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摘要:常言道“十人九痔”,來說明痔瘡的廣泛性,而現今社會,由于空氣污染、體質差異等各種原因的影響,鼻炎也廣泛存在于人群中,男女老少無處不在,也可以談得上“十人九鼻炎”。鼻炎看起來似乎不是一個很大的疾病,但由鼻炎引發的,鼻塞,流清涕或濁涕,頭暈頭痛,以及記憶力下降等臨床癥狀,卻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諸多困擾。
常言道“十人九痔”,來說明痔瘡的廣泛性,而現今社會,由于空氣污染、體質差異等各種原因的影響,鼻炎也廣泛存在于人群中,男女老少無處不在,也可以談得上“十人九鼻炎”。鼻炎看起來似乎不是一個很大的疾病,但由鼻炎引發的,鼻塞,流清涕或濁涕,頭暈頭痛,以及記憶力下降等臨床癥狀,卻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諸多困擾。
現代醫學治療鼻炎,主要在鼻子上下功夫,在鼻子里注射糖皮質激素,穿刺,打封閉針等等,治療初期鼻炎的癥狀會有好轉,但之后仍然會反反復復,因為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從中醫來講,鼻炎的發病根源不在鼻,而是脾胃。
九竅即指人體的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尿道和肛門。鼻開竅于肺,為人體的九竅之一。《內經》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若脾胃虛弱,其收納和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肺主氣司呼吸且開竅于鼻,水谷精微不能上輸于肺,便會導致鼻竅不榮、呼吸不利等一系列鼻炎的臨床癥狀。
在李東垣《脾胃論》中的“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也詳細地論述了由于脾胃虛弱,導致九竅閉塞不通的機理,論述如下。
或曰∶經言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又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又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又頭痛耳鳴,九竅不通利,腸胃之所生也。請析而解之?答曰∶夫脾者,陰土也,至陰之氣,主靜而不動;胃者,陽土也,主動而不息。陽氣在于地下,乃能生化萬物。故五運在上,六氣在下。
其脾長一尺,掩太倉,太倉者,胃之上口也。脾受胃稟,乃能熏蒸腐熟五谷者也。
胃者,十二經之源,水谷之海也,平則萬化安,病則萬化危。五臟之氣,上通九竅。五臟稟受氣于六腑,六腑受氣于胃。
胃既受病,不能滋養,故六腑之氣已絕,致陽道不行,陰火上行。五臟之氣,各受一腑之化,乃能滋養皮膚血脈筋骨,故言五臟之氣已絕于外,是六腑生氣先絕,五臟無所稟受,而氣后絕矣。
肺本收下,又主五氣,氣絕則下流,與脾土疊于下焦,故曰重強。胃氣既病則下溜。經云∶濕從下受之,脾為至陰,本乎地也,有形之土,下填九竅之源,使不能上通于天,故曰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胃者,行清氣而上,即地之陽氣也,積陽成天,曰清陽出上竅,曰清陽實四肢,曰清陽發腠理者也。脾胃既為陰火所乘,谷氣閉塞而下流,即清氣不升,九竅為之不利。
胃之一腑病,則十二經元氣皆不足也。氣少則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則血虧,故筋骨皮肉血脈皆弱,是氣血俱羸弱矣。
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胃氣者,谷氣也,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氣也,陽氣也。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后天之本,腎中的先天精氣,須靠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的滋養才能夠不斷的充實,若脾胃虛弱,運化功能失調,隨著時間的積累,腎氣便會虧虛,所以一般長期慢性的鼻炎患者,都會伴隨有肺、脾、腎三臟的虧虛,中藥治療中,需要通調三臟,才能夠標本兼治,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趙世立教授對鼻炎的論治有獨到的見解,認為應該從脾胃入手,通調五臟,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下面就以過敏性鼻炎簡單分析一下趙世立教授的一個案例。
女 ?23歲,主訴:過敏性鼻炎,遇冷空氣打噴嚏,流鼻涕,眼癢;平時手腳冰涼;且冬天怕冷夏天怕熱,不耐寒熱;近段時間伴干咳,早上8、9點和晚上11點以后咳嗽加重;舌尖紅,苔白,脈濡弱。
總得病因病機:營衛不和,且肺脾腎三焦陽氣虛虧。
治則:調營和衛,補脾固腎,益肺止咳。
處方:黃芪15克 ? ?桔梗10克 ? 杏仁10克 ?當歸10克 ?黨參12克 ?桂枝8克 ?炙甘草10克 ?炒白芍10克 ?炒白術10克 ?生山藥20克 ?炙款冬花10克 ?生龍骨15克 ?生牡蠣15克 ?茯苓12克 ?熟附子6克 ? 生姜3片 ?大棗5個
癥候與方藥分析:脈濡弱,脾腎陽虛,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導致脾胃陽氣虛弱,長時間影響肺與腎,肺虛腎虧,營衛失和,更易受外邪影響,所以一遇到冷空氣,便出現打噴嚏,流鼻涕等所謂的過敏癥狀,而且生活中怕冷又怕熱。用桂枝湯調和營衛,干咳,加炙款冬花化痰止咳,早上8、9點和晚上11后咳嗽加重,屬于肺氣和陽氣虛,黃芪重用補肺氣,五味子斂肺氣止咳且能夠滋腎生津,并用桔梗宣肺,杏仁降肺,一宣一降,梳理肺臟氣機;白術,山藥,茯苓,著重健脾益氣,從根源來治理,脾胃和健,水谷化,精微生,則肺充腎實,營衛調和,機體抵抗力提高,也就沒有所謂的過敏癥狀了;患者手腳冰涼屬脾腎陽虧,用附子溫脾暖身固攝陽氣,而患者正氣虛弱,陽氣浮越,加生龍骨,生牡蠣以滋陰潛陽且其有收斂固澀之用,起到止咳的效果。
鼻炎不由鼻,而由脾胃虛。局部的病變,是機體臟腑功能失調的表現;臟腑功能失調,也會反應在局部;治病要把握整體,辨證論治,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