嘗不可。讓他們感受養老院愉快的氣氛,享受這種大家庭的豐富生活。這樣,老人們就會迫不及待的跟他們的親朋好友分享院里豐富多彩的生活。因為,老年人比較相信“口碑宣傳”,這樣一來,養老院的入住率與知名度就會得到一個很大的提升。【待續】
前瞻馬耳九仙山。碧連天。晚云間。城上高臺,真個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嬋娟。小溪鷗鷺靜聯拳。去翩翩。點輕煙。人事凄涼,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處,垂柳下,矮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